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

2017-01-21田恩庆沈佳韡

体育科研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论体育研究

田恩庆,沈佳韡

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

田恩庆,沈佳韡

在转型社会背景下,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活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其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转换视角并重新理解体育的社会价值,从而透视社会结构变迁的逻辑和动力,其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可小觑。而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以及体育民族志和“扎根理论”方法为探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工具。

日常生活;体育实践;体育民族志;扎根理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休闲时代的悄然而至,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同,体育生活化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1]。与此同时,各种体育法律法规诸如《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不仅保障了公民体育权力的充分实现,还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最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而对于社会行动者或群体而言,日常生活具有高度熟悉性和重复性,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2],如果要充分理解一个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就要去理解和把握其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变革社会就要求变革人们的日常生活[3]。在中国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面临着巨大转型,人们的日常生活已成为大众自我改造和具体实践的对象,从而导致日常生活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和基础问题[4]。因此,对日常生活中体育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的社会价值,本文将从具体的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旨在为本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展开提供参考,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1 研究意义:从《街角社会》谈起

由日常生活组成的世界是一个日复一日运行的世界,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进行各种具体的社会活动,这个领域展示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无数繁杂而琐碎的活动。这一世界具有历史性,并以一种有组织的形态呈现出来:一方面,我们身在其中,依据这个世界的基本逻辑而行动;另一方面,我们力图打破这一场所的局限,希望经由自己的行动去改造[5]。而体育运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深入探讨意义深远。

首先,如果对日常生活中体育实践进行研究,我们不得不提及社会学经典著作《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以下简称《街角社会》)。该书作为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威廉·福特·怀特的成名作,被高度评价为“早在40多年前就被列为社会学的经典著作,至今在美国大学里仍被作为社会学的必读书,并被那些从事城市实地研究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视为一本研究方法方面的标准参考书”[6],因此成为从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必读经典作品之一。

在《街角社会》一书的附录中,作者以较长篇幅的研究反思探讨田野调查和学术写作过程中的得失,他认为自己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并逐步认识到街角青年不是“仅仅因打保龄球而打保龄球”,而是“这些人日复一日的常规活动才是我的研究的基础材料”[6],将其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视野。该书对街角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保龄球运动及其相关社会事件不仅进行了格尔茨式的“深描”,还通过体育活动透视街角社会的结构问题,详细地记载“科纳维尔社交和体育俱乐部”这一“体育自组织”的发展历程,探讨体育运动在意大利人贫民区的街角青年中所发挥的心理调节、社会凝集、社会分层、群体交流、非正式组织等功能及其社会学意义[7]。

像怀特的《街角社会》中对体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将研究视角从宏大叙事和抽象经验主义的思维定势转向来自日常生活的实践,还启发我们需要敏锐地洞察到人们从事体育活动背后的社会结构,分析是何种力量来支配他们产生体育实践的动机或行动。如同该书中对街角社会青年在日常活动中打保龄球的行动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和解释那样,只有全面地理解体育运动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才能够更深刻地透视社会结构和权力运行的特征。然而,当那些自发性的体育实践活动在人们日常社会中频频发生时,我们却因为熟悉导致其实践的意义“日用而不知”,因此亟需要像怀特那种“来自街头的目光”对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反思和解释,去揭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体育实践的意义以及隐藏其背后的社会机制。

从学术研究上讲,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体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可以有效打破体育学术界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经验主义”研究模式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从社会个体或群体的日常生活层面入手,让被研究对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使其成为改造各种亚文化的主导力量。第二,打破以运动员、教练员为主的竞技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相关研究,将研究视野投入到最为广泛的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活动上,势必开拓出更具深度的研究领域。第三,通过具体的学术行动,改变一贯的“从上而下”的视角,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倾听底层的声音,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参与观察来探索人类社会结构的变迁逻辑,解释社会个人历史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分析个人困惑与公共议题之间的关联,从而真正能够体现出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文关怀。

而且,这类研究也颇具现实的社会意义。以体育活动为日常生活研究的切入点,将理论分析立足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给公众呈现出不一样的体育图式。一方面,让更多人理解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例如分析人们日常体育生活中的各种隐形权力和不平等关系的微观运作形式、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生产与再生产的机制等等,从而突破当前流行的体育运动更多具有所谓的“增强人民体质”功能的思潮;另一方面,在制定或理解相关的体育制度和方针政策时,可以通过这种更为现实的来自日常生活的视角进行讨论、反思并指导行动,从而有利于建构更为完善的体育制度,促进社会建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如何变换研究视角,如何将日常生活与体育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如何避免那些仅仅认为只有宏大叙事为主的体育历史、体育社会制度的讨论才是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定势,破解各种抽象经验主义形式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对日常生活世界忽视所产生的各种困境,这些都是值得去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反思和回答,能够极大提升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品味,从而加大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2 分析框架: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理论

任何将体育与社会割裂开进行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都是不完整的,而且只有超越描述的层面达到理论高度的解释才能够使其论证更为深刻,更具说服力。因此,对日常生活中体育实践的研究,不仅仅是用文字再现一幅生活化的体育场景,而是需要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人类学的洞察力,为公众进行深刻的理论诠释,以便人们理解并发现自身在其中的位置,寻求加以应付的策略。虽然学界有众多的理论可以用来参考,但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等相关概念和思想能够为解释相关现象提供了“脚手架”和“希望之源”[8]。

20世纪中期,以消费社会的兴起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引发了社会科学研究视角的反思,并揭示了以往被人们所忽视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同时,以实证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社会学忽视日常生活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日益暴露,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捉襟见肘,导致人们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质疑,从而使日常生活的研究范式得到兴起。列斐伏尔、赫勒、科西克等著名的思想家均对此做出了较大贡献,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日常生活的内涵,敏锐地洞察到现代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无可挽回地沦为“异化、沉沦与单调平庸”状态,但仍然是“一个充满着巨大创造潜能与希望的世界”[9]。其中,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影响颇为深远,为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她把“日常生活”定义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要素的集合”,构成日常生活的基础就是“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其共同特征在于重复性、规范性、符号性、经济性和情景性。赫勒指出,这种“自在自发”的模式是人生存的文化根基,需要对日常生活进行变革,从而超越自许的日常存在,逐步成为“自由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状态,使这一过程构成社会变革的微观基础。而这一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要求人们必须转变对日常知识的态度,必须依靠日常交往的人道化,依靠个体的个性的生成,即让主体从自在的存在向自为的存在转变[10]。

纵使赫勒的理论思想较少用来分析体育实践,其理论对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她的理论框架,一方面,可以指导我们深入思考日常生活中体育实践表现出的不同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活动的“非日常”性,探讨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还可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如何发挥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运用体育活动实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即在坚持实用主义的原则下对体育相关的日常知识的更新,不仅理解常识“是什么”的问题,还要积极探寻其“应如何”的问题。同时,帮助我们理解在日常的社会交往和互动过程中,体育实践如何能够克服或者促进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发生了“异化(不平等化,使其成为满足个人目的的手段之一)”,从而导致日常生活的异化现象;透视其微观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及如何克服日常生活中的“排他主义性”即对“特殊性”的超越,最终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除了赫勒的理论之外,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也能够为理解日常生活中体育实践的意义提供借鉴。首先,“社会实践理论”中“实践”不同于马克思理论中的“实践”,主要是指人的“实际活动”,包括生产、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诸领域的各种日常性活动,其实践动力来自于行动者利益诉求。其次,该理论摒弃了“社会”这一空泛的观念,综合“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解释途径,使用“场域(field)”来表示各种行动者位置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网即“构型(configuration)”,从而使“二元论哲学”的不利影响得以消解[11]。而且,场域中的活动具有对“游戏”模仿的特征,在以获得某种利益攸关的“社会资本”为目的的行动中,产生各种合作、竞争或冲突。这些实践活动遵循“游戏感”,即行动者带进场域的、又必须适应所进入场域中已经存在的“惯习”,从而导致行动者只有通过再生产使适应的策略行动形成“可能惯习”,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或常识性的行动[12]。其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通过“[(惯习)×(资本)]+场域=实践”这一公式来表达“场域”中的行动者如何进行实践的基本图式[13]。

在众多社会学家中,布迪厄是为数不多表现出对体育浓厚研究兴趣的社会学家,他的研究纵使有“策略的”和“机会主义者的”性质,其目的在于“揭示‘实践感’的逻辑”[14],但他的理论对探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当前大量的研究运用他的实践理论讨论了体育组织、家庭体育、体育与性别关系、大型体育赛事、社会阶层再生产以及体育传媒、体育中的越轨行为、特殊群体、体育政策、肥胖问题、教练员与运动员发展等相关问题[15],虽然很少关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活动,但由于日常活动是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将日常生活视为社会行动者重要的场域,探讨在这一场域中行动者的体育实践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获得和利用相应的惯习与社会资本并产生相应的策略等问题,将大大拓展其理论的适用范围。

虽然赫勒和布迪厄的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习和理解其他与之相关的理论,例如,阿尔弗雷德·舒茨舒创造性地运用现象学理论研究日常生活的世界,其思想方法也值得参考。他根据行动者的亲疏距离和对其的控制力将人们的生活世界分为面对面的世界、间接经验的当代社会世界、过去和未来世界4个组成部分,人们经由社会化所习得知识,对日常生活进行解释,即“透过一种典型行为方式的建构、典型的基本动机形态、一种人格类型的典型态度而检视他人及其行为”[16]。舒茨认为,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常识的建构形成了日常生活的类型化,而且,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就是以当代人的这种日常生活类型化或常识建构为根基而进行的“二次建构”[17]。他的理论观点为我们研究不同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体育实践的作用和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对进一步探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相关常识的建构行为并对其合理解释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总之,通过对哲学、社会学和现象学等相关理论的简单梳理,可以为研究日常生活中体育实践提供重要的思路,从而拓展研究视野,提升学术品味。

3 研究方法:体育民族志与扎根理论

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从事学术活动的工具,对其选择的适当与否决定其研究效率的高低和研究目标的达成。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的研究中,鉴于“民族志(ethnography)”通常以是逐字逐句的引用被研究者的话语和对事件过程进行“深描”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记录个人或群体与体育相关的生命史,研究者能够在自身文化背景中发出声音,这种故事或叙事方式是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田野的观察和访谈、记录、描写并进行解释的过程[18]。借鉴这种人类学方法,去研究由现实生活构成的社会体育文化中独有的生命体验,能够在“整体生活方式”的语境中和“自然化”的背景下考察体育实践活动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当前,体育民族志研究具有多样的视角,例如,西方学界涌现出本土民族志、海外民族志、虚拟民族志和自传民族志以及个人生活史等不同式样的研究文本,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体育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入手,考察当代西方体育在现代社会文化领域中所产生的各种富有争议的议题,主要包括“从性别、种族等经典社会学问题到体育领域球迷骚乱、体育越轨行为等特殊问题;从票贩子、边缘群体到中产阶层的体育参与,从精英竞技到休闲项目、极限体育和时尚体育运动的关注;从运动损伤到健身健美等议题的探讨”[19]。这些多元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研究内容为我们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有助于将我国的人类学研究从关注“原始体育文化”到关注现代体育的视角转变,从关注体育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宏观与中观互动的研究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育行动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考察,大大拓展了当前体育文化的研究领域。

如果将体育民族志方法理解为一种定性研究材料收集和写作的方法,与之相对应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则可以被视为一种资料分析的方法。20世纪60、70年代,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首次提出“扎根理论”的概念,即提醒研究者不要只去验证他人的“宏大”理论,而是应该从研究资料中提炼自己的理论,其研究逻辑在于“发现的逻辑(logic of generation)”而非“验证的逻辑(logic of verification)”[20],这种革命性的观点试图打破传统的将理论和研究的二分,并将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过程视为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过程[21]。

“扎根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研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其本质是“对抽象的问题及其产生的社会过程进行的探讨,而不是通过问卷和案例对社会单元所进行的描述性研究”[22],因此其研究过程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特征。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定性研究材料并进行录入,运用开放性、选择性编码方式不断对研究的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性地质疑和概念化并生成理论问题,通过概念化的理论并建构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随后通过对理论抽样和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理论编码”,最终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整合性”理论的同时,还需要撰写访谈、编码和理论相关的备忘录[23]。在过去的40多年中,“扎根理论”作为一套完整和独立的研究方法论,“在社会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诸多研究领域中”,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论之一”[24]。

总而言之,体育民族志和“扎根理论”应成为我们探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实践的重要研究资料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积极运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具体的形式来获得被研究对象参与体育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通过具体的理论建构并参考已有的理论框架对其实践行动意义及其相关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刻的理论阐释,从而使相关研究更加接近大众日常生活,突破学科发展的困境。

4 结语

由于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盛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其性质属于宏大叙事和标准化的科学方法,导致米尔斯所担忧的“经验主义”问题不断加剧[25]。这种视角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不仅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关怀,还漠视体育作为生命存在形式及其过程的价值与意义,导致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相互割裂。因此,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我们亟需要反思并改变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对待体育的态度,重构其研究的路径,让学术研究真正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认识、解释和改变人们“生活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生活”的实践,成为改造社会文化与体育关系的实践[26]。

通过这种研究视角的转换,对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合理地运用和建构,重新发掘在当前转型社会背景下日常生活中体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并将其解释给公众,将使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充满更多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又为研究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具备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以充满智慧的心智品质去承担解释、说明人类处境,担当启迪他人觉醒之责,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历程,去书写未被书写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和“沉默的大多数”[27]。

而且,当前大多数中国人至今“还以自在的和重复性的日常生活方式来从事现代的创造性的非日常社会活动”[28],从而更需要拥有一个如葛兰西式的“有机知识分子”的情怀,即保持其自身独立性的同时积极走进社会现实生活,揭示并批判社会日常生活中以及公共领域存在的各种不公平和形式多样的“霸权”,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觉醒,实现社会新的解放和发展[29]。通过反思和探索大众日常生活中体育社会活动,充分把握、完整理解了体育运动所具的不同层面的价值,最终才能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卓尔不凡,才能使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大众。

[1]黄美蓉.论体育生活化[J].体育与科学,2013,34(6):87-89,110.

[2]常利兵.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一种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2): 67-71.

[3]刘保图,王小岩.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两种模式的社会主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3,31(2):36.

[4]郑震.论日常生活[J].社会学研究,2013,28(1):65-88+242.

[5]赵万里,李路彬.日常知识与生活世界——知识社会学的现象学传统评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1,28(3):198-205.

[6][美]威廉·富特·怀特.黄育馥译.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北京:商务图书馆,2005:410.

[7]田恩庆,仇军.从《街角社会》论体育运动在街角社会中的意义和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启迪[J].体育学刊,2013,20(6):17-22.

[8]M aguire.J,Yong.K.(eds).Theory,Sport and Society[M].Oxford: ElseevierScinence,2002:1-16.

[9]刘怀玉.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J].求是学刊,2003,30(5):44-50.

[10](匈)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1]宋跃飞.“实践感”与理解个体行动——对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1):75-79+ 109.

[12]Bourdieu,P.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M].NewYork:Colum biaUniversityPress.1993:123-125.

[13]陆小聪,曹祖耀,陈静.体育实践空间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假设与中国的经验分析[J].体育科学,2010,30(8):3-13.

[14]BourdieuP,Wacquant L.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 Cambridge:PolityPress.1992:93.

[15]田恩庆.欧美体育社会学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15.

[16]舒茨.舒茨论文集(壹)—社会现象的问题[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1:37.

[17]何雪松.迈向日常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引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1):65-69,53.

[18]Fetterman David M.Ethnography:step by step[M].NewburyPark, Calif.:SagePublications.1989:1.

[19]田恩庆,仇军.体育民族志的研究视点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 2016,23(1):92-96.

[20]Glaser,B.&Strauss,A.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Aldine.1967:39-44.

[21]瞿海源,毕恒达,杨国枢.总论与量化研究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2-158.

[22]Glaser,B.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Emergencevs[M].Forcing, Mill Valley:SociologyPress.1992:23-30.

[23]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 19(4):58-63,73.

[24]费小冬.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公共行政评论,2008,1(3):23-43,197.

[25]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65-74.

[26]袁旦.时代呼唤人文体育价值观和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批判——从一本西方体育学著作说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27(1):1-10.

[27]郭于华.社会学的心智品质与洞察能力[M]//清华社会学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1.

[28]丁成际.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剖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14-17.

[29]曹静.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4.

(责任编辑:杨圣韬)

Sport Practice in Daily Life

TIAN Enqing,SHEN Jia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In a transitional society,sport practice in daily life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An in-depth study on sport practice helps us to shift our angle of view,reconsider the social value of sports and examine the logic and dynamics of social structure changes.Its acade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cannot be neglected.Heller's Theory of Daily Life,Bourdieu's Theory of Social Practice,sport ethnography and Grounded Theory have provided a significant analysis framework and means of research for the study of sport practice in daily life.

daily life;sport practice;sport ethnography;Grounded Theory

G80-05

A

1006-1207(2016)03-0056-04

2016-04-18

田恩庆,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组织管理。E-mail:tian2008qing@163.com。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200234。

猜你喜欢

理论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