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犯罪的个性因素研究

2017-01-28时丽丽

法制博览 2017年16期
关键词:犯罪学生理矛盾

时丽丽

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女性犯罪的个性因素研究

时丽丽

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近年来,女性犯罪率逐步上升,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引起学界普遍关注。女性犯罪与男性犯罪相比,具有诸多个性差异,使对女性犯罪进行专题研究极具必要性。本文将主要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四大方面,详细分析造成女性犯罪的因素,并简要介绍女性犯罪的特点、提出几点预防女性犯罪的措施。

女性犯罪;生理周期;家庭暴力;社会公平

女性犯罪在犯罪学上被定义为“由女性实施的犯罪”①。女性犯罪在内容划分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上只包括刑罚意义上的女性犯罪行为,广义上指犯罪学意义上的,包括女性的违法行为。本文所采取的是广义概念。

一、女性犯罪的现状及特征

整体上看,女性犯罪数量逐年上升,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以及女性犯罪的概率也呈上升趋势。具体特征:

(一)情感因素强

因情感犯罪是女性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②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具感性色彩,对情感的期待更高。感情的变动会引起女性较大的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女性理性,导致偏激行为。

(二)暴力性弱

由于女性自身生理上的不足,力量较弱,导致女性难以实施暴力性强的犯罪。

(三)被动性

被动性主要体现在犯罪行为的起因上。女性的生理结构、身体力量等方面构成了女性被动性的生理基础。

二、女性犯罪的个性因素

(一)生理因素

1.生理周期

女性生理周期主要有四大板块:青春期、月经期、怀孕期、绝孕期。其中月经期、怀孕期、绝孕期是女性特有的周期。根据相关研究,这三大周期与女性犯罪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2.身体特征

(1)女性体质较弱、力量较差。这就使女性常处于被男性攻击的地位,这就诱发了由于报复而产生的犯罪。③

(2)女性身体对男性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这使很多女性犯罪者以身体为诱惑进而进行杀人、伤害、诈骗等犯罪。

(二)心理因素

1.嫉妒心、虚荣心

女性的嫉妒心与男性相比绝对更胜一筹。过分的嫉妒,甚至导致了女性的畸形人格,进而演化为犯罪。

2.忍耐性

女性在矛盾面前的忍耐性较弱,一个小矛盾就很有可能诱发女性的报复心,进而产生犯罪。

3.安全感

女性的安全感一般由外界给予,主要体现在对感情的追求、物欲的满足等,这就容易受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

4.情感需求

女性是感性动物,情感犯罪是女性犯罪的重要因素。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力,对女性也不例外。女性在家庭中还可能遇到男性不太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家庭暴力、婆媳矛盾、性别歧视等。这些矛盾无疑会对女性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1.家庭暴力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家庭暴力发生率在29.7%-35.7%之间,其中90%以上的受害者为女性。④在家庭暴力下的女性,有些懦弱求生,有些则在长期的压迫下,奋起反抗,这就导致了激情犯罪的发生。

2.性别歧视

重男轻女在很多家庭中,尤其贫困落后地区的家庭中,依旧没有改变。从小就获得的不公平待遇,造成女性畸形人格。

3.婆媳矛盾

婆媳矛盾一直是中国家庭中常见的矛盾类型。激烈的婆媳矛盾下,女性的身心将受到严重的影响,长期积累的愤怒、委屈极易演化为过激行为。

4.不合理的家庭结构

不合理的家庭结构主要指单亲家庭、失孤家庭。在不健全的家庭下成长的女性,很难拥有健全的人格。⑤

5.家庭贫困

女性犯罪群体中,家庭贫困者所占比例较大。一方面,为满足生活的需求,可能实施盗窃、抢劫等。另一方面女性可能出卖自己的身体实施卖淫等行为。家庭贫困还会直接导致女性受教育的水平低,接受教育的水平也是影响犯罪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因素

社会的大环境下,女性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引发女性报复心理。

1.性别歧视

(1)教育上的性别歧视。女性在教育上受到与男性相比的差别待遇,这种差别待遇在高等教育阶段显现的尤为突出。

(2)就业上的性别歧视。很多女大学生面临就业难得尴尬,女大学生就业率明显低于男生。

2.社会转型

(1)转型冲突。虽然女性走向工作岗位,但其对家庭的依附性依旧比男性大。家庭与工作的冲突,使女性迷茫、不知所措,这引发女性的不安定心理,使其实施不理智的行为。

(2)转型失败。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女性可能由于自身的限制和社会的不公平待遇,而导致转型失败。⑥其转型的失败引发的不仅是其对自身的质疑,更

可能导致对社会的仇视。

三、预防措施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三管齐下,从根本上培养女性的健全人格。

(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强女性犯罪相关法律的建设,并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社会公平。在教育和就业上消除性别歧视。

(四)加强法制宣传,提升法律素质。

[ 注 释 ]

①王牧.新犯罪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1.

②莫瑞丽,袁泽民.关于女性犯罪的社会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2.9.

③罗伯·怀特,弗罗娜·汉尼斯.犯罪与犯罪学[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178-180.

④张应立.女性犯罪实证研究[J].公安大学学报,2013.3.

⑤毛育军.女性犯罪的原因剖析[J].法制与社会,2010.6(上).

⑥尚金萍.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女性犯罪增多的原因[J].社会研究,2010.3.

D

A

2095-4379-(2017)16-0234-02

时丽丽(1995-),女,汉族,山东威海人,中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犯罪学生理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许春金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荆先生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