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宗教与苦难人生的关系

2017-01-30刘小娟

山西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玄奘基督教佛教

刘小娟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浅谈宗教与苦难人生的关系

刘小娟*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宗教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广大劳苦民众的血泪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比如阶级、社会的矛盾激化,权利的不平等,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必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诱发社会的动荡,甚至是暴力事件和战争,苦难也会随之产生。然而处于压迫当中的人们身心都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伤害,他们极力想摆脱现状,寻找精神的慰藉,脱离苦难,解放身心,宗教也随之而产生。宗教与苦难息息相关。人们身处的环境愈发恶劣和残酷,宗教发展也愈发兴盛。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浅谈宗教与苦难人生的关系。第一、宗教是如何看待苦难;第二、宗教如何救赎受苦受难的民众;第三、苦难对宗教的意义;第四、苦难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宗教;苦难人生;关系

一、宗教是如何看待苦难

其实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最终都是一种灾难,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苦难,这不仅仅是所谓的大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其实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痛苦,甚至是一些选择,包括一些家人的离去,朋友的背叛、事业上、学业上等等一些方面的挫折。而宗教对人生苦难的态度可以归纳为:敢于直面苦难,超越苦难。李白曾经诗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需要去正视苦难,基督教就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带有罪恶的,也是痛苦的。从《圣经》中可以看到,“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1]。也就是说神所创造的万物都是甚好,但因夏娃、亚当悖逆了上帝,偷吃了禁果,诅咒也就产生了,罪也就入了世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现象:蛇要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女人要遭受怀孕的苦楚,遭丈夫的管辖;男人要劳苦一生,终日耕作,汗流浃背才能得以糊口;土地不是肥沃的,而是生长着荆棘和蒺藜[2]。这样人类的苦难就产生了。古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曾经说过,“神所创造的世界本来是很美的,是人犯罪之后才带来了苦难”。而佛教认为世人将多在苦海中,苦的原因在于欲望,人要无欲无求,才能断绝苦果。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有生老病死之苦,善恶因果,自有报应。

各种宗教对苦难的态度都很明确,那就是承认苦难,并且勇于面对苦难,越挫越勇,从而超越苦难。只是各种宗教的表现形式不一致。就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例,基督教是在承受苦难的基础上去使心灵世界达到超越苦难的目的,主张去安于苦难,并且承受苦难。基督教的表达方式是爱,安于苦难的原因是耶稣于世上受过苦,受到追杀,遭遇门徒背叛,出身不好,最后还被钉在十字架上,可是他没有逃避,而是安于接受,死的时候也是心情平静。基督教就是宣扬基督和人们一起受苦的方式,使人们达到心灵上的慰藉,从而安于苦难,超越苦难,去寻得一片心灵慰藉的乐土。而佛教对苦难的态度是承认苦难,但更表现出一种不愿接受苦难的状态,道教有“悟道成仙”的之说,而佛教则有“修行成佛”之说。佛教看来不仅可以超越苦难,还可以战胜苦难。人会有罪恶和苦难,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的追求,而想要摆脱苦难的束缚,就应该潜心修习,达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的境界。佛教有大小之分,小佛侧重于自我拯救,大佛则主张普度众生,慈航普度、大慈大悲恰好反映了佛教对待苦难时的积极主动精神。两者虽然都认为人可以超越苦难,但表现方式却大为不同。

二、宗教如何救赎受苦受难的民众

宗教对待苦难的态度是:敢于超越苦难,不回避,不否定。而苦难是锻炼人的钢铁般意志的熔炉,它能使心灵的宝剑打磨的愈发锋利,敢于超越,敢于拼搏,达到更高的境界。佛教教人一心向善,教人心胸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与人为善。而苦难恰恰能够使饱受痛苦折磨的人们迅速的与宗教结合起来。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量和度,当事物的量突破限度时,必然引起质的飞跃。当人们所承受的苦难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忍受限度就达到了极限,这个时候人们倾向于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来战胜苦难,因为宗教指向一个美好的世界,那里类似天堂极乐世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人生而平等,谦恭有礼。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遭遇了一系列苦难之后急于投入宗教的怀抱,寻找一个心灵的安生之所。这样宗教也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例。佛教注重因果报应,因果轮回,上辈子所做的事情会影响到下辈子,所以教导人们少作恶多积德。基督教宣扬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但要规避自杀。在基督教中,自杀行为是被明确规定不被允许的,原因是如果基督徒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那么死后其灵魂就会下地狱,而无法进入天堂。并且在中世纪死后也不能保全全尸,而是要接受断头的惩罚。人既然活在世上,就应该对上帝心怀感恩,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无论痛苦与快乐。即使是无法接受的痛苦,也应该去承受,珍爱生命。通过自杀行为来逃避苦难,这是对上帝的一种蔑视,所以死后也不应该得到上帝的庇佑进入天堂。苦难来自于下层或者说直接经历苦难的人,可是被动接受苦难的人,也同样会救赎和侧面承受苦难。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属释伽族,贵族出生,因苦恼于在自己周围见到的种种不幸而舍弃优逸舒适的家庭,去过四处漂泊的苦行者生活(29岁时出家),终于在似乎受到天启的刹那间,达到了彻悟的境界(35岁时成佛),从此被成为佛陀,意即“觉悟者”,从他的出家动机,可以分析几点:第一、有感于生老病死的痛苦,看到烈日下耕作的农夫、风烛残年的老人、病入膏肓的病人和一场葬礼感到人生的痛苦和悲催、短暂、无常。第二、从当时的社会考察。他生活的时代阶级关系剧烈,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作为释迦族的王子,预感到覆灭的结局,觉得世间无常,消极厌世。第三、当时遁世苦修、游方为僧的风气也在深深吸引着他。这些都是佛陀出家修行的重要原因。成佛以后的45年间,释迦牟尼一直大力宣扬佛教,直到他80岁去世为止[3]。他出身高贵,却关心犹如人间疾苦,也从侧面承受人生苦难。也相当于是另一种修行和大彻大悟。宗教认为苦难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应该经受苦难的磨练,勇于面对苦难,超越苦难,顿悟人生,不虚度光阴,在苦难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人格在苦难的平台上,也变得更加完善和不平凡。基督教教导我们要欣赏受苦,受苦不只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而是对内在的完善发展具有基本的意义:受苦难使人的灵魂撤出暂时和易朽的事物;更好的解读虚荣心和好面子。用基督教的话来说,痛苦是上帝使我们的心灵从尘世暂时的事物转向永恒、转向他本人的伟大的教育手段。所以受苦导向内在的安宁[4]。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脱,在于超越,当人们的思想走向了更高的层次,苦难也不能战胜了。

三、苦难对宗教的意义

人生在世,苦难是不可避免得。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机遇,我们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作为一种在苦难中寻求精神庇佑的宗教,宗教不仅给忧伤者以安慰,给绝望和死亡者以希望,给身处危难者以激励,并为生活之种种带来欢乐。它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主义的难题,而是一个由我们的天父提供给我们的温暖家园。[5]宗教不仅可以安慰心灵,反之,苦难也会提升个人境界,对宗教的发展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佛教为例,在唐朝,作为国教的道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佛教没有立足之地。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取经百部,兴建大雁塔保存佛经,公元648年,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封玄奘为佛门领袖,并第一次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态度,这一年佛教开始复苏,大唐也达到了鼎盛。回顾玄奘的一生,他10岁入佛门,聪明好学的玄奘很快就学有所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印度佛学魅力吸引,萌生了西行的想法,一路重重阻碍环绕,可是心却没有一刻不遥望远方。面对一望无垠的沙漠,妖魔鬼怪的缠身,救命壶水的倾洒,在弥留之际宁可向西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强烈意欲支撑着他,希望也悄悄靠近他。漫漫黄沙没有埋葬他的身躯,反而开辟出一抹绿洲。国王的强烈挽留,路途上的政治阴谋,强盗的劫持都没有打垮玄奘,终于在公元631年的夏天,他抵达了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远道而来的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极高的待遇。戒贤法师还专门为玄奘开设讲坛,那烂陀严谨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令玄奘非常欣慰。在返回大唐之后。玄奘几乎除了处理日常事务之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翻译佛典之上。据记载“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非常注重效率与精确,在玉华寺四年的译经期间每日自立课程,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继之。过乙以后,方乃停笔。摄经已,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目所翻,每日斋讫,黄昏三时,讲新经论”[6]

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大批文字财富,还有不抛弃不放弃,笃定信念的民族精神。玄奘西去印度取经,历经生死考验,却依然坚信心中的信仰,把苦难当作磨砺,他的努力是佛教在唐朝得以发展的原因,也成就了他自己。

四、苦难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俗话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苦难的意义也就显得无比巨大。众所周知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诞生于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也就是两河流域。在那里,早在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当美索不达米亚已经趋于衰败时,一位名叫亚伯兰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Ur)经巴比伦(Babylon)、马利(Mari)、哈兰(Haran)迁徙到被称作迦南(Canaan)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Beersheba)。据《圣经》的描述,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7]

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亚伯兰俯伏亚伯兰俯伏在地,神又对他说:我要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字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8]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Abaraham)。亚伯拉罕生子以撒(Isaac),以撒生子雅各(Jacob)。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

犹太教历史悠久,而早期罗马帝国空前强盛,在其强权统治下,很多民族迫切需要得到宗教的引领,在这样的环境中,宗教有了传播的土壤。在古代社会中犹太人相继受到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统治。但是固守犹太教而民族意识强烈的犹太民族经常掀起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在战争中被俘者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的人不计其数。在二战中,犹太人就快被希特勒灭绝了,可是这样并没有摧毁他们的意志。因为他们相信《圣经》,坚信众先知所预言的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来临,复兴犹太国家。

苦难是被化妆掩盖了的素颜的假象,犹太人是上帝拣选的民族。如果没有苦难,犹太人早已经灭亡了。恰恰是苦难,不仅没有使之种族灭绝,而且造就了这个民族的非凡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诞生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商人,文学家。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科学领域,犹太民族都为世界贡献了大量的人才。他们重视教育,懂得尊重、爱护别人,坚韧并且虔诚,勇敢而团结。苦难是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在苦难中人才会发奋图强,生命才得以升华。

五、结语

宗教与苦难息息相关,受苦受难的民众渴望寻求心灵的寄托,于是转向了宗教。而宗教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安慰,还会在信仰的高度,磨练人的意志,升华人的思想。

[1]《圣经.创世纪》1:31.

[2]《圣经.创世纪》3:14-19.

[3]张晓华,著.佛教文化传播论.人民出版社,P21.

[4]《伦理学体系》.德国包尔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36.

[5][美]路易斯.P.波伊曼(Louis P.Pojman),著.黄瑞成译宗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4.

[6](慈恩转)卷七(T50、260a).

[7]《圣经.创世纪》12:1-3.

[8]《圣经.创世纪》17:2-6.

刘小娟(1990-),女,汉族,湖北钟祥人,湖北大学,硕士在读(研一),研究方向:马哲。

B

A

1006-0049-(2017)15-0065-02

猜你喜欢

玄奘基督教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佛教艺术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回鹘文《玄奘传》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延安宋金石窟玄奘取经图像考察——兼论宋金夏元时期玄奘取经图像的流变
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