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影响

2017-01-30郭晓旭

山西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中国化哲学马克思主义

郭晓旭

1.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00; 2.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影响

郭晓旭1,2

1.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00; 2.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00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发展历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精神和血脉。但是在世界近现代化的浪潮下,我国传统文化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随着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入侵,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也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中心,以经济的发展作为带动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实践证明,这一伟大决策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意义,我国迎来了发展的新起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长期注重经济建设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在社会生活中也逐渐暴露出来了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因此,在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地位,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概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具体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加以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基于世界历史发展背景形成的哲学理论,不能将其同马克思主义直接等同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简单地说就是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批判、分析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的过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还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具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更能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深度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于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记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迁,凝结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瑰宝。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在近现代社会的变革中,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局面。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侵略者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传统文化也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一方面,中国落后的传统文化无法适应近现代的发展浪潮,无法满足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需要,中国迫切需要一种科学、先进的思想来引导中国走出危局;另一方面,各种外来的思想、宗教、观念等一下融入国门,其中不乏一些消极的文化因素,都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各种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逐渐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中国社会的指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也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分析

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体现,并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数千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延续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特性,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和气派;延续性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是中国几千年发展历史的结晶;复杂性主要是指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与变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其主流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强调“任”、“义”,强调“克己复礼”、“以德治人”,构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也发生了一些演变和创新,并逐渐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文化体系,并且儒家文化具有包容性,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观点和思想,进一步充实了儒家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儒家思想影响力的逐渐深广,其功能和价值也逐渐显示出来,儒家文化不仅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还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这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其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的很多古籍和文学著作里都有对自强不息的论述和歌颂,激励中国人民要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不断拼搏,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成效。正是这一精神内涵的支撑,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引导中国人民勇于克服困难和挑战,开创中国发展的新局面。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农耕社会,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人们没有能力对抗大自然,只能顺应着“天”来谋求生存。随着人们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总结和掌握了自然界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实践经验告诉人们只有严格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违反了规律就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人们注重加强自身的反省与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天人合一,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三、中庸思想。中庸指的是无论何事都要注重把握“度”,做到厚德载物,既接纳事物中积极、有用的部分,又要剔除其中落后、消极的部分,采取“中”的处事态度,把握好处理事物的原则和态度,及时协调事物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和”的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二者的结合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中国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局面需要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来指导,而中国落后的传统文化难以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需要一定的媒介和契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和扩大影响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提倡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观点符合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战略的需要,并对后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全过程,实践证明,二者的结合有效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引导着中国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要求。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扎根到中国社会中,深刻把握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风格和特色的集中体现,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壮大,就必须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结合。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民族造就了中国多元的传统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仅表现为中国社会内部文化的融合,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样更加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着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步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造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一方面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分别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实践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成果,不仅推动了马克思理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还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的理论成果是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与思想和理论体系不同,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救亡图存的精神与意志,还凝结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辛路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性的体现,充分显示出了广大人民的革命热情和爱国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在新形势下,我们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大力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并积极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逐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来推动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建设。

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来指导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指中国人民要增加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识、关注和了解,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这样才能够推动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化自觉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其科学、先进的指导作用上,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又使得其在一般指导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特色,对于引导人们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全面、客观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反映了人们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对于文化继续发展的前景而言。文化自信并不是对自身文化的盲目自信,而是对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并且能够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近现代中国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使得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理论,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工作的方针,还能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背景下,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显著提升,这也进一步激发和提升了人们的文化自信,逐步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推动文化自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下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文化自强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逐步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升级、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要求,首先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牢牢把握中国的国情,这一过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同时,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去粗取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先进的发展经验和成果,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升级。

四、小结

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实现文化转型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指导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

[1]张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新论[J].理论月刊,2014(6):38-40.

[2]林少红.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于社会政治理想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6):72-76.

[3]王鹏,李培锋.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J].实事求是,2014(4):78-82.

B27;G

A

1006-0049-(2017)15-0071-02

猜你喜欢

中国化哲学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