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以黔东南群众合唱为例

2017-01-28孙树飞

黄河之声 2017年7期
关键词:黔东南侗族排练

孙树飞

(凯里学院音乐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以黔东南群众合唱为例

孙树飞

(凯里学院音乐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传入与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本论文以黔东南地区的群众合唱教育为例对本课题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以小见大,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一条道路。民族音乐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载体,群众合唱是受众面很广的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本民族的合唱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保护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精神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合唱教育

当今社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文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大潮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不断得到提高,但是精神文化却越来越显得匮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合唱是一种群体性的歌唱艺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紧密配合,在进行合唱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大家增进友谊,交流感情,体验人与人合作之美,真正可谓是一种愉快的生活享受活动,这也是合唱被众多社会大众接受的原因。黔东南自治州可以称得上是“音乐之州”,这里有闻名世界的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对本民族地区的群众合唱事业发展关系着民族合唱事业的传承与保护。

一、黔东南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

黔东南地区位于贵州东南部,地处山地,主要以苗族侗族人口聚集而居,地方民族特色很丰富也很精彩,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侗族大歌”更是享誉世界。这里以前交通不发达,各方面信息落后闭塞,人们多数在家务农,与外界联系不广,唱歌跳舞便成了这里人们唯一的爱好,不管是苗族侗族,只要芦笙或者牛腿琴的音乐响起,人们多会不自觉的沉醉享受在音乐声中。在侗寨里大家经常会有各种活动的小型聚会与合唱(此处指的是原生态的侗族大歌或是侗族小歌),通过歌唱人们交流情感,讲述故事,默默的进行着文化传承。黔东南的民族节日非常多,如牯藏节、萨玛节、吃新节等等,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以歌会友,载歌载舞,纵情歌唱美好的生活,所以在黔东南这个地区,合唱的发展是有着强有力的社会文化底蕴支撑。

贵州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小,生活幸福指数比较高,又加上本地区的人们能歌善舞,历来有以歌会友的传统,由此看来在本地区大力推行群众合唱是可行的。

二、新时代背景下黔东南地区的文化发展

在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召唤下,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组建了艺术团、合唱团,进行排练、比赛或者是文化下乡演出,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友谊、陶冶了情操。黔东南地区的有些企事业部门,领导多是苗族侗族的后代,在参加合唱比赛选择曲目的时候他们会更倾向于建议多选择本民族的歌曲,这本无可厚非,而且笔者更认为这是一种宣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良好手段,可是矛盾的节点就从这里产生。据笔者的调查,在少数民族合唱排练中主要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合唱主体的多样性

企事业单位上班的同事并非全部来自少数民族,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汉族,少数民的合唱多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演唱,来自汉族的同事对少数民族语言一窍不通,学起来很生硬也很是痛苦,所以排练起来大费周折。

(二)排练主体的局限性

群众合唱的排练主体——指挥,大多是高校音乐教育毕业的非本民族的专业指挥,这些指挥对于民族原生态的合唱缺乏精准的分析和指导,无法对民族特色强的合唱作品进行准确排练,往往是排到最后自己也无法全力施展。

(三)评审主体的审美差异大

用来参加比赛的群众合唱势必要接受评委的评判,评委的审美喜好影响着群众合唱歌曲曲目的选择。在比赛中,部分评委对于民族的合唱歌曲演唱意义认识程度不够,或者说欣赏的来但是给的分数不高,内心中还是认可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合唱歌曲,这就致使很多部门舍弃了民族元素居多的合唱,统统加入到了普通的合唱曲目选择中。

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群众合唱的举措

对于上述在少数民族音乐合唱排练中的矛盾,笔者认为原因应归结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缺失,尤其是高校合唱教育。笔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渗透必不可少,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更为重要,对土生土长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是当代每个音乐教育者肩负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群众合唱事业,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一)政府的倡导和鼓励支持

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政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大力宣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例如黔东南地区的牯藏节、吃新节等等节日很多,可以让很多企事业单位分批次的去认识体验本地民族的人文风情,去感受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相信也会为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带来很多的机遇和帮助。政府可以借助现代发达的网络平台,让外界更好的更广泛的了解这里。发展群众合唱事业,扩大音乐文化的受众面,让更多的人喜爱民族文化,喜爱民族合唱。

(二)改变合唱比赛规则

在进行合唱比赛时,大赛组委会可以制定有利于民族合唱歌曲的规定,从而为民族合唱的发展争取一席之地,例如大赛可以规定,在比赛中如果选择演唱少数民族合唱歌曲可以获得额外加分,这样一来,不管是从领导到队员还是从指挥到评委,大家都心系一处,合唱的曲目越唱越繁多,作曲家也会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提供演唱,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得以长存和发展,甚至是蓬勃发展和壮大。

猜你喜欢

黔东南侗族排练
舞动未来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遇见黔东南
两个大忙人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