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导航”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的运用
——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

2017-01-25樊荣邵沁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生涯培育

樊荣,邵沁妍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030024)

“生涯导航”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的运用
——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

樊荣,邵沁妍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030024)

高校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和“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创设,对提升大学生集体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实施潜隐于校园文化活动中、教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大学生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等。为此,高校在运用“生涯导航”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活动隐性教育的作用,而且要增强其对大学生影响的系统性、连贯性,以使大学生将社会责任意识外化为实践行为。

生涯导航;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为本

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还关乎高校素质教育的成败,更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当前,许多高校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将“生涯导航”教育计划作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了解“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作用,笔者在太原理工大学开展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实证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为高校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活动创设及其效果

一些高校提出的“生涯导航”教育计划是针对大学生实施的一项系统的人生规划教育,主要是通过整合校园文化活动,以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但活动的具体设计各有不同。太原理工大学的“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由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内容构成。品德修养、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创新素质是横向的四条主线,纵向则是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一至四年级教育计划的主题,即我与大学、我与社会、我与职业和我与未来。纵向的四个教育主题分别对应大学生集体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的培育,横向的四条主线则始终贯穿于纵向的教育阶段,共同构建起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活动设计的具体方案

第一,纵向方面的活动设计为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创造条件。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需要完成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在这一阶段,高校教师要通过“生涯导航”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并逐步培养他们热爱班级、学校的情感,进而增强其对班级、学校的集体责任意识。在大二阶段,高校教师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引导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关注社会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大三阶段,大学生在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已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应着重思考自身与职业的关系。在这一阶段,高校教师要通过“生涯导航”活动帮助引导大学生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深化职业认知,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以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在大四阶段,“生涯导航”教育计划主要是教育大学生认识到个人职业前景、未来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联的,在择业时要以国家需要和利益为重。

第二,横向方面的活动设计为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提供保障。首先,品德修养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核心。广义的社会责任意识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及全人类的责任意识,但无论哪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都离不开品德修养的支撑。高校教师通过提升大学生品德修养,可以端正其社会责任意识行为的动机,从根源上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身心健康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大学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大学生不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不能理解、尊重、包容他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就不可能履行社会责任。再次,职业发展是衡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等,不仅是大学生职业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其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另外,创新素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既有利于实现其自身的成长成才,又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新素质不仅体现了大学生自我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而且体现了大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总之,以上四个方面不仅充实了“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内容,而且明确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方向。

(二)实施效果

本次实证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包括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4份,有效回收率达98.8%。问卷问题紧扣“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活动内容,调查每项活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生涯导航”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的运用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仍有提升空间。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你对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持什么态度”一题反映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其中21.05%的学生选择积极参加所有的集体活动,56.28%的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加,14.57%的同学认为会耽误学习而不想参加,8.1%的人认为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没有多大帮助而不愿参加。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参加集体活动的态度总体上还是比较积极的。同时,当大学生被问到“参加校史校歌、校规校纪等活动后,你觉得自身所培养起来的集体责任意识有哪些具体表现”时,59.11%的大学生表示会在取得成就时感恩自己所在的集体及教师和同学,37.25%的被调查者则认为自己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以上调研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生涯导航”的主题活动总体上对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具体表现上各有选择、各有侧重,并没有完全达到教育计划的预期目标,因此,大学生集体责任意识仍有提升的空间。

第二,大学生对公民责任意识有较高的认知。从大学生参加“生涯导航”相关教育活动前后对于社会问题关注度的变化来看,有27%的大学生一直以来对社会问题都比较关注,有约1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变化很大,从一点不关注到经常关注,4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发生变化,从不关注到偶尔关注,仅有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变化不大,认为社会问题只有政府或社会才能解决,个人只需做好自己的事即可。另外,通过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态度变化来看,47.3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参加公益活动的意愿增强,但行动力不足,8.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从意识到行为都有所改变。以上这些调查数据表明,“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主题活动对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在公民责任意识方面还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

第三,大学生职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高校通过开展“我与职业”等系列活动,为培育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提供载体。首先,大学生通过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帮助其明确了职业发展目标。调查数据显示,有31.58%的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已经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了明确的规划,43.32%的大学生表示,“虽然现在还不很清晰,但正在努力规划”,这些数据既体现了“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又说明了大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与选择的慎重。其次,通过参加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强化了职业道德意识和实践的自主性。在参加过一系列就业创业方面的活动后,有34.82%的大学生表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有明显提升,有53%的大学生则认为有一定提升。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实施,使自己在职业道德修养意识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再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大学生认为参加“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三下乡”、到企事业单位见习、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选择比例依次是72.06%、56.28%、64.37%、77.33%、72.06%、54.66%。在“你认为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外科技与创新活动等教育活动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帮助”一题的调查中,73.2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助于自己对未来发展树立自信心,培养了自我的责任意识,78.95%的大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应对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风险或挫折的能力。综上所述,高校“生涯导航”教育计划中“我与职业”等系列活动促进了大学生职业责任意识培育工作的开展。

第四,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参加过“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活动后,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发展状况总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54.65%的大学生感觉自己国家观念增强,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但对国家责任认知存在差异,79.7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国家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国家时政、关心国家大事,这一项是各年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61.13%的大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56.68%的大学生通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体现。另外,有55.06%的大学生能够通过参加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外科技与创新等活动认识到自我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逐步培养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可见,“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对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的培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生涯导航”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的作用归因分析

(一)教育计划实施潜隐于校园文化活动中

“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并不是对大学生直接宣扬它的作用是什么或作用有多大,甚至有些学生对“生涯导航”并不是很了解。“生涯导航”教育计划是将所要实现的目标、达到的要求融入到很多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学生乐在其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具体地讲,当直接问大学生是否了解“生涯导航”教育计划时,只有3.24%的大学生回答非常了解,18.22%的大学生回答比较了解,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对该计划并不完全了解,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参加过这一教育计划后,大学生各方面责任意识都有明显提升。将大学生对“生涯导航”的了解程度与各年级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效果进行比较后我们不难发现,“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具有一定的潜隐性特征。

(二)教育对象和内容实现广覆盖

“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作用具有广泛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用对象的广泛性。“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并不是只对某些学生起作用,而是涵盖大一到大四的所有在校大学生。二是作用内容的广泛性。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在参加了“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系列活动之后,在集体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意识以及国家责任意识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另外,高校“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并非只是注重学生某一方面意识或能力的培育,而是从道德修养、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开展较为全面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过程具有渐进性

高校教师在实施“生涯导航”教育计划过程中发现,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总体上比一二年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发展水平高、程度深,这体现了该教育计划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作用具有渐进性的特点。这一特点我们在上述关于“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对各年级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作用情况的论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如在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以后,一到四年级大学生有明确规划或正在规划中的比例之和分别是59.09%、65.91%、80%、85.19%,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各年级比例分别是29.55%、50%、55%、61.36%。由此可见,在参加集体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国家观念等方面,三四年级的学生总体上比一二年级的学生表现得更好。

(四)大学生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情况下,“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步深化和提高,但因他们在责任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不均衡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作用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并不一定会随着年级增长而提高,有时也会出现低年级学生责任意识高于高年级学生的情况。如在回答“参加过一系列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活动后,你认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有何变化”一题时,选择“不仅使自己在职业道德修养意识方面有明显提升,而且能够践行”的人数比例,按一到四年级的顺序分别为27.27%、20.45%、37.5%、40.74%;在“参加校史校歌、校规校纪等活动后,你觉得自身所培育起来的集体责任意识有哪些具体表现”一题中,一到四年级学生选择“会为学校取得的成就、获得的荣誉而自豪”的比例分别是79.55%、43.18%、72.22%、78.75%,二年级的比例出现下滑,高年级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在选择“取得成就时会感恩自己所在的集体及教师和同学的帮助”的四个年级的比例分别是65.91%、72.73%、51.85%、47.5%,二年级选择的比例却是最高的,而三四年级则出现递减的趋势。另外,“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对同一年级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作用也具有不均衡性,如同一年级的学生有的责任意识强、有的责任意识却弱。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经验启示

笔者通过对“生涯导航”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的作用及其原因等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以“生涯导航”教育计划为载体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经验启示,以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工作的开展。

(一)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都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

主体间性原则是内存于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特征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创设者与活动实施者是实践的两个不同主体。高校教师在设计“生涯导航”教育计划活动时,要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和兴趣等;在组织开展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这样,“生涯导航”教育计划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才能对其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促进作用

从发生机制上讲,隐性教育是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发生作用的。高校要依据“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不同主题,创设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来,并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增强“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对大学生教育影响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按照教育计划培育效果的预期,大学生各方面的社会责任意识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增,但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具有反复性,如在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有时反而比低年级学生弱。可见,高校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应放松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育,要增强“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对大学生教育影响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即对各年级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应该是叠加式的,而不应是断裂式的。

(四)大学生要将社会责任意识外化为实践行为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过程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化为大学生个体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外化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行为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在实施“生涯导航”教育计划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不应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还应落实到大学生的具体行动上。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成效。

〔1〕邵沁妍,李和凤.以生涯导航为载体的育人新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137-139.

〔2〕张瑞.大学生责任教育新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芳晔

G641

A

1009-1203(2017)01-0125-04

2017-01-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3JDSZ1013)。

樊荣(1970-),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邵沁妍(1974-),女,山西晋城人,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生涯培育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我的教书生涯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制度建设:培养媒体责任意识的重要基石——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