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社会福利研究

2017-01-30刘彦宏丁杉杉

山西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女性主义

刘彦宏 李 丹 丁杉杉

1.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社会福利研究

刘彦宏1*李 丹2*丁杉杉2*

1.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中国福利制度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社会中女性福利制度建设步履维艰。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动着社会对女性福利政策的重新审视,福利政策该如何转型回应当前社会风险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所面临的挑战,以解决性别差异所产生的福利供给不均的问题和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寻求有利于女性福利的改革方案。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给中国社会福利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国家、市场和家庭三者应发挥其福利供给作用,真正达成性别平等的福利国家模式。

女性主义;社会福利;国家;市场;家庭

女性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流派,也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社会运动。它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社会权利的主张与努力,弘扬着争取男女社会权利平等的精神[1]。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已由最初微弱的声音变得振聋发聩,在世界各地回响。女性主义的三大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都对社会福利提出了新要求,影响着社会福利的变革与发展。

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福利在中国成为社会福利政策重点关注的议题。长期以来女性在社会中的次等地位以及所遭遇的性别歧视,直接给女性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福利政策的缺陷,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性与正义性[2]。在新社会风险下大量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不仅面临就业中的性别隔离,而且平衡家庭和就业的责任给其造成双重负担,社会福利在这些方面的供给尚且不足[3-4]。因此,在借鉴西方各国女性主义福利发展的前提下,应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中国福利制度现状,构建新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使女性的合法权益能够真正地得到落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女性主义福利思想透析

在国际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中不同的流派产生,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其中最为常见的流派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各个流派的福利主张不尽相同,但其目的都是追求男女平等,强调的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平等,追求女性更多的社会福利。

(一)自由主义女性福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被压迫是由于一些具有性别歧视法律的存在,国家应寻求法律改革,执行反歧视法令,促进女性权益,同时保证妇女以个人权利享有福利机构提供的福利[5]。其主张:第一,自由主义学派批判妇女所遭受的不平等对待,倡导理性;第二,追求男女权利、机会、教育以及在法律上平等,使女性能够进入公共领域并获得成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给社会福利带来的启示就是国家应该寻求法律改革,执行反歧视法令,追求追求男女权利、机会、教育以及在法律上平等。

(二)社会主义女性福利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被压迫是由于父权体制和资本主义的共谋,批判国家只代表父权体制资本主义利益,并增强妇女在家中依赖者、照顾者和市场中低薪劳动者的角色,强调促成照顾工作社会化、重组劳动性别。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给社会福利带来的启示就是女性要得到真正的解放,需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摧毁父权制意识,同时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

(三)激进主义女性福利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被压迫是由于父权制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造成,批判国家只代表父权的利益价值,所以女性必须进行社会改革,粉碎“父权制”,创造妇女中心文化,强调在社会福利机构中开展针对女性全体的特殊服务[6]。但是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带有一定的激进的、极端的时代烙印,比如片面强调男女两性的对立,拒绝甚至否定男性是不可取的。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给社会福利带来的启示是强调女性的独立以及社会福利机构为女性提供的特殊服务,但是在发展社会福利中应讲究两性和谐,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二、中国福利制度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在社会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中国传统的福利制度逐渐受到了冲击,福利政策面临着发展困境,需要对其进行本土化的路径探析。福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性别意识根深蒂固

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在我国女性依附和服从于男性的观念,是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的产物,它反过来也维护和强化着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这些观念凸显为“男女不平等”,无形地影响着社会发展。交换理论认为男性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很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这些性别意识形态的刻板建构严格界定性别角色的标准,使中国福利制度的建构缺失性别平衡。

(二)福利政策缺乏女性话语权

弗雷泽把社会福利视为一个需要话语的竞争领域,不同势力争相在民主政治公共领域中试图定义“谁是有需要的主体”[7]。但是现有的福利制度是对传统男性挣钱养家的完整结构设计,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父权制,以男性视角来诠释女性的需要,掩盖了福利制度的性别含义。女性的福利斗争不仅是要争取各种福利的实现,而且要让女性表达需要,参与社会福利的制定,更好的维护和实现女性的真正需求。在社会福利中女性依旧缺乏“话语权”,仍需对女性的需要而斗争。

(三)福利供给不平衡

国家、市场、家庭三者作为社会福利供给的三大主体,三者的平衡供给可以使社会福利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导致福利供给缺失,出现不平衡现象。国家虽然通过各种政策保护女性合法权益,鼓励女性投身到社会建设中,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国家福利供给领域逐步撤退,将家庭照顾的责任和压力又抛给了家庭中的女性。同时政府和市场在将女性从家庭结构中抽出来的同时,却没有对家庭福利做出弥补,导致家庭福利保障不足,国家在福利供给领域中的“撤退”,市场“进入”,家庭结构的“裂变”,更进一步加剧了女性的负担。因此需构建一个具有弹性的女性社会福利政策,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

三、中国女性福利政策存在的挑战

(一)劳动力市场中性别隔离与同工不同酬

在女性地位日益高涨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劳动市场中,但在就业体系中所占比重却在下降,充分说明在就业中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根据调查研究,中国的女性就业从1949年以后不管是就业人数还是就业的层次与结构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女性主要处于职业结构体系中的低下层次,女性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男性,男女两性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女性劳动者弱势特征日益凸显[8]。

(二)家庭结构的裂变与女性双重负担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女性被吸收进劳动力市场,传统的“男人挣钱养家”的家庭结构遭到冲击,长久以来造成了女性就业增多而家庭福利保障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女性工作导致对儿童和老人的照顾出现欠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减少、家庭团聚频次降低,造成儿童亲子教育缺位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在传统观念下,家庭是养老的指定承担者,老年人在生活和心理层面的需求难以满足,使得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冲突加重。

四、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社会福利对策研究

女性主义理论将女性纳入社会福利所进行的研究之中,女性主义视角为我们理解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洞见,使我们重新审视福利国家暗含的男性主导模式。在社会福利中不断增进女性主义福利思想的主流话语空间,使女性获得社会福利的“话语权”,对社会福利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女性福利状况已经成为衡量女性解放、性别平等、福利制度建设的灵敏指标。因此在女性主义与社会福利结合下,国家、市场和家庭应充分发挥福利供给的作用,构建一个具有弹性、平衡的社会福利政策体系。

(一)国家:优化福利制度顶层设计

首先,国家对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应持积极的鼓励态度,着力建设更加灵活和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性别歧视,确保同工同酬。要切实实现机会平等,破除影响社会质量提升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单位制和官本位等现象[9]。其次针对家庭中需要照顾的儿童和老人提供福利保障,比如通过儿童津贴等方式保障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增加经济津贴以多种方式提供养老服务来应对老人在生活照顾和心理层面的需求。最后应淡化男女性别差异意识,将女性的真正需求考虑到社会福利之中,避免社会福利中的性别盲点和性别中立问题,发挥国家财政的积极作用,将社会福利政策真正落实到实践当中。

(二)市场:实现女性家庭劳动市场化

市场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供给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私营体系缺失,因此应鼓励私营部门提供更符合女性不同需求的多样化服务。比如:女性避难所、强奸危机中心、堕胎诊所和女性健康机构等,使女性能够享受私营服务机构的福利,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其次应该肯定女性家务劳动的价值,量化女性的家务劳动,推动家务劳动市场化和无偿化,提高家务劳动的声望等级,保障家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后市场应追求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之时,女性作为市场竞争的弱者,成为“下岗”、“失业”的首当其冲者[10],应为女性创造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女性充分就业,将更多的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到劳动力市场,减少在就业领域中出现的性别隔离现象,消除女性的不公平对待现象,减轻女性负担。

(三)家庭:建立普遍性照顾模式

家庭这种初级社会群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对于女性,占据着中心位置,一直以来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照顾劳动和家务劳动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且传统观念下家庭又是养老的“指定承担者”,这一切引起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冲突[11]。首先消除性别化的女性隔离,希望引导男性能做出改变,与女性共同承担育儿养家和照顾老人的责任,实现男女分担,解除照顾与挣钱之间由于性别对立所造成的对立,将女性进一步从照顾者的责任中解放。其次平衡家庭结构还应满足儿童和老人照顾中的需求,比如增加对儿童成长的陪伴和沟通,增加家庭亲情与团聚频率,避免长时间与孩子分离,对于老人应满足其在生活照顾和心理层面的需求。最后应增加家庭福利保障,维持家庭结构的平衡,只有家庭福利保障充足和家庭结构平衡,女性才能处理好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减轻其负担,促进支持女性的家庭友好政策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的现实情况,应基于国家的经济水平与文化背景,以及女性主义的发展,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将女性主义融入到社会福利政策当中,关注社会性别盲点,增强社会性别意识与反性别意识,保障女性家务劳动权益,优化社会福利制度顶层设计完善女性福利制度。国家、市场和家庭三大主体在社会福利供给方面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三者应构建一个具有弹性,并且对新社会风险有所回应的社会福利体系。

[1]徐颖果,殷茵.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多元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1:29-33.

[2]段然.女性主义视角下福利政策遭遇的挑战与转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1:36-40.

[3]余南平,梁菁.新社会风险下的西欧国家工会[M].欧洲研究,2009(4):85-106.

[4]吴愈晓,吴晓刚.1982-2000: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研究[J].社会,2008,06:128-152.

[5]张赛玉.女性主义福利视野下的中国福利制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60-64.

[6]乔世东.女性主义者福利取向及对福利国家的反思[J].中华女子学院报,2010,03:98-104.

[7]戴雪红.为女性的需要而斗争——弗雷泽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的文化政治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6,05:36-41.

[8]雷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性福利探讨[J].本土社会工作,2008(1下).

[9]范洪敏.基于参与式福利理念的中国福利制度建设之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9(1).

[10]林爱冰,等主编.社会变革与妇女问题:来自妇女热线的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叨[J].社会学研究,1999(3).

刘彦宏,女,山西霍州人,青岛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李丹,女,山东莱西人,青岛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丁杉杉,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D

A

1006-0049-(2017)15-0059-02

猜你喜欢

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女性主义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欧洲社会保障制度为何进退维谷
关于国有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英国计划推进儿童社会福利改革
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模式选择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