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恭王府 静含太古福满园

2017-01-23刘锦鑫

中国新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府邸戏楼王府

刘锦鑫

恭王府在见证了中国200多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昔日繁华已逝,盛景不再。

今天的游人,只能从它那深沉大气的府邸建筑和秀美恬静的花园中寻找历史曾在此走过的痕迹。

在什刹海西南角一条静谧悠长的街巷里,有一座宏伟阔气的多重院落,朱漆大门上镶着横七竖八、象征亲王身份的金黄色门钉,熙熙攘攘的人流,跟随导游的高音喇叭进进出出。途经此地的后海三轮车夫们都会热情地告诉你,这里原来是和的宅子,现在叫做恭王府,因为它后来的主人是恭亲王奕。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恭王府在见证了中国200多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昔日繁华已逝,盛景不再。今天的游人,只能从它那深沉大气的府邸建筑和秀美恬静的花园中寻找历史曾在此走过的痕迹。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恭王府始建于乾隆年间,这里曾是大学士和的邸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四周萦水的风水宝地修建这座豪华宅第,时称“和第”。从乾隆四十一年到嘉庆四年(1799年)和获罪,邸宅入官,和在这儿住了20余年。

嘉庆四年,嘉庆褫夺了和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其全部财产,约值白银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后来,和被赐死。嘉庆皇帝将此宅转赐给“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郡王永。为什么说永“爱豪宅不爱江山”?早在和当道时,乾隆的诸位皇子便凑在一起商定,将来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办”掉和,惟十七皇子永说:“将来不论哪位哥哥当上皇帝,只要把和的这座豪宅赏给我,我就知足!”

其实,当时嘉庆只将宅第的一半赐给了永。是因为嫁予和之子的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和被赐死后,嘉庆皇帝念及兄妹之情,没有剥夺他这个小妹夫的爵位,公主夫妇仍然住在原来的家里。因此这座宅第一分为二,西为庆王府;东为公主府,一直到道光三年(1823年)九月,公主去世,整座府邸才全部归到庆王名下,而那时,永已经死去3年多了……

到了咸丰朝,咸丰皇帝将整座院子赐给其弟恭亲王奕,是为恭王府。到了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了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恭王府被公安部等多家单位使用过。后来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等三代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历时28年完成了恭王府的腾退修缮工作,使之成为中国唯一一座对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

静含太古,秀挹恒春

上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恭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相当于中山公园的总面积,建筑格局为三路五进,东西分三路,南北呈五进,由严格的轴线贯穿着的,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作为清代亲王的府邸,其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风韵。“99间半”之称的后罩楼拦腰将之隔为府邸和花园,府邸堂皇庄重,花园优美繁华。

一路看来,乐道堂、银安殿、嘉乐堂、葆光室、锡晋斋……殿堂屋顶无一不采用绿琉璃瓦,屋顶的小兽们在风中无声地守护着历代主人,诉说着身份和威严;到处都是长廊穿堂,灵山秀水隐藏其间;窗户格子的雕花,细致优雅,长廊的顶上,上面雕着“万”字花纹,下面则是蝙蝠,合起来就是万福……徜徉于园中犹如漫步在山水之间,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处处楼阁交错,工艺精良,寓意深远。

恭王府花园又名萃锦园,园内环山衔水,曲廊亭榭,山石古木,曲折掩映,花草铺地,树木成荫,明廊通道,鸟鸣蝉唱,步步为景,处处如画,堪称王府园林之冠。其最大特点是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既体现皇家的气派和威严,又具民间的精巧和细腻,可谓“人间神仙府”。

游览恭王府花园,首先要进入恭王府一绝西洋门。这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处于花园的中轴线上,是花园的正门。门额上外刻“静含太古”四字,内刻“秀挹恒春”四字,意为享太古之幽静,拥满园之春色,体现了深邃浑厚沉雄苍古的意境,蕴涵着道家的思想理念,也可说是对整个萃锦园艺术风格的概括。据说,这种门当时在北京只有3个。当然,这座具有西式风格的建筑也是之后的恭亲王有意建造的,其寓意是希望通过引入西方文化挽救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然而,历史的更替并不能因此而改变,几百年过去了,这座门静静矗立在这里,成为一座见证历史之门。

穿过西洋门,左右都是青石假山,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这块石头从正面看很像一条鲤鱼,在古代鲤鱼被人们看作是连年有余、喜庆有余的象征;而从背面看则像一位妇人怀抱着一个婴孩。据说一次和陪乾隆皇帝下江南,在太湖边发现了这块奇石。那时和虽然娶了26个老婆,生了十几个女儿,但一直膝下无子。和看到这块石头后认为是观音送子,就不惜重金把它买下并运回来放在自己府中的花园里。第二年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乾隆听说也很高兴,给孩子赐名丰绅殷德,后来还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他。

此石名为“独乐峰”。“独乐峰”之名借北宋司马光《独乐园记》的意境,取其“独善其身”的意思。三字刻于石峰之上,但是当仰望时,只能看到“乐峰”二字,却不见“独”字的踪影,原来“独”字是隐藏在山石顶端。这是由于奕被慈禧太后革职后,长期赋闲在家,他只有在这石上刻下“独乐峰”以抒发愤懑不平之情,却又不想招惹是非,于是将“独”字隐藏于石顶。

再往前走就能看到恭王府的镇府之宝,第二绝“福字碑”。此“福”字为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刻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康熙于书法造诣颇深,其字苍劲有力、颇具气势,构思巧妙,又称“天下第一福”。这藏宝之处滴翠岩正处于整座宅院的中心,且这座假山据说是由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宝物放得进去,却拿不出来,隐藏得非常好。

位于秘云洞东部的“大戏楼”是恭王府的第三绝。这也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这座戏楼呈三卷勾连搭全封闭结构,面积近700平方米,可容纳200多人观戏,气势恢宏。戏楼两侧门窗为朱漆雕花,戏楼内四壁顶为实木墙饰藤萝紫花,全部构造不见一颗铁钉,且藤萝彩画均为手工绘制,既古朴又清新。连绵缠绕的紫花盛开于头顶,仿佛置身于藤萝架下看戏。更独特的是,这座戏楼虽没有任何音响设备,却能从各个角度听清台上的声音,据说,这是因为在舞台四周放置的9口大缸,起到了聚音的效果。巧妙特殊的构造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使观众身处戏楼里的任何位置,都能清晰地听到不借助任何传声工具的演员演唱。

1936年,当时在花园居住的恭亲王奕的孙子、著名画家溥儒,为母亲项太夫人祝寿,在戏楼筹办了一次堂会戏。当时京剧界的名角云集大戏楼,相继登台献艺。这是恭王府大戏楼的最后一次堂会戏。现在,大戏楼的演出,包括京戏、昆曲,而尤以王府音乐最具特色。府乐以三弦为主,共用7种乐器,乐曲华丽庄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来华访问时,曾点名要到恭王府大戏楼欣赏王府音乐。在近两小时的演出中,李总理如醉如痴,对这一中国古典乐种及其大戏楼,倍加称赞。

天赐鸿福

福文化在整个恭王府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据说府内处处被“福”字笼罩,园中建筑上共有9999只蝙蝠,加上康熙御笔的“福”字碑,正好1万个“福”字,因此又称“万福园”。可以说,紫禁城里有数不清的龙,而恭王府内有享不尽的福。

北京人常说:“到故宫要沾沾王气,到长城要沾沾霸气,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气!”恭王府的福气就来源于康熙御笔亲题、加盖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有着“天下第一福”之称的福字碑。

据说得到此“福”字便能鸿运当头,福星高照。现在到此的游客都要来这里触摸一下福字,都想沾些福缘回去,可是那“福字碑”却装在玻璃里面,游人便排着队,走到碑前伸手在玻璃上使劲地摸,不愿离开。

康熙帝一生酷爱书法,虽然他的书法极佳,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在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最少,遂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康熙对“福”字情有独钟,曾潜心长期钻研其写法。其御笔亲题的这个“福”字,不仅刚劲有力,颇具气势,而且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本已属罕见,而更为珍稀的是,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之“福”。“福”字碑隐于王府花园密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碑的右上方还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

恭王府历经大清朝七代皇帝的统治,见证了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曾经非常显赫的恭王府而今作为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每天游人如织。这里曾经的辉煌岁月,一切终究已经远去了,只留下了这一所美丽的宅院默默地存在,带领我们去开启那一段沉寂已久的前尘往事。

猜你喜欢

府邸戏楼王府
一方府邸,阔院观影 济南融创尊宝私人影院
共同战“疫”,外卖到家!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房产命名学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论明代大同代王府的旅游开发
四川屏山县禹帝宫会馆戏楼及戏雕考论
略论明朝代王府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