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潮汕英歌舞看中华文化凝聚力*

2017-01-28吴雯雯

法制博览 2017年16期
关键词:潮汕人潮汕歌舞

许 祝 吴雯雯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从潮汕英歌舞看中华文化凝聚力*

许 祝 吴雯雯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英歌舞是中华文化在潮汕大地上碰撞融合的结晶,是潮汕人民情感抒发的一种特有方式,得到了潮汕人民的认同,对潮汕民众具有超强的感召力,是维系潮汕族群团结一心的情感纽带。海外潮人在观看家乡的传统表演时会产生情感共鸣,产生族群归属感从而心甘情愿为祖国、家乡做贡献。这是在华侨认同自己家乡文化的基础上,文化凝聚力散发出来的感召力起到的效果。中华文化是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它一直是维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这个纽带能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英歌舞;文化;凝聚力

在潮汕地区,众多民间传统艺术保存完好,其中已流行300多年的普遍为群众所欢迎的集体广场舞蹈—英歌舞—独具魅力,广为流传,已融入潮汕人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英歌舞为什么在潮汕人的心目中那么有分量?因为它的动作洒脱阳刚、阵势英武震撼、音乐热情流畅。通过英歌舞,潮汕人的爱憎情感得以宣泄,昂扬斗志得以抒发,它的作用与众所周知的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英歌舞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还是平安、吉祥、驱邪、扬正的象征,因为当地人们还通过英歌舞祈求福祉。

一、英歌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

英歌舞是潮汕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历史的沉淀。那么英歌舞到底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传承中华文明的?接下来笔者将阐述英歌舞的诞生与传承是如何演绎出潮汕人集体智慧的。笔者在潮汕地区已走访10来年,了解到关于英歌舞的诞生记有多个版本:

一是,英歌舞源于戏曲。据说,约在三百多年前,外江戏(即汉戏)去到潮汕普宁演出,演出的内容是梁山泊的英雄为一个“义”,冒险下山乔装成卖艺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弘杨正气的故事,符合当地人伸张正义的爱憎情感,得到潮汕人民的喜爱,人们就开始学习表演,旧时称作唱英歌。而且,英歌舞的打扮及脸谱都与戏曲的服饰、脸谱极为相似。最后英歌舞祭拜和戏剧所祭拜的神都是田师爷,所以英歌舞与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二是,英歌舞源于秧歌舞。据说,南宋时期,中原军队南下潮州时,他们将山东的鼓子秧歌舞、柳林秧歌舞以及凤阳花鼓舞带到了潮州,从而在该地区生根发芽,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潮汕英歌舞。通过观看这些舞蹈并作了对比,从阵势上看,发现英歌舞与这些秧歌舞在武术套路及队形阵势上确实非常相似,所以说英歌舞是从北方的秧歌舞脱胎来的是有根据的。

三是,英歌舞源于农民喜习武。潮汕人喜欢练习武艺,在明末清初,该地区有多个武馆,但在清朝时期,朝廷规定民间不许练习武艺,所以武馆经常被官方查封。不仅不能去武馆练武艺,在家里也不许练武,更不许在家里存放刀枪,致使喜欢练习武艺的农民们想法对武艺乔装掩护。他们将武术融入舞蹈之中,再将家里的棒棍演变成舞蹈道具,经过这样的掩护,继续练习武艺,久而久之,英歌舞便成型了。

四是,英歌舞源于上古傩文化。傩文化起源自上古时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长盛不衰,它是一种仪式活动,目的是要“求神”“驱邪”“祭祀”。傩文化的体系庞大,包括诸多因素,比如宗教、面具、仪式、舞蹈、音乐等。经过漫长的几千年的历史,傩文化自身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各地的地域文化也在慢慢演变融合。现在,在潮汕地区,英歌舞就是中原古傩文化的遗风。

笔者在潮汕地区现场看过多场英歌舞表演,对英歌舞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同英歌舞与上古傩文化有着继承的关系。首先,古傩文化演进到英歌舞,古傩面具已进化为脸谱。英歌舞蹈队伍中,脸谱固定勾画的是那主要的几个水浒好汉,除此之外,其他人物的脸谱,勾画的越狰狞恐怖越具煞气越好,这是傩文化驱邪的要求。其次,英歌舞运用了舞蛇,表演队伍中有个叫“时迁”的玩蛇人,那条蛇就是古傩文化中的“麻鞭”,这当然是古傩遗风。其三,古傩文化里是用桃木剑驱邪的,在英歌舞中留下此方面的遗风表现在有的舞蹈演员的衣服背后交叉画有双剑。其四,英歌舞的后棚演员中有被称为佛公、佛母的二人,他们的打扮是戴着类似大头娃娃的头具的,这是上古傩文化中傩公、傩婆的演变。其五,英歌舞蹈队员在表演舞蹈动作时要发出声嘶力竭的模仿鬼叫的尖吼声,这也是古傩文化的遗风,称做仿鬼叫。

不可否认,英歌舞的确留有古傩文化的遗风,由古傩文化演化而来,热心潮汕文化研究工作的已故汕头大学教授隗芾在发表的有关文章中明确指出英歌舞是傩文化的变异形态,在英歌舞中有傩舞的遗存。[1]

纵观如上,潮汕英歌舞起源于三千年前的中原古傩文化,到宋元时期融入北方中原秧歌舞元素。历史演进到明清时,戏曲和武术又被融入,现如今,极具潮汕地方特色的英歌舞得以最终形成。所以,英歌舞是三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潮汕大地上,经过智慧的潮汕人民多次吸收再创造凝结成的优秀文化。

二、英歌舞的文化凝聚力

英歌舞是中华文化在潮汕大地上碰撞融合的结晶,极具潮汕地域特色。英歌舞将潮汕文化中对吉祥平安的祈求、英武奋发的精神、风调雨顺的祈盼表达的淋漓尽致。英歌舞表演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舞蹈阵势震憾人心,音乐动魄惊心,这样的气势恰好演绎出潮汕人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群体精神特征,在世界各地的潮汕人普遍具有这样的精神。英歌舞对这种精神的特别演绎其实就是对潮汕文化精神的注脚。潮汕当地群众在看英歌舞对他们自己的族群精神的解读真是意犹未尽,当然永远看不够。英歌舞世代相传,潮汕人拼搏的精神也世代相传,潮汕文化中勇于拼搏的精神随之得以升华。

英歌舞的鼓棒声、吼叫声、律动的映像是当地群众的集体记忆,这份情感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很重的份量的,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族群共鸣与归属感。所以英歌舞文化是潮汕人民情感抒发的一种特有的方式,得到了潮汕人民的认同,英歌舞进而对潮汕民众具有了超强的感召力,成为维系潮汕族群团结一心的情感纽带。

英歌舞的文化感召力在本土民众的心里面虽然强烈,但无法明显外在表现出来,但在潮籍华侨和旅居异国他乡的潮汕人中能外在体现出来。远离祖国,身处海外的潮汕人在观看家乡的传统表演时自然会产生感情共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唤下,族群归属感油然产生,族群的集体记忆很难忘却,乡音乡情难忘,这种呼唤常常激起潮籍华人的思乡之情,进而寻根问祖。这样的情感使勤劳智慧的潮汕人虽在海外打拼,一旦祖国有需要,很多人会无条件的支持,比如在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得到了各地爱国潮籍华侨的财力、物力的支持;在抗日战争时期,甚至有些爱国潮籍华侨怀着满腔爱国之情毅然回国奔赴抗日最前线;在如今和平年代,在海外致富的很多潮籍华侨主动回国用自己的“血汗钱”投资,支持祖国的建设,或者举办各种公益福利事业,如李嘉诚斥巨资办学、林百欣赈灾等。这种独特的潮汕文化风已深深铸印在海外潮人的血脉中了。

英歌舞的文化感召力正是中华文化凝聚力在潮汕地域文化中的表现。

三、中华文化凝聚力

前文提到海外潮人在观看家乡的传统表演时会产生情感共鸣,产生族群归属感从而心甘情愿为祖国、家乡做贡献。这是在华侨认同自己家乡文化的基础上,文化凝聚力散发出来的感召力起到的效果。

当人们对自己的族群文化产生了情感共鸣,也就会赞同和依附自己族群文化,这叫文化认同。认同了自己的族群文化,也就会把自己归属于这个族群的“我们”,这“我们”因为情感的关系对这同一文化产生强烈归属感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上认同了,情感上就会依附,文化就会对其文化共同体成员产生感召作用,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量让“我们”紧密地团结成一个整体,自觉为“我们”做贡献,维护“我们”的利益。文化的凝聚力是以文化的认同为基础的,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文化的凝聚力就越强,“我们”这个文化共同体要凝聚为一体就越容易。亨廷顿曾说:“文化认同是决定一个国家敌友的核心要素”,其独特的精髓是“长久延续的历史文明”,“在后冷战的世界,文化同时拥有分裂和聚合的力量。”[2]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所具有的聚集、吸引、团结和组织全体民族成员的向心力,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保持统一、内聚、稳定和发展的内聚力。[3]文化的凝聚力不可小觑!从潮汕英歌舞的文化感召力就可深切体会到这种力量的强大。

这个世界有个已绵延五千多年,至今仍辉煌灿烂的,让世界惊叹的历史文明就是我们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就是这种历史文明的结晶。可想而知,中华文化的凝聚力量会多么伟大。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杨振宁曾说:“我觉得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礼教观念、人生观,都对我们有极大的束缚力量。”[4]中华文化几千年来都是维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通过中华文化的感召就可以把全球华人召集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应重视文化的力量,加强文化建设,发挥中华文化的凝聚魅力,召集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1]梁山.广东潮汕英歌舞的溯源探究与分析[J].音乐时空,2015.10.

[2]马运军.文化凝聚力:文化建设的主题[J].探索,2003(3).

[3]孙松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的内涵及时代走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1).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4:355.

*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建设项目资助和华农珠江学院经费资助(项目编号:201612623023)。

G

A

2095-4379-(2017)16-0067-02

许祝(1982-),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

猜你喜欢

潮汕人潮汕歌舞
潮汕牛肉火锅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