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
——以洪洞“三月三”走亲习俗为视角

2017-01-30贾卓娅

山西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三月三洪洞传统习俗

贾卓娅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浅析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
——以洪洞“三月三”走亲习俗为视角

贾卓娅*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随着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习俗正面临着被弱化的危机,如何在新时期对传统文化进行转型、保护和传承成为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洪洞“三月三”走亲习俗是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走亲习俗不仅呈现了当地民众生活的淳朴特色,也包含着地方文化的特质。本文将通过洪洞“三月三”走亲习俗这一微观视角浅析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发展之路。

洪洞“三月三”;走亲;传统习俗;发展

一、“三月三”走亲习俗概说

“三月三”走亲仪式举行时间为三月初一到三月初五,历时五天。三月初一,走亲仪式成员开始做准备工作,挂横幅,备新衣,插黄旗等。初二上午七点,接亲队伍到姑姑庙前集合,主事致开幕词,随后授令牌、吉祥物“开光”、请嫁楼等程序依次进行,听到炮声响起,仪式正式开始。

接亲队伍由礼炮队、旗队、嫁楼队、布施队组成的,他们井然有序地前行,所到之处,人山人海,场面壮观[1]。接亲队伍先到将军庙,到了庙前社首进庙磕头,副指挥上前敬香,接亲队伍便停放嫁楼,敲打锣鼓,三声炮响后,队伍“起驾”。出了羊獬村村口便看到蜿蜒曲折的汾河,接亲队伍在临近河堤时下车,所有人步行过河后,社首焚香祭祀河神,队伍敲打锣鼓。过乐汾河就是河西,接亲队伍经过南马驹、北马驹、赤荆村等数个村子,所到之处村民皆烧香跪拜,并以锣鼓相迎。队伍到达终点历山神立庙后,与其迎亲队伍汇合,在舜王殿前广场上锣鼓合奏,在历山主事人带领之下,进香行跪拜之礼。

初三是姑姑们回娘家的日子,邻近村民皆到娘娘庙里烧香,十一点左右,燃放鞭炮,仪式开始,主事捧出雕像,众人跪拜,待将驾楼清洁之后,才将两位娘娘的塑像放入驾楼中[1]。回程途中,接亲队伍要经过韩家庄、万安等村庄,最后回到唐尧故园,队伍至姑姑庙进行安位仪式,总指挥将两位姑姑的神像从驾楼内请出,进殿供奉贡品,上香行跪拜礼。初五早上,接“二姑姑”的队伍从唐尧故园出发,去村外田野中的砖砌小庙中将二姑姑接回,“接姑姑”活动至此结束。

二、“三月三”走亲习俗的文化意蕴

“三月三”走亲习俗是一种代表地方文化的符号,它通过地缘空间维系着地域亲情血缘关系,通过祖先崇拜寻求精神文化认同。

(一)维系一个地域的社会秩序,使地缘关系血缘化。“三月三”走亲仪式在周围20余个村庄举行,村与村之间紧密结合凝成一个整体,举办期间村民更是热情参与,这表达的不仅是对神灵的虔诚,也向社会输送了一种文化价值。走亲仪式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信仰和文化认同,将此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不仅加强了村际关系,维系了地域空间上的社会秩序,也通过地缘联系将血缘关系亲密化。当今在这个空间感越发加强和人际关系越发紧张的社会,“三月三”走亲仪式必将带给我们更多启发。

(二)传承村落特色文化,加强地方文化认同感。“三月三”走亲仪式以民众信仰为基础,村民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通过烧香跪拜、锣鼓表演等行为,寻求“姑姑”(或“娘娘”)的庇护保佑,以此获得精神慰藉。走亲仪式将信仰和表演结为一体,不仅传承了当地特色文化,很大程度上更能推动民众生活艺术化,使村民生活更为丰富。

(三)通过祖先崇拜寄托民族情感,寻求共同精神认同。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根祖情结”意识,这种寻根意识将通过祖宗崇拜的方式祈求庇佑。洪洞是全国寻根文化的中心,“三月三”走亲仪式以尧舜及二妃传说为信仰框架,不仅发扬了地域文化,而且感召华夏儿女追寻古老的“根”。走亲仪式不仅寄托了民族情感,也体现了对共同祖先的精神认同。

三、“三月三”走亲习俗的保护传承

传统文化习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年沉淀的精华,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传统习俗,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然而,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导趋势下,洪洞“三月三”走亲习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日渐式微,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一)走亲习俗面临困境

首先,近年来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忽视了“三月三”走亲习俗的发展传承,没有对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其次,走亲习俗的传承人都已年迈,而羊獬村众多青年人口外出打工流向城市,使得走亲习俗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再次,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如潮水般的冲击,各种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眼里成为一种潮流,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却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传统习俗的传承现状令人担忧,因此保护传统习俗迫在眉睫。

(二)走亲习俗的保护传承

首先,传统习俗的保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制定有效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的保护法规,加强对传统民俗的保护和发展;重视社会传承力量,同时加大对走亲习俗的宣传力度,为走亲仪式的开展提供足够的经费,确保仪式有序的开展。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的传承,是活态文化的传承,“三月三”走亲习俗已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要重视传承人力量;针对农村青年大量流向城市,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就业指导。再次,面对形形色色外来文化的冲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的吸收外来文化,忽视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习俗成为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不容推卸的责任。

洪洞是我国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2]。历经四千年不衰的“三月三”走亲习俗,不仅展现出当地人民淳朴的民风,也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然而当下走亲仪式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后继乏人等诸多困境,因此为保传统文化之树常青,对文化进行不遗余力地保护成为每位中华儿女不容推卸的责任。

[1]程安霞.走出来的亲戚——洪洞走亲仪式的民俗志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闫晋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D].西安体育学院,2013.

贾卓娅(1993-),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蒙古地方党史。

K

A

1006-0049-(2017)15-0106-01

猜你喜欢

三月三洪洞传统习俗
张小燕:代言“洪洞三保” 提升劳务品牌
洪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引领农民科技致富
洪洞:立即防除麦田杂草
洪洞祭祖
龙舟
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侧记
四月里的“三月三”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