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

2017-01-23吕晓燕

今日健康 2016年5期

吕晓燕

【摘 要】 目的:探讨HDL-C、α-HBDH、LDH、血生化BIL检测及细胞形态学变化在鉴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A)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5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另选取同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6例,回顾性分析所选取患者临床资料及HDL-C、α-HBDH、LDH、血生化BIL检测。结果: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三系血细胞在巨幼程度方面相比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更为明显,HDL-C、α-HBDH、LDH和血生化BIL明显升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除巨幼样出现变化之外,还存有形态异常状况。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细胞形态上,除具有诸多相似性之外,彼此间还具有各自特性,二者所具有的不同点在HDL-C、α-HBDH、LDH、血生化BIL检测及细胞形态上表现最为突出。

【关键词】 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生化五项

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主要为体内缺少叶酸或缺乏维生素B12,造成脱氧核糖核酸(DNA)在合成方面出现障碍,最终引起一组贫血[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则为一组基于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的病症类型,在骨髓内的细胞出现异常增生,通常先后或同时出现巨核细胞、粒细胞及红细胞发育异常,由于病态造血血小板、粒细胞及外周血红细胞出现难治性、进行性减少状况[2]。者对两种疾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研究通过探讨在MA与MDS中的五项生化指标的改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5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另选取同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中,男性患者为27例,女为29例,年龄区间为20~77岁,平均为(58.7±2.4)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年龄区间为39~74岁,平均为(57.1±2.2)岁。所选取患者均与《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相符。

1.2 方法

采用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TBIL试剂,运用钒酸盐氧化法完成测定,参考正常值为5.1-19.0?moL/L;采用酶法测定α-HBDH,正常参考范围为71~181U/L,采用乳酸法测定LDH,参考正常值为100~230U/L;采用选择性抑制法测定HDL-C,0.83-1.96mmol/L为其正常参考范围。标本来源:对于初次诊断的MDS与MA患者,于住院后第二日清晨,并在空腹状态下去2ml静脉血,并分离血清。取2ml静脉EDTA-K2抗凝血,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测定血象。通过与人工涂片相结合,采用瑞氏染色实施染色,将100个白细胞分类出来,并对细胞形态改变予以观察。在骨髓象还没有用药操作之前,先实施骨髓穿刺操作,取0.1~0.2ml骨髓涂片,同样实施瑞氏染色,于低倍镜作用下,对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予以观察,对巨核细胞总数实施计数。采用油镜将200个有核细胞予以分类,并对各系统及各个阶段细胞形态予以观察。

2 结果

2.1 外周血象

MA当中,HB区间为47~96g/L,平均为72.3g/L;RBC区间为1.46~3.34×1012/L,平均为2.40×1012/L;MCV区间为100~135fl,平均124fl,WBC区间为1.3~3.8×109/L,平均为2.64×109/L;PLT区间29~97×109/L,平均为63×109/L。网织红细胞记数区间为1.9%~4.4%。在外周血涂片当中,18例为中性分叶核细胞呈过渡分叶,2例见有核红细胞。MDS当中,HB区间为25~58g/L,平均为42.4g/L;RBC区间为1.19~3.30×1012/L,平均为4.50×1012/L;MCV区间为104~127fl,平均118fl,WBC区间为1.0~3.3×109/L,平均为2.1×109/L;PLT区间26~88×109/L,平均为57×109/L。网织红细胞记数区间为0.19%~3.5%。4例外周血涂片见有核红细胞。MA初诊患者TBIL当中,轻中度存在增高状况,α-HBDH及LDH存在显著增高状况,HDL-C则存在显著下降状态,而对于MDS患者,其TBIL处于正常状态,α-HBDH及LDH趋于正常或存有轻度增高状况, HDL-C趋于正常状态。

2.2 骨髓细胞形态学

MA骨髓增生当中,9例为极度活跃,37例为明显活跃,10例增生活跃。巨幼变出现粒系以中幼以下阶段细胞,见巨分叶及分叶过多细胞,红系巨变主要为中晚幼红细胞,“巨幼变”乃为红细胞系最为突出的特点,胞核晚熟,核染色质粗而松,表象为“幼核老浆”,能够见到双核红细胞,分叶巨核细胞较为多见。MDS骨髓增生中,1例为极度活跃,3例明显活跃,2例活跃。

3 讨论

MA、MDS两疾病主要有如下相同临床表现:(1)起病隐伏,病情逐渐加重;(2)观察外周血片,能够见外周血片;(3)全血细胞减少;(4)骨髓增生变化不明显;(5)血细胞形态能够见到巨幼变。上述共同点对两种疾病在诊断方面造成较大困难。鉴别点主要为:(1)MDA病态造血相比于MA更为显著,除巨变存有异常之外,在形态方面也存有异常。核破碎、奇数核、多核及巨幼样变等乃是红系病态造血在细胞核上的主要表现。细胞核乃是淋巴样另一特征,需对其给予足够重视。(2)MA血三系血细胞所具有的巨变程度较之MDS更为明显,易出现幼核老浆状况。(3)针对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MDS-RA在早期不容易确诊骨髓象者,可对其采取诊断性治疗。经叶酸采用B12对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贫血状况,指标也可恢复至正常状态。而对于MDS-RA而言,则具有较差治疗效果,甚至无效[3]。(4)MA存有髓内溶血状况,对于大型红细胞而言,其在生存期方面相比于正常,存在短于后者状况,可增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同时增高乳酸脱氢酶(LDH),增高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而HDL-C则出现降低状况,此状况相关于营养不良,而对于MDS患者而言,则上述状况便不存在。于临床当中,如若遇到大细胞性贫血状况,通过实施骨髓检查,发现存有多小核巨核细胞或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则可能为MDS,如若实施生化检测,发现存在TBIL出现中度或轻度增高状况,乳酸脱氢酶及α-羟丁酸脱氢酶也存在明显增高,而HDL-C则出现降低状况,通过骨髓检查,存在幼核老浆状况,则可能为MA,可对其采用维生素B12及叶酸给予实验性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并逐渐恢复血象[4]。

综上所述,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细胞形态上,除具有诸多相似性之外,彼此间还具有各自特性,二者所具有的不同点在HDL-C、α-HBDH、LDH、血生化BIL检测及细胞形态上表现最为突出。

参考文献

[1]王秀芹, 荣爱红, 陆紫敏,等. FA、VitB_(12)与Hcy检测对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4, 21(3):234-237.

[2]车春兰, 杨祟礼, 杨天楹.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细胞形态鉴别的探讨[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0(7):364-365.

[3]吴海兵, 郭晓珺, 季素芳,等. 动态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J]. 临床内科杂志, 2008(9):646-646.

[4]范贤斌, 徐志, 卢兴国. 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巨核细胞和多小核巨核细胞核象的观察[C]// 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 2006:12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