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德育价值浅析

2017-01-30徐美慧

山西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大丈夫高尚孟子

徐美慧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德育价值浅析

徐美慧*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全面而具体,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他提出了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核心内容与培养基础;并认为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是三个主要的培养路径。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参考价值。所以,本文想通过具体分析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内容,从中得出一点启发,以便更好的作用于德育建设。

孟子;理想人格;德育价值

孟子逢于乱世,却心怀天下,游列国、说诸侯。他继承了孔子理想人格中的一些想法,同时在减弱孔子至上“圣人”观神秘化的同时,又增加了“大丈夫”人格理论的具体操作性,使其理论有了现实性的基础。当代德育可以借鉴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中的思想,以便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孟子理想人格的基本主张

(一)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大丈夫

任何思想家在提出人格理论时都需要明确培养怎样的人格,怎样的人格就是培养的目标,只有确立了培养目标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格理论。同样,孔子与孟子在提出他们的人格理论的同时,都明确的提出了人格培养的目标。孔子在《论语·子罕》中写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认为只有达到仁、智、勇三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形成理想的人格,仁、智、勇就是孔子培养人格的目标。《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里提出的“大丈夫”,便是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所说的大丈夫,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有气节和精神上的追求,居仁、守礼、明义,得志时带领人们继续向大道前行,不得志,也依然能够坚持居仁、守礼、明义。并且,大丈夫应该有在富贵、贫贱、威武面前不乱心、不变志、不屈节的为人之道。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将“大丈夫”设定为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

(二)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居仁由义

孟子思想中的很多方面都包含了仁义的内容,在人性论、仁政论中都有相关的表述,体现在理想人格理论中,“居仁由义”就是培养的核心内容。孔子主张仁与礼,而孟子是继承了仁的思想,但他不强调礼,主张把仁与义统一起来。孟子认为仁义需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获得,所以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仁,是所有人必须遵守的原则,即“仁者爱人”;义,是人们不能做不应做的事,而是做应当做的事,即“人皆有所不为,达于其所为,义也”。“居仁由义”就是要求道德高尚的人需要爱人与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孟子的这种爱人是具有现实基础的,强调要先爱自己与家人,然后再爱他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与家人都不爱,又何谈去爱他人去爱整个社会。另外,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在做任何事的时候要以社会要求为准绳,决定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大丈夫爱人要居仁由义。

(三)理想人格培养的基础——性善论

人格理论的提出是以人性为依据的,人性的可变性是塑造人格的前提,而人性原本的样子则决定了塑造人格的方法。孟子主张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与人格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人性的可变性决定了塑造人格的可能性,而人本性是善的,决定了需要用善的塑造方法。孟子从人禽之辩入手,提出了“人异于禽兽”的主张,探讨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即人的善性表现在人的社会性上,人的本性中有着仁义理智这四种善端。在孟子看来,只有这四善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扩充、培养这些善端。孟子还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看法,同时他又指出了若是人们不注意保护自身的善端,就会变成与社会相排斥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本性是可变化的,所以才会有发展成尧舜那样道德高尚的人的可能性。人们拥有向善的念想,才能对人格进行培育。显然,大丈夫拥有这四种善端,然后经过社会的教化与引导才逐渐发展成道德高尚之人。

二、孟子理想人格的培育途径

(一)持志养气

孟子认为要培养理想人格,还需要“持志养气”。“持志”是自己的志向要有理想、有抱负,换句话说就是要有理想目标,然后在人格修炼过程时刻牢记自己理想人格目标;“养气”是指养浩然之气,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坚持的意志与决心。“志”与“气”是理想人格重要的组成部分。持志养气首先要明确“志”与“气”两者之间的关系:“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孟子解释浩然之气时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浩然之气的修养步骤是一个凝聚义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要想养出这种“气”,首先要对整个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有个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于所处的社会环境,要有一个“根性”的全面了解,继承并发展社会历史所留下的优秀传统与美德,自觉承担起道德义务与使命,多做有益的事。人的气质和气概需要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自然而然生长出来,并推动社会风气向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充沛于天地间无懈可击的浩然之气。

(二)意志磨砺

除了持志养气之外,孟子还论述意志磨砺对培养理想人格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磨砺人的意志是培养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意志是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对自己活动做出调节的重要手段,是使活动进行下去的必备要素。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面对任何困难险阻时都需要意志支撑,克服困难经住考验。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还列举了尧舜、傅说、管仲等能担任大事的人,在一开始他们都是身份低微的,并且都生活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但正是由于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毅力与意志,最后他们都被选拔出来成就了大事。因此,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必须经历艰苦环境的锻炼,在逆境中使自己成长起来,在内心养成强大的意志力,这对于以后的成才、办大事都是必要的。圣人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也要不惧怕、不气馁,要有毅力、有意志,即使是有朝一日处高位、享富贵,也要平常心看待一切,有宽广的胸怀、宠辱不惊。

(三)反求诸己

孟子主张在理想人格的修养之道上要“反求诸己”。所谓的“反求诸己”就是在一件事情失败后,不要怨恨别人、怨恨老天,而是要主动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自身寻找事情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在射箭过程中,不要抱怨是对手射的好而赢过自己,而是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而导致失败。射箭如此,施行仁义亦是如此,不能施行仁义时要反省自己的动机是否纯正。假如自己觉得已经做到仁爱了,但是别人对你还不以礼相待,还是不愿靠近你,这时候,你需要思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合适,还是自己没有尽全力去施行仁爱。作为拥有理想人格道德高尚的人而言,无论是在遇到什么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反省自身的原因,而不是责怪抱怨外因的影响,然后再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三、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

(一)设定好德育目标

孟子在提出理想人格的同时,明确的提出了理想人格的目标。同样,我们在德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设定好德育目标,只有目标设定的好,才能正确的指导德育过程,培养好的人格。

第一,德育目标的设定要具有现实性。孟子生活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人民希望圣君贤主的出现来平定天下,带领人民脱离苦难。所以,孟子提出了具有理想人格的“大丈夫”,这是顺应时代要求而提出的理想人格目标。同样,我们在实施德育时首先要设定好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的德育目标,坚决避免德育目标假大空;第二,德育目标的设定要具有层次性。如果我们拿孟子“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来要求现代人的话,估计没有多少人能达到如此高的要求。其实,孟子是对理想人格进行了层次性的划分,孟子不仅提出了大丈夫,还提出君子、圣人的概念,人们通过后天的教育与修养,是可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所以在设定德育目标时一定不能过于理想化,德育目标所具有的层次性,应当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现实性到理想性的阶梯性的层次。第三,德育目标的设定要具有人本性。孟子在设理想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与自身的修养成为尧舜,并教导人民要反求诸己,不抱怨别人,仁爱他人,始终把仁摆在第一位。所以德育目标的设定也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本性,这样有利于德育目标深入人心,更好的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二)重视德育途径

从孟子理想人格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明确了培养理想人格的目标后关键要重视理想人格的培育途径。有了目标固然重要,但只谈目标无异于纸上谈兵,没有实用价值。只有将目标贯穿到培养的过程中,目标才能起到作用。因而,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不仅要在德育目标上做文章,还应该在实现途径上下功夫。

第一,将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孟子十分强调自省的作用,德育的重要途径就是靠自我的修养教育。孟子在强调自我教育的同时也没有否定社会教育的作用,相反,他也很重视社会教育的影响。他建议国君设立学校并重用有贤德的人,让这些人教化百姓,这样社会风气也会有所改变。所以说,理想人格的培养是需要外部的教化与内在的修养。体现在现代德育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将运用社会教育与引导个人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将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孟子认为当人的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他人,润物于无声。但当今我们的德育,更加重视的是显性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设置了很多德育课程,这种看似影响广和见效快的德育方法反而使受教育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排斥。德育是有渗透性的,显性教育必不可少,但如果能恰当运用隐性方法进行教育,用受教育者可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德育过程中注重环境的影响,也要注意逆境的磨炼

无论是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还是孟子在培养理想人格过程中得出的启示,我们都可以总结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好的环境能够促进人的成长;相反的,坏的环境则会阻碍人的发展。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就会被环境所熏陶、所感染。同样,好的德育环境也能够促使人们道德的改善。如果身边的所有人都能够规规矩矩行事、待人宽容仁爱,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会被感染,也能做到如此。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良好环境的营造,这对于德育的建设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孟子在提到理想人格的培育过程中说道要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必须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也就是说在通往理想人格的途中需要不断地磨砺人的意志。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意志的磨砺。挫折跟逆境是对一个人的考验,如果一遇到挫折就想着放弃或者承受不住失败与逆境的心理压力,不能积极乐观的面对这些问题的的话,只能是失败,只有经受住这些考验,我们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通向成功大道。同样,德育的过程中,如果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抵触、自我放弃的话,也是不能成功的。

(四)加强自身要求,也要通过他人来提升自己

从孟子反求诸己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理想人格的修炼需要正确的处理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别人的行为与态度可以折射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这些启示体现在德育过程中就是要教导人们如何与别人友好的相处,以及如何通过别人的行为与态度来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在与别人相处过程中,要做到理解他人、宽容待人、仁爱众人,这实际上也是升华自己人格境界的途径,拥有健全、高尚的人格,是德育的重中之重。同样,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要从他人的行为与态度中反视自我的问题所在,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然后改进错误、不断提升自我,铸造健全人格,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以,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自我进行约束,还要通过别人来提升自己。

[1]傅琳凯,王立仁.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J].东北师大学报,2010(5).

[2]杨钦英.论盖子仁智勇统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J].学理论,2009(16).

[3]王田.论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对中国当代大学生塑造其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青春岁月,2012(22).

[4]周元侠.论孟子士的精神[D].山东大学,2006.

[5]郭树伟.试论孟子的养浩然之气[D].郑州大学,2004.

[6]张益超.孟子知言养气学说及其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J].学理论,2013(11).

[7]姜碧纯.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及其核心概念[D].上海师范大学,2008.

徐美慧(1992-),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

A

1006-0049-(2017)15-0077-02

猜你喜欢

大丈夫高尚孟子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大丈夫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
高尚的人
何为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