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设计的“观古”与“借今”

2017-01-28姬雪燕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传统设计文化

姬雪燕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00000)

浅谈设计的“观古”与“借今”

姬雪燕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00000)

传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都是以原始文化为基础的。如果设计放弃传统,就会迷失方向,作为稳定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先决条件,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是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如何在设计中将这些优势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同时在国际化大浪潮中保持中国设计的特色,如何在大工业和大信息化的时代趋势下发展好是适应于现代社会的设计,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知道没有传统的文化就没有根,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对于当代设计而言,应该既要“观古”也要“借今”,这样的设计才能彰显魅力,永葆活力。

观古;借今;继承;创新;文化

在设计中,继承与创新就像孪生兄弟贯穿在设计中,设计史就是在“观古”和“借今”中不断发展而来的。

“观古”就是传承,人们对事物认识都有一定的过程,传承传统的东西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和理解。正如对手工艺的态度,刚开始从工艺美术运动的喜爱,再经新艺术、包豪斯、直到现代主义的排挤,这是一个过程,因此,在借今之前需要先观古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需求。而观古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符号和形式,二是传统中包含的民族精神。观古的符号能帮助人们理解,唤起用户情感,比如汽车在最早期袭用马车形式,手机中的相机图标取自实体相机符号更有利于人们理解;再如新甲壳虫和奥迪TT的成功则是用符号唤起了人们的情感。但设计更重要的是延续传统的精神。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成功正源于此,它传承了民族的精神,简洁、富有人情味,对自然材料的欣赏,虽然与现代主义形式结合,的那却仍透露出那种传统的味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广博,在形式和精神上给我们以滋养,中国设计应当更好的把握这种形式。

“借今”就是创新,这是设计的本质属性,设计应时代、生活方式、技术等变化而不断的创新,以赋予设计新的内容,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丰富传统。如对工业技术的态度,从工艺美术的抵制对新艺术和德意志制造联盟的逐渐接受,再到包豪斯、现代主义、装饰艺术运动的适应,以及伊姆斯、潘顿对工业材料和技术的主动探索来解决设计问题,直到现在电脑成为设计的工具,提供了新的设计领域,快速成型(RP)技术、3D打印、CAD/CAM,使技术为设计个性形式提供了保障,设计正是在不断的与时代相结合中,不断地赋予时代精神中创新的。设计从工艺美术运动的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到现代主义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再从福特T型车满足多数人共性的需求,到通用公司通过市场细分满足多数人和个性的需求,从波普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孟菲斯、阿基米亚等设计组织中可以看出,大众媒体的出现,使用户的声音能被听见,设计师也将视点转移到人们的情感上来,满足用户个性的需求,设计从单一的模式向多样化、民族化方向发展。此外,设计从满足用户显性需求向隐性需求发展,如从商品的外观设计到人机工程、通用设计、生态设计的发展。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指出人们并不将这些问题设计归罪于设计而责备自己,而设计师也将视点转化到此。这难道不是设计史遵循为人们服务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吗?设计因借今和创新而永葆活力。

观古而不借今是不可取的,是令人厌倦、没有市场、没有前途、没有出路的,是消极的、倒退的。中国设计应当充分继承优秀的文化,并赋予其时代特色,才能使中国文化不断发展、进步。同时,借今而不观古也是片面的。一方面,人们总是无意识着继承着传统,“反传统”这个概念本身也是继承的,如新艺术、孟菲斯等反传统设计本身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它不可能脱离传统。另一方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曾,过于超前的设计是不可为人接受的,如克莱斯勒的“气流小汽车”,性能超群,但形态和结构过于“现代”而未能生产。鬼才科拉克的设计也因为过于超前而饱受争议。设计在借今的基础上也应当观古,不断的丰富传统。

结语:对于观古和借今,我们应当把握一个度。正如罗维的MAYA原则:创新又可接受(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借今应当在观古的基础上才能被人所认同。中国文化传统是民族的信物,是民族凝聚力所在,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是我们的设计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和认可。同时,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而应当用变来保持不变,适应创新、避免创新不足和设计过度,在平衡中推进中国设计的发展。在这方面,建筑设计师王澍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他充分研究传统,并在设计中融入现代化气息,成为了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建筑中的诺贝尔的第一位中国设计师。

当然,中国涉及民族化并不意味着本土化,应当与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融合,使之为世界接受。日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日本的产品蕴含着浓厚的日本味,但又兼收并蓄世界的时尚、潮流,给人感觉既是日本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的设计也需要从历史和他国吸收经验,促进中国设计的发展,基于传统,超越传统,与时俱进。

[1](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1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4.

猜你喜欢

传统设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