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虑静态电压稳定的低碳电力调度(2)

2017-01-24吴伟斌

山东工业技术 2017年1期

吴伟斌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类新型用电器被广泛的使用。各类电力产品的出现,使得我们国家的电力市场需求逐渐增大,这就对电力行业中的电力调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现阶段我们国家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在传统的电力调度基础之上,发展了低碳电力调度方式。但是在此过程中静态电压稳定对其正常运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藉此,本文对考虑静态电压稳定的低碳电力调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静态电压稳定;低碳电力调度;IEEE30 节点系统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1.160

0 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的电力行业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便进行着迅速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使我们国家的电力需求不断的增加。因此,电力调度工作便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目前,在火力发电场中,实现电力生产低碳化发展的主要技术便是封存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技术。而随着社会各界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火力发电厂应用碳捕捉技术已经是必然趋势。而行业今后的发展也最终将会以解决环境问题为主要策略。因此,对静态电压稳定的低碳电力调度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 低碳电力调度的概念

低碳电力调度方式 基于电能本身,按阶段进行模式划分,主要围绕着电力调度的均匀性原则进行调度,并且由“三公性调度”发展到,以节约能源为主的“节能型调度”,加之考虑到企业发展的本身利益,所以其中包括了“经济调度”。以上三种调度方式组成了低碳调度的基本调度体系。这三种调度方式因为形成的原因不同,所以他们也不会具有可比性。对于他们自身来说也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三公性调度”主要针对的是电力调度的公平性,以实现资源合理化配置为主要目的,有利日常生产的稳定。“节能型调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主要以资源节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以此来达到对生产时产生的有害物质的控制,例如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经济调度”主要针对的是电力调度成本的问题,为达到企业电力调度成本最小化。是利于企业发展的一种调度方式。

2 考虑静态电压稳定的低碳调度

因为电力调度工作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运行方式来保障发电以及电力负荷平衡便显得十分的重要。而我进行在这方面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让低碳调度达到标准。而考虑静态电压稳定的低碳调度主要的面向面则应该是:优化目标、系统运行、系统约束、静态电压稳定约束、“模型的求解”、IEEE30 节点系统的算例分析等。

2.1 降低电力网络线损的措施

对于降低电力网络线损的措施我们主要将其分为了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方面是管理措施,另一方面是技术措施。而立足于调度本身的意义来看,其又会分为两点:第一、当变压器三项负荷不平衡时,将会影响变压器的正常工作,也会增加电力系统线损。要注意的是,三项负荷不平衡的事情在日长的生产中时有发生。当不平衡度过大时,应该及时作出调整。第二、应该对电力合理的网络结构进行实时的调整,并且进行先关的电网改造和电网优化。

2.2 IEEE30 节点系统的算例分析

IEEE30 节点系统的算例分析是行业中主要的算例分析,例如表1中的运行参数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当我们在不考虑静电电业对于低碳电力运行过程产生的影响时,虽然该方法实现了购电成本的最低化,但是也降低了系统调度的稳定性,使得电网正常运行产生了阻碍。第二、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碳价对于购电成本有着严重的影响。当行业中的碳价少于发电机的最低临界值时,碳捕集设备将会进入不运作状态,只有当碳价在发电机最低与最高临界碳价之间时,碳捕机设备才会进行正常的运作。因此,如果想要使购电成本以最大限度的优化,就要调整各机组的上网功率。当发电机处于正常并网运行状态时,要降负荷比病并且减至最低。通常情况下,有功功率的调节是通过原动机的输出负荷来进行调节,而无功功率是通过改变励磁电压和励磁电流来进行调节。

3 结论

电力行业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是我们国家的基础行业,也是我们国家的民生行业。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对电力行业的发展。并且随着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更应该对于电力系统进行低碳整治,以此为其它企业做好榜样。以上对于静态电压稳定的低碳电力调度分析和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并且我们国家现阶段对于静态电压稳定的低碳电力调度集技术应用还存在着部分争议。但是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坚实的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熊宁.考虑静态电压稳定的低碳电力调度方法[A].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2012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2012:5.

[2]潘远.研究静态电压稳定的低碳电力调度模型[J].电子世界,2014(18):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