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者需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大众阅读新需求

2017-01-27□文│曹

中国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出版物大众渠道

□文│曹 建

阅读,不仅可以实现人类文化传承和知识认知,而且能够引导社会向有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方向发展,既能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养,也深刻影响社会、民族现实精神状态和长远精神走向。近年我国全民阅读量逐年增加,社会进步、文明程度逐步提高,但在当下技术变革突飞猛进的新媒体时代,大众阅读出现了新形势,大众阅读的内容、形式、供给等多方面有了新需求。处理好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对于持续提升全民阅读量和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持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众阅读的新形势新需求

大众阅读的读者量与读者的受教育程度密不可分,大众阅读的普及程度也与读者的阅读方式、渠道及阅读产品的形式密不可分。这些变化既是大众阅读需要面对的新形势,也是影响大众阅读需求的关键因素。

1.读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内容专业化需求

根据美国教育学和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以毛入学率来划分高等教育发展精英、大众与普及阶段的标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3年达到5%,2002年达到15%,跨入大众化门槛。2015年达到了40%,预计2021年将达到50%。当前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初级阶段。

逐年提升的受教育人口比例的新形势,推动了两个事实趋势。其一,专业著作不再只被本专业群体所阅读,其他专业领域的群体也可能成为其读者。其二,各个领域的专业群体所推动的大众阅读正在强化专业化阅读需求。因此,大学教育程度人口比例的提升,既拓宽了大众出版物的专业范围和选题范围,也促进了有一定专业内容和学术水平的出版物进入大众读物的行列。

2.数字化阅读与内容数字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智能终端逐渐普及,移动网络带宽持续提升,无线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移动互联网用户和访问量呈现逐年高速增长态势。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率达到64%,超过纸质图书阅读率5.6个百分点,其中60%的成年国民曾进行过手机阅读。

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广泛涉及新闻、原创文学等多种内容形式,图书内容在其中虽然占比不高,但移动智能终端的阅读便利性已经为图书内容的大众阅读提供了技术基础和阅读渠道,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已成为适应大众阅读的重要转型方向。因此,数字化阅读率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促进了重视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供给,满足大众阅读的内容数字化需求。

3.自媒体兴起与阅读渠道需求

以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为代表的自媒体引发了新的阅读浪潮。自媒体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阅读体验,还可以提供即时更新和交融互动的阅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每天用手机登陆微信的人就有5.7亿之多。因为自媒体的兴起,阅读不再是一项特权,大众自由阅读的权利得到极大提升,自媒体平台也成为各大媒体传播内容的热土,阅读正在变得无处不在。同时,自媒体平台也成为大众阅读的重要渠道。要重视大众阅读渠道的新发展,图书内容必须主动“融入”“挤进”自媒体平台及其传播渠道。

4.革命性新宠与产品形式需求

阅读本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通常分为出声读和默看两种阅读方式。然而,随着互联网传播平台和传播技术的深入运用,不断创新的社交媒体和应用软件(APP)催生了新的革命性“阅读”方式——“听读”书,并催生了“有声书”的出版。而且美国和欧洲的有声书阅读量已经被计入国民人均年阅读量的统计。

根据亚马逊有声书平台(Audible)统计,2016年全球消费者听书总时长达到20亿小时。2013年有声书有2万种,2014年新增3.6万种,2015年新增4.3万种。全球有声读物产值已经超过28亿美元。例如,美国2015年有声书销售总额达17.7亿美元(122亿元人民币);德国2014年有370万读者买过有声书,平均每人购买4.5本,平均花费49欧元。

我国有声书发展也非常快,2015年我国有声阅读市场规模已达1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0%。目前国内已有200多家听书网站,如“喜马拉雅”“蜻蜓”等,有近200款有声听书类应用软件(APP),有声用户规模已突破1.3亿。我国有声书未来上升的空间非常大,有声书也成为大众阅读推广必须关注的领域。

有声书的“得宠”,是对大众阅读出版物产品形式创新的肯定。不仅要从纸质文本拓展到数字文本,而且还要从“无声”拓展到“有声”,从内容“可阅”拓展到“可听”,满足大众阅读对产品形式及表述形式的创新需求。

二、主动适应大众阅读新形势新需求的主要策略

逐年提升的受教育人口比例、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蓬勃兴起的自媒体与有声读物等新兴业态、日益旺盛的数字内容消费需求,为我国全民阅读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也对出版社在图书的内容、形式、供给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

1.主动适应大众阅读的专业化需求

针对大众阅读的专业化阅读需求,需要从选题、表述和推广等方面着力。在选题策划时要做好大众阅读与专业学术的链接,找准读者感兴趣的专业和学术热点。例如最近几年畅销的有关大数据方面的出版物,都是抓住了大众普遍感兴趣的专业热点,又抓住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领域很有趣的学术热点,实现了读者与研究者的有效链接。

在内容写作时要创新专业学术内容的表述方法,善于将学术成果与当前实践和大众阅读时尚相结合。不论多么复杂、高深的问题,既能专业化精准表述,又能深入浅出地表达。像这几年一些受大众欢迎的管理类出版物,不仅行文语言鲜活、通俗易懂,而且善于结合改革发展历史以及最新的国家战略和形势,用案例、数据讲解观点,如“一带一路”“经济新常态”等热点来阐释有关规则、模式和风险防范,实现了比较好的表述创新。

在扩大大众阅读读者范围时,要重视扩大学术研究、专业研究的社会基础,推动更多的第三方参与,使更多的人乐于通过各种渠道直接、间接地参与学术活动。诸如家庭教育、遗传基因、交通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网站,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活动积极吸引众多的专业读者群体来参与阅读活动,有效地扩大了专业内容向大众阅读推广的社会基础。

2.主动适应大众阅读的数字化需求

针对大众阅读的内容数字化需求,出版机构需要从阅读界面、移动阅读、存量转化等方面着力。

首先,要开发适合移动智能终端阅读的数字出版物选题。既要考虑阅读屏幕的尺寸限制,又要考虑移动阅读碎片化、可连续的特点,还要考虑追捧数字化内容阅读的读者层次与年龄结构,善于借助移动终端将出版物内容系统、连续地呈现给读者。这几年这类数字出版物品种众多,泛见于亚马逊、当当等网站以及众多的线上数字商店,应该说都比较成功。

其次,要提供适合移动终端阅读特点的内容。善于把庞大的按学科体系表述的内容调整、重新组织为可连续呈现的、突出大众阅读兴趣的数字内容。比如一些网站或平台推出的有关科技史、发展史、百科的数字出版物,基本上都打乱了原有的组织体系,将内容按照垂直、定向、专题的形式重新组织,尤其适合移动终端的阅读特点。

最后,要加快存量优质纸质出版物内容的数字化。这既可以实现传统内容资源的二次销售,又可以快速提升内容生产力。但在数字出版过程中,不能再单纯地沿袭传统出版内容和出版策略,而是要针对数字阅读碎片化、浅阅读、实用性的需求特点,重新明确产品定位,切合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

3.主动适应大众阅读的渠道创新需求

针对大众阅读的渠道创新需求,首先需要从平台建设、媒体拓展等方面着力。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自媒体平台,包括建设企业官网、社区、微博、微信公众号、应用软件(APP)等,并通过整合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打通出版、内容、社交的传播链条和订阅、选购的直销渠道。许多出版社已经在做的企业网站关联微信、网店,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店直营店,微店渠道与天猫旗舰店、电商店中店等渠道资源共享等,既实现了内容传播,又实现了出版物销售,还实现了出版者、读者和作者等多方的交流与互动。

其次,还要积极拓展社会化媒体,包括微博等社交类媒体和论坛等社区类媒体,结合阅读引导目标,利用可以聚集读者的话题,在满足阅读需求的情况下一并提升读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实现内容的有效传播。同时,要进一步拓展媒体资源为己所用。既要延展到一些相关的行业垂直门户和可以利用的新闻客户端的自媒体平台,也要广泛吸纳一些知名自媒体人、种子用户,并积极发挥他们对大众阅读的引导作用。

4.主动适应大众阅读的产品形式需求

针对大众阅读产品形式需求,需要从载体、表述、展现等方面着力。如开发适合移动阅读的图书数字版本,诸如纯文字版、图文版、交互版、应用软件(APP),开发有声书、直播书或视频书,或者围绕内容的阅读开发在线答疑系统、在线续写系统、在线点评系统等,目的是丰富数字版阅读内容的展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适合大众阅读的移动需求、屏显特点及视听特点。同时,借助社交媒体的内容传播机制,把阅读内容碎片化、浅层化、通俗化,然后连续化地推送,或通过一些“话题”把相关的内容适时发布出来,适应大众阅读的社交媒体特质。

三、结语

全民阅读离不开大众读者的参与和支持,数字化阅读是大众阅读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满足大众阅读需求的根本举措在于强化出版、渠道、终端的供给侧改革,从选题定位、内容表述、产品形式、渠道供应等多方面满足新形势下大众阅读的新需求,让更多的人对阅读产生兴趣,让更多的人爱读书、多读书,持续提升全民阅读量,为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养和助力全国阅读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出版物大众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创举措 拓渠道 提质量
2017年出版物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