APP下载

协同发展视角下“和谐”的文化价值审视

2017-01-30邵亚慧

山西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公平性和谐协同

邵亚慧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协同发展视角下“和谐”的文化价值审视

邵亚慧*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协同发展”的提出是为了达到区域、生态、经济、文化共赢共存的局面,其多样性、公平性、协同性原则具有“和谐”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近代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和谐”文化价值的思想意识奠定了协同发展理论人文基调。文章试图在探讨二者交互式影响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适应和推进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协同发展;和谐;文化价值;文化共识

协同,既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合作,也指静态的共荣共存。“和谐”表达了一种辩证的社会关系,不仅是多样性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辅相成;也表达了对立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二者相互影响,辩证统一。

一、“和谐”的文化价值渊源

(一)传统“和谐”理念对协同发展生成的影响

竞争与冲突、和谐与发展并存的当代世界,如何“独善其身”并能“达则天下”,传统儒家文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1.以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①是孔子仁政思想在人际关系上的重要体现,本质是对“和谐”的追求与向往。除了人际关系上的和谐,社会关系上应当是“和则多力”的和谐,《荀子·王制》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②,即在社会组织中,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牢记“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2.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提法出现在《论语·子路》中,体现了辩证法的协同发展,是有差异的同一。可以是矛盾事物相互协调后的一致,也可以是相同事物不同特征、不同因素下的共存。这是“和谐”的本质特征,延伸出协同发展多样性与协同性原则,也建立在公平性原则基础之上。

3.天人合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战事胜利,除了人心向背,还需“天地人”的配合。“和”是最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理想,这是儒家思想所体现的“总体性意识”。天人合一是多样社会关系的统一,正如张载所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③

(二)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对协同发展生成的影响

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重要“软实力”的体现。国内改革的深水区,多元思想文化在激荡;国际对于意识形态的渗透加速化和隐蔽化,“和谐”文化价值的认同度问题凸显。

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多用于指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今天所谓的“和谐”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外,加入了身心和谐,即在生活、生产被物质与符号左右的时代,和谐发展不仅要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还要注重外因影响,以此,“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④。

(三)中西方关于“和谐”文化价值辩证对协同发展生成的影响

随着国际冲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淡化,文化作用日益凸显,在建构核心价值观时,应当区别于西方的文化价值原则,坚持“求同存异”。中国的“和谐”是有底线的,中国的文化价值不能与西方趋同。

协同发展目标的构建基于古代的“大同”和“小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⑤。然而,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目标远未完成,是在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实现的“和谐”状态。西方关于“和谐”的语境多存在逻辑陷阱,他们把“和谐”看作是隐形政治,带有帮助性歧视之意进行渗透。西方没有经过权衡的“协同发展”并不总是能给人带来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合理内核,需要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进而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影响力,最终实现“内圣助外王”。

二、“和谐”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协同发展多样性、协同性和公平性原则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的价值格局,也顺应着时代变化的要求。

(一)多样性原则

协同发展的多样性原则是在竞争中求协调与进步,是多样性的文化、制度、道德、艺术等共建与共享。协同发展首先在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和谐一致”,理论与实践告诫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与时俱进的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成文化软实力,不盲目自大,也不暗自菲薄,在肯定与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共建和谐。

(二)协同性原则

竞争不以优胜劣汰消灭对方为目的,合作要在基本认同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共同繁荣。从时间上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优秀文化价值,也从空间上协同各区域的“和谐”,兼顾国际国内情形。“打铁需要自身硬”,作为大国,既要有协作发展的态度和风度,也不能丧失大国的底线和原则,应审时度势争取“和谐”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争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⑥。

(三)公平性原则

既指同等条件下的相互认可,平等竞争,也指不平等条件下的“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政府、国家等集体部门的群策群力和平等的服务意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更需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合则多力”的协同性原则要以公平性原则为基础才能实现事半功倍之效。

综上,《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⑦蕴含了社会协同发展“和谐”的价值理念;孔、孟“仁”、“义”为核心的“和谐”文化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协同发展的价值选择与实践展开是“和谐”理念的重要体现。

①杨伯峻.论语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0.68.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63.

③[宋]张载.正蒙·乾称篇[A].张载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④[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2:375.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0.14.

⑥[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5.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

邵亚慧(1992-),女,山西晋城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在读。

G

A

1006-0049-(2017)15-0119-01

猜你喜欢

公平性和谐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机构投资者与并购溢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基于普查数据的我国18个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及公平性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