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洪水神话到洪水叙事:
——以山西洪洞灾民为中心的灾难叙事和社区重建

2017-01-28游自荧

民俗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水灾灾难神话

游自荧

从洪水神话到洪水叙事:
——以山西洪洞灾民为中心的灾难叙事和社区重建

游自荧

洪水神话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不同流派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理论阐释。后结构主义时代,神话、传说与历史的界限被打破,它们作为叙事被放在动态的社会进程中进行考察。这里借用埃莉诺·奥克斯和莉萨·卡普斯有关“活态叙事”的研究以及卡尔·林达尔“灾难传说”的概念,提出洪水叙事和灾难叙事的概念,并以2013年山西临汾洪洞的水灾为个案,研究洪水过后灾民对于水灾叙事性的表述以及他们利用灾难叙事反映并构建现实以及重建社区的过程。

洪水神话;洪水叙事;灾难传说;灾难叙事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从人类有记忆开始,水就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水过多也会造成灾害,让人类失去生命和家园。因此人类对水怀着敬畏之心,并想方设法地去控制它。在与水共存的过程中,很多神话被建构出来并广为流传。在不同的文化中,我们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关于洪水的神话。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对于现实的艺术呈现?当然,洪水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严重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给幸存者带来很深的心理创伤。但是,我们又怎么解释那些提到洪水冲毁整个宇宙或地球的神话?我们可能会说,人类有时候不免夸大事实,但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洪水神话的建构与流传。为什么洪水神话如此普遍地流传在世界各个地方?不同学派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在此,本文首先将简要梳理这些流派的观点,介绍神话在后结构主义时期的重新界定,并阐释神话、传说、历史和现实的密切关联。借用埃莉诺·奥克斯和莉萨·卡普斯有关“活态叙事”的研究和卡尔·林达尔对于“灾难传说”的分析,提出洪水叙事和灾难叙事的概念。其次,本文利用2013年在山西洪洞田野考察而收集的材料,分析具体的洪水叙事是如何发生并流传的,并将现实中对于灾难的叙事放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中进行考察,试图从跨学科、立足于多视角,对具体的个案进行分析与解释。

一、洪水神话共性的阐释和洪水叙事的重构

为什么大同小异的洪水神话会在世界广为流传?欧洲中心主义的学者宣称世界各地的洪水本文根据2013年6月2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所做讲演《“灾难叙事”与社区重建:论民俗研究在灾难救助中的作用》修改而成。此次讲演承蒙王立阳和王均霞邀请、范长风教授主持,王晓葵教授和田兆元教授到场点评,同时有民俗学领域多位同仁的现场鼓励,在此谨向各位表示衷心感谢。此外,感谢匿名评审的专业意见以及《民俗研究》编辑部的各项编辑工作。最后,感谢山西洪洞的父老乡亲对我田野作业的支持和关照,并感谢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神话比较类似是因为其他各地的神话只是基督教《旧约》诺亚方舟神话的衍生,洪水是上帝对人类违背信仰的惩罚。这个阵营里的一些学者虽然不认为基督教是唯一真正的宗教,但也温婉地认为基督教曾经一度被普遍接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信仰受到侵蚀,失去了一教独尊的地位。无论说法如何委婉,都体现了这批学者以欧洲为中心的学术视角,以及以基督教为正统宗教的理念。致力于历史移民和语言迁移研究的学者提出了“扩散”的概念,认为今天所有的神话都曾经一度在“神话温床”的区域被合成,而这些区域正是所有现代神话的发源地。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温床”是在印度和中东,而其他学者则认为这一区域从非洲西部延伸到印度。*Bierlein, J. F., Parallel Myth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4.一旦不同文化之间开展交流,人们在世界各地迁徙流动,这些神话就开始在其他地方出现,随着人群的流动四处传播,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从而产生多元化的洪水神话。

阿道夫·巴斯蒂安通过借用古老的印度教信仰来解释洪水神话在世界各地并行流传的问题。在传统的印度教中,通向解脱的途径就是“玛咖”(marga,解脱之道)。这一概念被阿道夫·巴斯蒂安借用,用来象征人类通识的神话要素,比如洪水。这一概念下的次类别被称为“deishi-marga”,是指“玛咖”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具体的表现形式。这可以用来解释不同文化在同一神话中注入不同内容,进而将其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换而言之,阿道夫·巴斯蒂安认为世界上存在人人共享的同一样东西,而我们自己可以在其中填补细节。阿道夫·巴斯蒂安的概念对于荣格神话原型的理论构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影响了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理念。

爱米尔·涂尔干更侧重研究人脑,并考察它们如何运作。他认为,所有人的大脑毫无疑问都有类似的神经系统。因此,神话的基本要素在所有的大脑中都存在,因此通用于所有人类。荣格有类似的看法,从心理学的角度,他认为神话是潜意识中的图像呈现。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理念,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这种无意识的要素,并在神话和传说中体现出来。神话研究的集大成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承继了前人的想法,认为人类的大脑存在共性。他认为有一种基本的结构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虽然每一种文化都在结构中注入了不同的内容。这一结构主义的理论后来一直受到批评,许多人认为结构主义用过于冰冷和无感的方法来研究神话和传说,而实际上很多神话都与人们的感情和信仰密不可分。

在后殖民时期和后结构主义时代,学者的学术史建构被放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大语境下来考察,文化霸权的建构受到广泛质疑。洪水神话起源的一元论和单向传播被解构,文化的多元化和不同文化间多渠道的交流广受关注。神话研究呈现出跨学科交流的趋势,并与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哲学、文献学、心理学、艺术学等领域相渗透。在世界神话与宗教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布鲁斯·林肯力推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并将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区域、话语形式、政治背景和文化语境下的研究融合在一起,考察神话如何被广泛用于建构以及重构社会群体和等级关系。他也重新界定了神话的概念,认为神话不仅仅是“用于传递重要信息的一种编码方法,以此为基础行为主体可以用来建构社会”;同时,它也是“一种话语行为,行为主体通过它唤起情感,以此来积极建构社会”。*Lincoln, Bruce, Discour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Comparative Studies of Myth, Ritual, and Classification, the 2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23.作为叙事方式,神话与历史、传说的界定可以根据叙述者的判断以及听众的接受意见来进行。布鲁斯·林肯认为那些叙述者声称是真实的、但是观众并不相信、而且也不具有权威性的叙事是传说,具有可信性的是历史,而同时具有可信性和权威性的是神话。换言之,在讲述神话的过程中,叙述者声称他是在讲述真实的事情,观众也相信这是真实的,而这些叙事也在叙述者和听众中享有极高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类似于马林诺夫斯基所表述的将神话视为“社会特许证”的一种形式,也类似于克利福德·格尔茨所归纳的将宗教同时视为反映现实的一种模式和构建现实的一种模式。

根据布鲁斯·林肯的论述,神话、历史和传说是在动态的社会进程中被界定和建构的。根据叙述者和听众的不同需求,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下相互之间可以转换。例如,传说在被叙述者和听众确认为真的时候,就会变成历史。而历史获取权威性,被用于建构族群边界的时候,就成为神话。反而言之,如果神话失去权威性,不再具有任何社会规范作用,它就转换成历史或传说。同样作为神话,叙述者和观众可以进行新的阐释,或者对具体的细节进行重新调整,以此唤起不同的情感,达成不同的述求。总而言之,行为主体在讲述神话的时候,会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特定需求,对叙事进行建构、解构和重构。

布鲁斯·林肯的论述打破了神话、历史与传说的界限,可以让我们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它们的关系。将他的观点运用到洪水神话研究中,有关洪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也是一种话语行为,行为主体用它来构建以及重构社会群体。由此以来,洪水神话的概念被解构,洪水叙事的概念得以建构。我这里所用的洪水叙事是指讲述水灾过程和水灾后果的话语方式,有关水灾的历史、神话、传说和活态叙述都包括在内。广义的灾难叙事则是指讲述人为或自然灾害及其后果的话语方式,这些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干旱、海啸、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包括爆炸、船难、海难、种族屠杀、核辐射等人为灾害。灾难叙事的讲述者多种多样,而我只关注以灾民为中心的叙事。灾难叙事这一概念的建构主要得益于埃莉诺·奥克斯和莉萨·卡普斯有关“活态叙事”的研究和卡尔·林达尔对于“灾难传说”的界定和研究。

埃莉诺·奥克斯是一位语言人类学家,莉萨·卡普斯是一位心理学家,她们在2001年出版的《活态叙事:在日常讲故事中创造生活》一书中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讲述对于社会生活的创造性建构。*Ochs, Elinor and Lisa Capps, Living Narrative: Creating Lives in Everyday Storytell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在书中,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讲述不仅被视为我们连贯性欲望的回应,也是对我们需要探索并承认经验的令人费解的一面的回应。就如同餐桌上的对话,还有流言,日常生活的叙事并不具有同质性,也没有连贯性,但是却连贯地服务于我们建构自身和社区的需要。二位作者重点讨论的是“会话叙事”,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正常交流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不同于反复彩排过的叙事表演,也不同于个人所进行的前后连贯、主旨一致的线性叙事。它有可能杂乱无章,充满矛盾和反复,但是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叙述者通过它在社会互动中建构事件的意义。我所研究的洪水叙事和广义的灾难叙事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会话叙事”,其讲述起来可能并不前后连贯,也没有文采,但是讲述者却通过它来积极建构自己的社会生活。

将“活态叙事”真正引入灾难研究的是美国民俗学家卡尔·林达尔,而对“灾难传说”的研究并不是他曾经预想到的。2005年夏天,卡特里娜飓风和丽塔飓风袭击了美国南部,对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市里上百万人被要求撤离。2005年9月初,新奥尔良市被淹没在水中,很多市民被迁移到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时任休斯顿大学英文系教授的卡尔·林达尔去一个会议中心做志愿者,帮助安置灾民。他被分配去整理捐赠的衣服,于是他开始听幸存者讲故事,并很快发现,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他们还需要有人聆听他们的故事。2006年1月,卡尔·林达尔发起了“在休斯顿幸存‘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项目,其旨在抗衡媒体耸人听闻的报道,记录下幸存者的故事做公共档案,并在更大的世界范围内做传播。设计该项目是为了达到让幸存者用自己的话、根据自己的主张代表自己进行表述的目的。

在《卡特里娜飓风传说:有权犯错、幸存者对幸存者的故事讲述和疗伤》一文中,卡尔·林达尔非常系统地梳理了传说与现实的复杂关联。之前的学者都倾向于将传说界定为不真实的故事,而叙述者将其当做真实的事件来讲述。后来的民俗学家慢慢推翻了这一旧有的界定,认为民俗学家并不具备能力去界定传说在客观上是不真实的。如今,故事的真实与否已经不能成为界定传说的依据,而证实或证伪也不再是传说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具体研究卡特里娜飓风和丽塔飓风的幸存者讲述灾难传说的时候,卡尔·林达尔总结说:“灾难传说可能没有报道真实情况,但是它们是一种重要的本土工具,帮助讲故事的人说明他们对当下社会秩序的看法,帮助他们的社区寻求符合他们信念的解释。”*[美]卡尔·林达尔:《卡特里娜飓风传说:有权犯错、幸存者对幸存者的故事讲述和疗伤》,游自荧译,《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2期,第27页。

卡尔·林达尔的让幸存者访谈幸存者的灾难传说的记录方法打破了三种框架:第一个是质疑世俗信仰真实性的老派学术框架,第二个是将负面谣言当做事实来报道的媒体框架,第三个是允许做访谈的人责难受害者的“公正世界”的框架。他所发起的“在休斯顿幸存‘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项目充分发挥了灾害幸存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自我记录,让处于失声状态的他们真实地展现他们所经历的飓风灾难及其后果。卡尔·林达尔的研究不仅开拓了民俗学有关灾难的活态叙事的新领域,更是实际地帮助了灾难幸存者自我疗伤并重建家园。本文正是借用他的方法和“灾难传说”的概念,研究实际发生水灾后灾民对于灾难叙事性的表述以及他们利用灾难叙事反映并构建事实以及重建社区的过程。本文的洪水叙事研究个案是2013年山西临汾洪洞所发生的水灾,在介绍个案之前,先简要介绍洪洞县的基本情况。

二、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中的灾难叙事

(一)田野调查地:山西省洪洞县

洪洞是临汾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洪洞是临汾市人口最多的县,面积为1563平方千米。当地拥有九个镇七个乡,并且拥有管理902个自然村的463个村民委员会。洪洞因明朝洪武年间以及永乐年间的大规模移民而闻名。元末明初,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天灾频发,人口损失严重。而山西由于有太行山、吕梁山等天险为屏障,较少受到战乱和天灾的波及。为解决中原地区人口稀少问题,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下令将山西人口迁移到中原地区,洪洞县便是这场大规模移民的中转站。这种被迫的移民对于那些需要放弃自己故土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创伤,他们将这个经历传递给了自己的后代们。现在,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着一首民歌:“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张青和林中园编:《洪洞古大槐树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山西洪洞大槐树对于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当年移民的后代来说无疑成为故乡的象征。

(二)2013年的山西临汾洪洞水灾

2013年2月18日,记者梁晓飞在新华网报道了山西洪洞所发生的水灾:“2月15日7时,山西省洪洞县曲亭水库灌溉输水洞漏水,导致16日上午坝体坍塌,1800万立方米水冲出水库,肆虐10余公里后流入汾河。湍急的洪水导致4个村庄进水,南同蒲铁路和108国道交通中断,并造成1人死亡。”*梁晓飞:《新华调查:除险加固工程曾被验优良——山西洪洞曲亭水库坝体坍塌事故调查》,新华网2013年2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18/c_114714880.htm.根据他的了解,曲亭水库建于1959年11月,后来经过多次改建和扩建。最近的一次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于2004年至2008年,还经过省级竣工验收达到优良标准。为何水库会在北方冬季枯水期忽然坍塌?没有人知道答案。后来在2013年12月3日的一则报道中,记者指出这次事故经调查被认定为一起责任事故,33人被追责。*任丽娜:《山西曲亭水库坝体塌陷事故33人被追责》,新浪网2013年12月3日,http://news.sina.com.cn/c/2013-12-03/190328877716.shtml.

在洪洞水灾发生之后,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立刻给予报道,各大新闻网站也纷纷简短报道了该事故。总的来说,各个新闻报道的重心都是铁路停运问题。当时是春运的返程期,客流量极大。受水灾影响,作为山西南北铁路动脉的南同蒲铁路部分路段被迫暂时关闭,导致多班火车在临汾、侯马等车站紧急停车。因多班火车停驶,很多乘客滞留在火车站。铁路停运对无数人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因而被媒体重点报道。但是灾民的状况和他们灾后的情况却在新闻报道中鲜有提及。提到灾民,基本上就是一句话:下游民众已转移,无人员伤亡。在这些报道中,受灾的民众是失声的。

笔者在2013年4月11日回到受灾最严重的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羊獬村。羊獬村(现在分为北羊獬和南羊獬两个自然村)有古老的尧庙和娥皇女英庙,其中尧庙的修建时间可以追溯到元朝至正十四年。当地人保留了农历三月三“接姑姑”走亲习俗,而“姑姑”指的正是尧王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她们被尧王嫁给了舜,舜后来接受尧的禅让,成为帝王。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人会抬着娥皇和女英的驾楼到舜王庙所在的历山“接姑姑”,从仪式上是将二位的神像从娘娘庙请到驾楼里,在当地巡游一圈后回到羊獬村唐尧故园。农历四月二十八据说是尧王的生日,历山人抬着驾楼到羊獬给尧王拜寿,拜完寿便将二位娘娘的神像请入驾楼,巡游一圈后回历山。为庆祝尧王的生日,羊獬人每年在唐尧故园举行盛大的庙会,庙会如今是从农历四月二十持续到二十九。当地的民俗活动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代表作,其正式名称是“洪洞走亲习俗”。笔者是2007年春第一次跟着民俗学家刘魁立和陈泳超两位教授等去当地做调查,后来在2012年夏天返回当地做博士论文的调查。

笔者在水灾两个月之后回到村里,发现有十几户房子坍塌,多处房子成为危房。在没有坍塌的房子和院墙上,清晰可见一米多高的过水线。村外的河滩上随处可见连根拔起的树木,还有龟裂的土地。当时天气尚冷,所见所闻之处,满目疮痍,一片凋零。当时离水灾快有两个月了,虽然不少村民已经从当初的痛苦中振作起来,但是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灾后重建的难题。

(三)洪水对灾民意味着什么?

2013年4月21日,笔者去看了曾经教过自己打威风锣鼓的张忠义和王满斗。两位师傅是国家级非遗代表作晋南威风锣鼓真正的传承人,虽然他们个人并没有被列入任何级别的非遗传承人名单。张忠义师傅的房子在洪水过后成为危房,当时只能和行动不便的妻子蜗居在临时搭建的救灾简易房里。水灾给他造成了很深的刺激,他用了好久才平静下来。他说水灾后家里有很多淤泥需要清理,如果家里有年轻人,几天就可以清理完,但他不好意思麻烦不在身边的已经成家的女儿,就自己慢慢清理。他说,刚回家的时候,院子里跟猪圈一样,淤泥很多,不穿靴子根本进不去。他老伴儿有腰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干不了什么活,他就自己慢慢收拾。慢慢地,家里像个样子了,他就在院子里种菜供夏天吃。他说,水灾让他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灾后,当地政府派人挨家挨户询问灾后损失状况,并给予一定赔偿。张忠义说,根据政府的安排,桌子和沙发等家具给予20%左右的赔偿,电器给予40%以上的赔偿,粮食给予五毛钱一斤的赔偿。虽然赔的不多,张忠义仍然很知足。他说,如果在旧社会,谁给你赔钱呢?根本没有人给你赔。在交谈中,张忠义也跟我坦白地讲述了他自己灾后心态的变化。他说,刚开始的时候,他白天没有胃口不想吃饭,晚上睡不好觉。后来转变心态之后,他慢慢放下思想包袱,胃口好了,也睡得安稳了。

虽然水灾给村里人造成的创伤难以言说,但在时隔两个月之后,他们渐渐走出受灾阴影,可以笑着跟我谈起他们自己的受灾经历。村里房东家的女主人跟我提到,水灾时村子里的有一个人没有来得及撤离,她说:“最可笑的是,大水来了,一个人在村子里骑着车子喊救命,可是村子里一个人都没有了,他还在喊救命,就没人救他。”后来我就让她带着我去访谈了这位62岁的村民霍庆云,4月22日我们在村子里五洲公司门口碰到了刚下班的他。说到当时的水灾情形,他说:“当时的情况就是排山倒海,可了不得,水火不留情……”我问他为什么没有撤离,他说,他本来走了,但是公司一位年轻人没有走,他就回来喊人,结果水来了出不去,他就跑到公司办公室二楼。当时,他亲眼看到旁边的房子不到十分钟就被水冲塌,他接着说:

大水流的,一点进,三点多才小了。三点多小了,直升飞机好像在一级路口进村子的那搭转了两圈。我看那水落了一会了,心都到了肚里了。那水落了,就不会再大了。天上没有来的水,那天上要来水,本来就有这么深的水,再泼了,那人还能活着了?这不一落,天上不下,那就下不下来……哎呀,差点把命搭上……五点多了,这里还有这么深的水。把命保住了,我就回去看房子去。看那房子,还立着呢。呀,看了东面的水,有七八尺深。东面的水,还厉害还深。你看吧,那水是白的。你看这村子圩下吧,才一半之深的水啊,你立到这楼上就没事。我在楼上,就不敢下来,那水再涨了呢!赶回去了,看了看,呀,那水还乱流呢。可了不得,到六点多,铁路上就有了工人抢的险。工人就来了。你看多大的水呢。*调查时间:2013年4月22日;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南羊獬村;访谈对象:霍庆云,年龄:62岁,职业:五洲公司员工,南羊獬村村民;访谈者:游自荧。

洪水小了之后,霍庆云赶回家里,发现自家的房子没有坍塌,于是他又回到公司大楼,用暖壶里的热水洗了洗脚。之后,他也不敢多停留,回村时碰到站在房顶上逃过一劫的另一位村民张甲良,他稳住梯子帮张甲良从房顶上下来。最后,二人一起离开了村子。在出村子的时候,霍庆云看到村子里有两口棺材漂出来,漂到路口。四处乱漂的还有木头、锅、炉子等。跟他一起出村子的张甲良,在铁路上工作。张甲良一早在离开村子的时候遇到了几位铁路上工作的朋友,都没有吃饭。当时正值春节期间,餐馆都关门,于是张甲良就带着几位朋友去自己家里做饭吃。饭也没吃完,每个人煮了两个鸡蛋,拿了点馍,就被张甲良撵走了。张甲良怕水下来出事,就督促着朋友们赶紧离开。朋友们走后,张甲良看家里乱七八糟的,就留在家里收拾了一下。等他出去,发现状况不对,走到半道上又返回来,上到自己家平房房顶。上了房顶之后,张甲良就看到水慢慢往上涨,后来又慢慢往下落,中间有三四个小时。张甲良在房顶上呆了五六个小时,等水退之后下来,他就到附近的亲戚家落脚。*调查时间:2013年4月21日;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南羊獬村;访谈对象:张甲良,50多岁,铁路员工,南羊獬村村民;访谈者:游自荧。

发生水灾的时候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七,本来是走亲访友共同庆祝春节的时节,羊獬的村民们却被迫流离失所。正月初八,村子里全部被戒严。正月初九,村子里全部开放,灾民们陆续回家。当地政府派出了武警干部和军人帮助灾民清理淤泥,收拾屋子,并派人消毒灭菌,共同协助灾民返家。

保管马铃薯要做好防病、防冻、防腐等项工作。做好田间的防病工作,及时拔除病株,喷洒药剂,防止病害蔓延。种用马铃薯可适当提早收获,食用马铃薯不宜收获过早,在大部分茎叶由黄绿变为枯萎、薯块发硬时开始收获,并抓紧在霜冻前收完。收获后,在阴凉通风处保管几天,再装入地窖长期保管。装窖时拣出损伤、虫咬或感染病害的薯块。装窖前禁止日晒,防止毒素增加。装薯前一周打扫地窖,敞开窖盖,晒窖和散发窖内湿气。马铃薯装窖时,不能装满。

村子里受灾最严重的是魏小平一家,他们市值上千万元的养鸡场一夕之间化为乌有。4月23日,魏小平的小女儿魏志娟带我参观了他们家被洪水冲垮的养鸡场,所到之处触目惊心。魏志娟说,10万多只鸡最后只剩下四只鸡,而现在这四只鸡被他们一家奉为鸡王,供在院子里。另外,魏志娟还介绍了家里的狗王,就是一只狗带领着家里的一群狗跑到屋顶,躲过水灾,幸存下来。晚上我们在魏志娟大哥魏军强家里吃火锅,魏军强说,当初收到撤离的通知,他把养鸡场锁上门就走了。水灾过后,养鸡场里的鸡几乎全部死亡,而每一只鸡死亡的惨状各异,可以想象它们死前都垂死挣扎过。

水灾之后,魏家一家人的生计成为重大问题。魏家的养鸡场本来有很多客户,但是因为灾后停产,这些客户转向了新的业主。养鸡场是花了很长时间慢慢扩建而成,一旦被冲毁,重建非常困难。虽然灾后政府向魏家赔偿了家具和电器的损失,但鸡场的赔偿一拖再拖。即使问题再多,在面对我的时候,他们一家人都还很乐观。他们相信,政府对鸡场的赔偿肯定会部分到位,鸡场恢复生产也指日可待。

走访村子里房屋坍塌的村民家是最艰难的,因为这些人家面对的不仅是房屋坍塌,无家可归,还有的就是几十年积攒的全部物件和记忆的丢失。就像一位村民跟我说的,攒了几十年的东西都被压在砖头底下,什么都救不出来。对于一些塌房户来说,不能想水灾的事情,一想就心酸。水灾之后,房屋坍塌的村民有的在积极新建房屋,也有两家离开了村子去外地居住。

在救灾过程中,贪污腐败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有村民说,村委员非常腐败,在负责救灾并上报危房时让一些没有严重受灾的住户得到了补助,而一些真正受灾严重的村民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救济。一些村干部把自己的亲戚全部列为救助对象,而普通老百姓该得救助的却没有得到。在《党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秘密世界》一书中,Richard McGregor指出腐败问题差不多波及中国每一位政府官员,不论其在地方政府工作,还是在中央政府工作。*McGregor, Richard, The Party: The Secret World of China’s Communist Rulers. New York: Harper, 2010.毛泽东时代,对于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抓得非常严。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贪污腐败问题也迅速滋生。认识到贪污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中央政府一直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习近平上台之后,更是加大了反腐力度。但是,很多根深蒂固的贪污腐败问题并不能一时得到迅速解决。洪洞水灾让整个贪污腐败问题得以放大,并影响到及时有效的救援。但是村民就听之任之吗?在村子里,我听到了张全拽只身挡火车的故事,而事发之后,张全拽被村里人奉为“卧轨英雄”。

(四)张全拽挡火车的故事

张全拽挡火车的故事是灾后南羊獬村流传最广的故事。2013年3月3日,南羊獬村村民张全拽因对灾后救助不满,冲到村边火车路上,挡住疾驰而来的火车。后来被两名巡逻人员拽下来,火车为此停运了几分钟。作为灾民,张全拽在挡火车之后立即成为当地的英雄,当地人跟我说他挡火车救了一个村子。在4月25日,南羊獬村村民王伟跟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救灾以后吧,政府也不知道是忙呢也不知道是咋,就没有顾上跟老百姓说怎么赔怎么那个啥呢。所以他就产生了这个念头。产生这个念头,可是后来政府对他也挺不错的。他就是挡火车的当天晚上,人家第二天大早,早起,那个政府给了他一个煤气罐,一个煤气灶,不知道是两箱方便面还是三箱方便面,还给的面,油,就给他家送去的。赶到问他,问你们这有啥意思呢,有啥心思呢。意思是说,看能给他盖两间房子吗。这不政府第二天下午就开了始,给他,他挡火车,头天下午挡的,第二天下午就给他盖的房子,第三天就给他盖上的,把线给他接好的,还给他买的大木床。

其实张全拽这个挡火车,你说对吗,他不属于正常人。我跟你说实话呢,正常人谁到上面呢,还怕轧死呢。所以他不够数,他能做出那事情来。

为什么村子里好多老百姓都说,张全拽救了一个村子里的人。那个时候,大队里边还有饭呢。就是说,那两天就没有饭了。可能结果张全拽一挡车,又给每个人又发了,发了半个月的,一人一天15块钱……*调查时间:2013年4月25日;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南羊獬村;访谈对象:王伟,30岁,南羊獬村村民;访谈者:游自荧。

本来,张全拽是一位残障村民,挡火车之后迅速成为民间英雄,甚至有村民要选他当村长。在实际操作上,不会有村民真的选举他当村长,村民这么一说只是讽刺村委会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是表明他们的意愿和立场。相比之下,官方将张全拽认定为“精神病患者”,试图以这个标签来消除他对村民的影响。但是,很多村民并不理会这个标签,他们普遍认为张全拽一挡火车就救了好几个村子,帮了村民们的大忙。在王伟的口中,这个故事充满了喜剧的效果,特别是说到挡火车前后地方政府态度的变化,他说:

以前村里的这些头,书记啊,村长啊,艳芳(张全拽女儿)家多熄火呢,根本就没人问,也没人管。自从张全拽挡了那个火车以后,好家伙呢,书记也来看来了,什么村长也来了,书记都来了。*调查时间:2013年4月25日;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南羊獬村;访谈对象:王伟,30岁,南羊獬村村民;访谈者:游自荧。因为地方政府的快速应对,整个事件并没有引发严重后果。事发之后,政府继续给村民发放餐费补助,灾后赔偿也很快落实到位。由此,村里人就将功劳都归于张全拽,称其为“卧轨英雄”。

在现实生活中,张全拽一家生活得非常艰难。张全拽四十出头,他早先因为痴傻娶不到媳妇,后来娶了一位痴傻的女人当媳妇。他的媳妇据说是被人从外地拐骗过来的,来之前就因过度受惊疯掉了。她嫁过来之后为张全拽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不痴也不傻,取名张艳芳。张全拽一家一直跟他母亲住在一起,老太太七十多岁了,仍然每天都要操持家务,一刻也不得闲。张全拽一直在外边打零工,可是拿的工资非常低。因为缺乏劳力,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张家一直非常贫困。

水灾之后,村子里一片混乱,人心也一片涣散。政府虽然做了很多救助工作,但是并没有完全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张全拽挡火车不仅为村民带来实际好处,而对这个故事的口耳相传也将受灾村民凝聚在一起。在共同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受灾的村民重构了自己的村落社区,而将悲剧反转成喜剧的叙事方式则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以及他们对于自己身处的世界的理解。

水灾破坏了有形的村落社区,其重建需要很长时间。而水灾对于灾民心理的创伤是无形的,灾后心理恢复将耗费更长的时间。在灾后救助中,笔者跟卡尔·林达尔有一样的发现:灾民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他们也需要心理上的帮助,需要跟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张全拽挡火车故事的广泛流传不是偶然的,这不仅是因为该事件本身促进了政府快速落实赈灾举措,而是因为这个故事给了村民希望,让他们看到灾后恢复还得靠自己,而同样受灾的村民是他们最大的同盟和帮手。因此,灾难叙事的生成与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帮助当地村民重建了无形的精神社区,让他们紧紧抱团取暖,共同面对灾后遇到的各种苦难和挑战。

(五)灾难叙事和社区重建

在水灾之后,羊獬人以极高的热情投入了唐尧故园农历四月二十到四月二十九的庙会。根据当地传说,农历四月二十八是尧王的生日,而羊獬村被认为是尧王的第二故乡,因此每年羊獬人都要在村庙里庆祝尧王的生日。在2013年农历四月二十八的祭尧大典上,庙会办公室没有按照以往惯例让有学识的村民上台宣读歌颂尧王功绩的古体赋文,而是让一位村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读了祭文。这位村民同其他羊獬人一样自称为尧裔后人,在介绍完尧王的生平和功绩之后,他建构了自己的灾难叙事:

当然,在这片热腾腾的土地上,我们也曾经有过太多的灾难,尤其是今年2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悲痛、大事件发生了。洪洞县曲亭水库坝体塌陷之后,一千九百万立方米的洪水排山倒海般冲垮了108国道和南同蒲铁路后,又冲向了羊獬村,尤其是南羊獬村。因地处水库的下游,洪水入村高达两米,低处也在一米以上,整个村落成为了一片汪洋。有的家具、电器被砸在瓦砾之下,成为了一堆废品。有的房屋倒塌,近况非常凄惨。这样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亲身经历的父老乡亲无不感同身受。时至今日,当我在写作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眼眶还是湿润的。每回忆起那一场灾难,回忆起那一场灾难中的人和事,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中翻涌回放,痛心疾首的感觉时时袭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洪洞县委县政府、甘亭镇委镇政府的关心下,在邻邦村的帮助下,英雄的羊獬村民不等不靠,不推不托,奋力自救,重建家园。当然,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场面。可以说,那个时候我被周围的情景动容了,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羊獬村的那一股凝聚力。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不正是尧文化当中和谐万邦的一点具体体现吗?那一刻,我更加明白,何为父老,何为乡亲,何为兄弟姐妹。我们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阶层,所有的人都是一体,灾难面前团结一致。因为我们是尧王的后裔,我们拥有共同的家园,我们拥有共同的出身,我们拥有共同的名字——羊獬人。*本处引文源于笔者在2013年4月28日的祭尧大典上录制的视频资料。

这一段热情洋溢的演讲打动了参与祭尧大典的上千羊獬人的心,他们热烈鼓掌,并称赞这个演讲非常出色。整篇祭文,从古至今,从神话到拉家常,讲述者随心所欲,主要凸显的是这些叙事对于社区的核心凝聚力。

尧舜的神话、传说与中国古史密不可分,他们的故事被古往今来很多仕人和学者用来建构中华民族文明的开端。根据《洪洞县志》,羊獬村是尧王时代神兽羊獬出生的地方。根据当地传说,羊獬也是尧王小女儿女英出身的地方。在话语层面,羊獬人称尧王为“爷爷”,女英为“姑姑”,并视自身为“尧王的后裔”。在实践层面,他们每年三月三举行“接姑姑”的走亲活动,并在每年四月二十八举办庙会庆祝尧王的生日。尧舜的神话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方式,也是一种话语行为,村民用它来构建社区以及自我的身份认同。

神话的聚合力和灾难叙事的聚合力合二为一,就有了上述村民的祭文。依据祭文,把“羊獬人”凝聚在一起的不仅是远古尧王的神话与传说,更是他们对灾难的共同经历和应对。村民的叙事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因此在听众中激发了强烈的共鸣。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名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他强调了共同体建构的主观性,基本不考虑共同体建构的客体性。在本文中,灾后重建的过程体现了羊獬人社区建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辩证统一。羊獬人首先是客观存在的共同体,他们居住在同一个村落,彼此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有面对面的互动。同时,他们也是主观建构的共同体,比如自认为是远古时期尧王的后裔。对于灾难的共同经历和应对,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又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视自己的乡亲父老为英雄,在与灾难搏斗的过程中“奋力自救”,并同所有的村民一起重建家园。他们的灾难叙事是客观真实和主观想象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是话语方式和行为实践的辩证统一。

三、余 论

近年来,国内有关灾难的研究迅速兴起,但是民俗学家参与其中的并不多。比较有影响的是王晓葵的研究,他将记忆的研究理念引入当下的民俗学研究,以唐山大地震为个案,探讨了国家权力、地域共同体和个人之间对立、合作、利用、融合等复杂的互动。在《灾害记忆图示与社会变迁——谁的唐山大地震?》一文中,王晓葵借用大卫·格罗斯的记忆图式概念,分析了中国灾害记忆的变迁。他发现,自王朝时代以来权力中心的记忆构架就占主导,灾难叙事的重心是“围绕灾害权力的态度和受灾者的反应”,政府的救灾态度和救灾举措是灾难叙事的主要内容。王晓葵将过去以“诗文”为主要文类的灾难叙事总结为“感恩体”:“受灾——获救——感恩”,并注意到其在当下的灾难叙事也占主导地位。最后,他总结道,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的官方灾难叙事框架与民间人性化的叙事框架存在复杂的对抗、合作和补充的关系,随着民间叙事的浮起和壮大,灾难记忆和灾难叙事的建构将呈现多样化和立体化的格局。*王晓葵:《灾害记忆图示与社会变迁——谁的唐山大地震?》,《新史学》2015年第8期,第117-139页。

在《面向洪水、旱魃、山崩地裂的灾难——灾害民俗学的新课题》一文中,乌丙安先生主张民俗学家不仅需要认真研究文献中上古自然灾害神话的深刻涵义,也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密切关注眼下人类所直面的灾害和苦难。*乌丙安:《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民俗学丛话》,长春出版社出版,2014年。笔者的初步研究是以灾民为中心的灾难叙事的记录和阐释,而灾民对灾难叙事的建构又同神话、传说、历史等叙事方式密切相关。灾难叙事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视角的领域,可以是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学、地质学、地理学、心理学、艺术学等领域共同着力的研究课题。在研究灾难叙事的时候,民俗学家可以将田野考察和文本研究相结合,并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在中国民俗学逐渐转型为面对“当下”问题的学科之际,灾难叙事的个案研究可以促进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以及话语与实践的统一。

最近几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或者人为或者自然引发的灾难。比如在2015年,上海外滩新年发生踩踏事故,“东方之星”游船在暴风骤雨中倾覆,天津化学品仓库发生连环爆炸,鹤岗煤矿发生爆炸事故,深圳发生山体滑坡事故。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暴露出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安全监管的薄弱以及政治体制的腐败。在对这些事故的报道中,官方媒体始终强调领导者的救灾指示和救灾举措,幸存者的声音以及遇难者家属的声音并没有完全得到传递,民俗学家也没有介入到对这些灾难的研究当中。2016年入夏,全国很多地方因连降暴雨而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上百万人被转移。很多媒体连续报道了各地军民奋力抗洪抢险的故事,一些解放军战士和武警人员因为全力救灾而成为英雄。同时,也有媒体发表文章,宣传个人在面对洪灾时如何自救。2016年7月中旬,河北邢台水库半夜无预警泄洪,下游很多村庄被淹,伤亡人数至今未知。面对全国大范围的强降雨和洪水灾害,网上很多人指责地方政府未能投资兴建完善的排水系统,而且过去能吸纳大量雨水的湖泊被填埋。这次大范围的洪灾已经超出了地方政府所能应对的范围,而真正的应对资源其实就是灾民自己和他们的社区。通过对山西洪洞水灾的个案研究,我发现灾民比我想象得还要坚强,他们可以迅速恢复活力,并跟其他灾民一起携手共建家园。虽然灾民的灾难叙事被官方媒体所忽略,但是它们一直存在于灾民的日常生活中。当这些叙事不再被遮蔽,当“英雄”一般的灾民讲述自己的故事,愈合的不仅是他们,还有听众。

[责任编辑 赵彦民]

游自荧,美国伍斯特学院中文系访问助理教授(美国俄亥俄州伍斯特 4469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灾害记忆传承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ASH0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水灾灾难神话
雷击灾难
爱情神话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神话”再现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