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2017-01-30

北方音乐 2017年21期
关键词:配器曲式作曲

张 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引言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作品不仅仅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全面体现出我国民众的精神面貌与状态。根据音乐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民族音乐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分别是民间歌曲、民间戏曲、器乐、说唱音乐以及歌舞音乐。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民族音乐作品,作曲者要想创作出优美动听的民族音乐作品,就必须打下扎实的作曲技术应用基础,能够灵活运用各方面技术理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处理应用好作曲技法。

一、和声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和声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应用占据了主导地位,作曲人通过科学应用和声作曲技巧,能够有效赋予音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当前,在民族音乐艺术领域中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三度和弦与非三度叠置和弦交替使用进行民族音乐演奏。和声作为民族音乐作为普遍的表现手法,作曲人员要想保障合理有序的组织好作品音乐声部,发挥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就必须科学调整多声部音乐中的高音。和声作曲技巧的灵活运用能够有效提高音乐作品的整体创作水平,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应用能够发挥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1)作曲人员通过对音乐声部进行优化组合,能够促使构成完整的音乐主体,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含义;2)基于和声方式的科学运用下,能够实现对音乐作品框架的合理布局,确保各个音乐声部的有序性[1];3)和声表达技巧的应用能够充分展现出民族音乐作品内容的作用,融入到作曲者的真实感情。因此,民族音乐创作者要想有效提高作品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合理将和声作曲技术理论应用在民族音乐创作中。

二、复调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复调技术理论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各声部独立存在的同时,又能够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达到一个完美的和声状态,在复调形式表现中对位法是主要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而在民族音乐作品创作中,复调通常都是以模仿、对比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模仿形式主要包括了变化模仿、严格模仿等内容;对比形式则包括了节奏、旋律线条以及调性等内容对比。为了充分体现出现代民族音乐创作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特点,作曲人员要综合应用复调表现形式,打破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弊端。民族音乐源自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代表着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因此,在民族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人员要利用模仿形式去有效模仿民间劳动真实生活,体现出农民淳朴自然感情。与此同时,通过在民族音乐作品创作中合理应用复调,能够优化处理各个音乐声部,从本质上改变音乐作品,不断增强民族音乐作品的旋律感,从而创作出优美动听的作品。复调作品技术的应用不仅仅能够丰富民族音乐内容,还可以增大音乐声势,促使作品中的各个声部更具有独立性,能够感染到广大听众的心灵。

三、曲式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曲式技术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根据作品曲式结构不同,主要将曲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空间结构,另一种则是时间结构。作曲人员在创作民族音乐作品过程中,要善于依据创作结构或作章法进行合理创作,这样有利于提高音乐作品整体质量。民族音乐是多元化的,其中变奏曲式和奏鸣曲式通常被应用在大型民族音乐曲目中,能够有效向广大听众传递出跌宕起伏的音乐;而小型曲式则通常使用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以及复二部曲式等。作曲人员要始终遵循作曲技术理论内容中的对比原则、重复原则、变奏原则,这三个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渗透进行的,作曲者要充分发挥出曲式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优势作用,这样才能够构建出更加和谐科学的音乐曲式,有效增强民族音乐效果[2]。

四、配器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民族音乐的舞台表演效果是与队伍演奏形式等息息相关的,其中配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配器是现代作曲技术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曲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其重要性,要合理将配器技术理论应用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稳定持续的发展进步。在实际配器应用中,配器是属于音乐作品创作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3]。作曲人员要确保每个音乐声部配上做好的民族乐器种类,就必须严格按照作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展开选择工作。配器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了民族乐器种类以及频率的合理选择等。对于民族音乐作曲者来说,配器是音乐作品的一种再创作,配器选择直接关系到民族音乐舞台的最终演奏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作曲人员要积极将先进的作曲技术理论融入在民族音乐创作中,不断提高自身音乐创作水平,争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曲技术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了和声、复调、曲式以及配器,作曲人员要综合应用好这些技术理论,赋予作品更深次的文化内涵,有效反映出我国民族的社会实际,彰显中华民族意志。

[1]庄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方法概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03):65-68.

[2]郝梦.关于高校音乐学专业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整合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5(09):89-90.

[3]孙炯.深化音乐创造类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对教师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3(06):60-61.

猜你喜欢

配器曲式作曲
逐梦
邀你来我家
春日景和
浅析《嘎达梅林交响诗》配器技法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