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2017-01-28卢新华

法制博览 2017年16期
关键词:培育法治意识

卢新华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卢新华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应明确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相关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快高校管理法治化进程。

大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教育;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屡屡曝光,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对大学生进行持续不断的法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也能产生积极作用。

一、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

(一)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建设法治中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亿万民众共同努力。大学生朝气蓬勃、富有活力,是社会成员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对于建设法治中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现,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大学生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和误导,必须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法律规范、形成法治思维方式、坚定对法治的信仰。

(三)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成才愿望强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大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习知识、增长才干,还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做人,不仅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还要学法、懂法、遵法、守法,依靠法律解决日常纠纷,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有助于大学生理性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早日实现成才目标。

二、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通过课堂学习,大学生难以获得丰富的法律知识

目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该门课只有最后三章是法律部分的内容。法律部分的课时量相对较少,除了课本上出现的一些法律知识、法律概念外,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很难学到专业性、系统性的法律知识。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而大学生却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一旦走向社会,很难做到依法办事、遵法守法。

(二)法治教育的方式手段相对单一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般都是100人左右的合班大课,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取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缺乏师生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由于经费短缺、组织管理难度较大等原因,高校很少开展以法治教育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三)社会法治环境削弱了大学生对法治的信仰

目前,我国法治建设正处在过渡期和转型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腐败等现象。“有些行政机关执法不讲规矩和程序,乱执法、滥执法;有些行政执法人员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吃拿卡要’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一些执法人员执法方式简单、态度粗暴;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消极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人甚至充当违法犯罪分子的‘保护伞’,社会影响极坏。”[2]这些现象削弱了大学生对法治的信仰,使得大学生相信“权大于法”,遇事就要托关系、找熟人。

(四)法治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许多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般由一个老师独立讲解,很少采用多位教师共同参与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一般缺乏法律专业教育背景,法律知识相对不足,对法治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对法律部分的讲解往往不够深入、细致。师资力量匮乏,严重制约了高校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

(五)高校内部管理缺乏法治精神

“当前高校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而这些不和谐因素跟缺乏法治理念、不依法办事有很大关系。学校治理主要是依靠人,学校规范及其适用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3]高校管理缺乏法治精神,人治色彩浓厚,大学生在此环境下自然会信权而不信法。

三、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认识,明确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标

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仅仅停留在文件中、会议上,大学生法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连贯性,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必须把法治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高校法治教育要严格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二)调整课程设置,增加教学内容

由于课程内容、教学时数的限制,单靠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很难充分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应当将法治教育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将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为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增加法治教育课程的学分,安排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编写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教材,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法治教育教学体系。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是高校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持续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课堂教学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而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第二,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要综合采用案例教学、主题演讲、课堂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形成高效课堂。第三,加强法治教育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案件审理、去普法教育基地参观、参加普法宣传志愿者活动等,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锻炼学生遵法守法、依法维权的实践能力。第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法治教育资源,广泛拓展法治教育空间。学校网站可以开辟法治教育专栏,宣传法治知识、介绍典型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微博、QQ群、微信群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引导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四)加强法治教育组织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将高校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缺乏独立的教研机构,主要由“德育教研室”组织实施。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应当加强法治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应增设“法治教育教研室”,由“法治教育教研室”具体负责法治教育的常规教学工作。应重视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选拔一批法治教育的专职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探索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还要聘请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做兼职教师或者课程顾问,定期给学生做普法讲座或开展专题教学。

(五)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法治教育的浓厚氛围

高校法治教育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教学,还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一,借助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法治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校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和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电子屏、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宣传法治文化。”[4]第二,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鼓励学生拍摄法治教育微电影,定期举办法治教育主题辩论赛、模拟法庭、普法宣传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感染。第三,邀请法学专家、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为学生作法治教育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六)加快高校管理法治化进程,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高校管理必须摒弃人治思维,牢固确立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要按照法律精神制定高校内部章程,严格依照章程管理学校,养成依规办事的行为习惯。要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要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保证学生在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等方面获得平等机会,还要建立学生申诉制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治校,能够在高校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学法、遵法、守法、信法。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1).

[2]冯军.实现法治中国任重道远[N].学习时报,2014-10-20(03).

[3]武宗志.高校管理需要法治理念[N].光明日报,2012-06-27(16).

[4]郝翔.以法治文化助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5-10-09(07).

G

A

2095-4379-(2017)16-0290-02

卢新华(1966-),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培育法治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