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接触对男同性恋态度干预的有效性:助人的作用

2017-01-20杨金花王兴宇吴南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助人态度个体

杨金花 王兴宇,2 吴南

(1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北京,100011;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想象接触对男同性恋态度干预的有效性:助人的作用

杨金花1王兴宇1,2吴南1

(1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北京,100011;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目的:探讨想象接触干预方法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两个系列实验,分别进行一般想象接触情境干预和助人想象接触情境干预,将240名大学生(实验1为124名,实验2为116名)分为想象接触组和对照组,想象接触干预实验后,测量被试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结论:1、一般想象接触情境中,想象接触组被试在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得分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助人想象接触情境中,想象接触组被试对男同性恋态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在助人想象接触干预实验中,群际焦虑在想象接触对男同性恋群体态度的作用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个体对男同性恋者进行的助人想象接触,能有效缓解个体对接触男同性恋时的群际焦虑,从而改善外群体对同性恋群体的消极态度。

男同性恋;态度;想象接触;群际焦虑;助人

1.引言

我国自2001年取消过去将同性恋划为性变态,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但由于无保护的男性同性恋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人们还是普遍对同性恋存在负面的态度[1][2],并把同性恋视为“社会丑恶现象”。社会公众对男、女同性恋者的态度差异显著,对男同性恋的态度更严厉[3]。

良好的群际接触在改善个体对外群体的负性情绪反应、对外群体建立良好的认知以及消除群体间的偏见态度中起到重要作用[4]。然而,直接性的群际接触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实现,拓展性的群际接触也受到社会关系网络的制约[5]。因此,有学者提出了用想象接触的方法来避免直接接触与拓展接触的不足[6]。想象接触是通过想象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的积极社会互动,是一种积极接触经验的心理模拟,从而达到改善对外群体成员的态度,促进与外群体成员接触意愿目的的群际接触形式。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支持了想象接触能够干预群体间消极态度的可行性,这些研究表明心理想象的作用机制在记忆、情绪等方面,与知觉有同样的神经基础,因而个体不需要与外群体产生实际的接触,也能形成对外群体的态度和评价[7][8]。在与外群体成员进行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的群际焦虑水平越低,越容易与外群体成员进行积极的互动。想象接触可以降低外群体成员的群际焦虑,增加接触意愿,从而对外群体成员产生积极评价[7],这也成为想象接触干预群际态度的内在心理机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想象接触在特殊教育[4]、同性恋[9]、精神分裂症[10]及农民工[11]等群体上的应用也做了大量研究,并对偏见态度有明显地干预效果。然而有研究表明,想象接触在一定条件下是无效的,甚至有些中性想象还会起到反作用[12]。只有在创设想象接触情景,在指导语中突出“积极”一词,对改善群际态度的作用才更明显[13]。

此外,有研究者指出,当想象接触涉及以合作来实现共同目标时,改善偏见态度的效果要远胜于无合作行为的想象接触[14]。基于此,本研究以男同性恋群体为态度对象,以异性恋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验证想象接触对男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干预作用。通过两个系列实验,探讨一般想象接触情境和助人想象接触情境下,想象接触对消除男同性恋偏见态度的影响,并探索其干预效果的作用机制。

2.实验1:一般想象接触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的影响

2.1 对象

采用现场招募的方式招募大学生被试,一般想象接触实验共招募了124名18到24岁之间的异性恋大学生,分到想象接触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名被试,女31人、男29人。想象接触组64名被试,女33人、男31人。

2.2 工具

2.2.1 同性恋态度量表(男同性恋部分)

使用由庾泳等人根据国外文献和研究,经过一系列的构建、筛选、预测、专家评定和本土化的工作,制定出的同性恋态度偏见量表(男同性恋部分)。量表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来测量个体对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本研究仅选用测量男同性恋的部分。其中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59,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98,分半信度为0.912,表明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15]。该量表为五点量表,1分代表完全反对,5分代表完全同意,总分越高代表个体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程度越大。

2.2.2 群际焦虑问卷

群际焦虑问卷包括五个项目(如尴尬的、开心的),要求被试回答,如果他未来遇到一名男同性恋,他的感受是怎样的。采用七点量表打分,1分代表非常不符合,7分代表非常符合;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群际焦虑程度越高[16]。

2.3 实验设计

实验1为一般想象接触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同性恋想象接触组与对照组(非同性恋想象接触)的被试均需要想象与陌生男子有一次愉快的接触,想象接触组的被试将被告知陌生男子的身份是一名男同性恋,而对照组不对陌生男子的身份加以描述。自变量为想象接触的类型(想象接触和对照组),因变量是被试的群际焦虑和对男同性恋的态度。

2.4 实验程序

被试在实验室中,按要求完成一次时长为5分钟,内容是关于火车旅行的想象接触。在结束想象后,写出想象过程中的相关细节。最后完成群集焦虑问卷和男同性恋态度问卷。

对照组与想象接触组被试的想象任务是:想象你乘坐一辆火车,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旅行。想象这一路看到了哪些风景,车上又有哪些人。一段时间后,想象火车渐渐地停了下来,一些人下了车,一些人上了车。这时,一名陌生男子走了过来,坐到了你的对面。你与陌生男子欢快地交流起来。想象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相似的兴趣爱好,让被试对他刮目相看[6]。5分钟后,告知被试要结束这次旅途,在与陌生男子做一个简短的告别之后,结束这次想象练习。其中,想象接触组的被试被告知在与陌生男子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是一名男同性恋,而对照组则省略该指导语,让被试自由想象。在想象结束之后,实验1的被试要求记录下这一路看到的风景、遇到的人,与陌生男子交流的内容、共同语言、相似的兴趣以及令被试刮目相看的地方是什么。

2.5 研究结果

所有的被试都是按照要求完成了想象任务,根据被试记录的内容来判定想象接触的操作是否成功,从而检验想象接触的效果。从被试书写的内容评判,操作检查全部合格。

对两组被试在群际焦虑和男同性恋态度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想象接触组与对照组在群际焦虑和男同性恋态度得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t(群际焦虑)=1.345,p=0.181>0.05,M(对照组)=19.43,SD(对照组)=5.127;M(想象接触组)=16.87,SD(想象接触组)=5.753;t(态度)=1.449,p=0.150>0.05,M(对照组)=27.68,SD(对照组)=6.171;M(想象接触组)=27.53,SD(想象接触组)=6.105)。这表明,一般性的想象接触干预不能影响被试对男同性恋的态度。

3实验2助人想象接触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的影响

3.1 对象

助人行为的想象接触实验共招募了116名18到24岁之间的异性恋大学生被试,被试被随机分到想象接触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6名被试,女28人、男28人。想象接触组60名被试,女42人、男18人。

3.2 工具

同2.2工具。

3.3 实验设计

实验2为助人行为的想象接触对照实验,实验设计同实验1。

3.4 实验程序

实验2的程序及被试的想象任务与实验1相同,但在实验1的基础上,增加了“该陌生男子在旅途中还帮助了你许多”这一指导语,需要被试充分想象陌生男子帮助自己的过程,在实验后的操作检查中,也需要被试写出陌生男子是如何帮助自己的。

3.5 研究结果

3.5.1 助人行为的想象接触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的态度影响

所有的被试都是按照要求完成了想象任务,操作检查全部合格。对助人想象接触的对照组和想象接触组在群际焦虑和男同性恋态度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想象接触组与对照组在群际焦虑和男同性恋态度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想象接触组的群际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男同性恋的消极态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助人想象接触实验的对照组与想象接触组在群际焦虑和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

3.5.2 助人想象接触干预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作用机制: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

为了检测群际焦虑在想象接触干预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态度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以助人想象干预分组为自变量,群际焦虑为中介变量,男同性恋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中介效应依次检验(见表2)。

表2 群际焦虑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

由于依次检验都是显著的,所以群际焦虑的中介效应显著。并且第四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群际焦虑不是完全中介效应,而是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的比例为0.230*0.443/0.322=31.64%,即中介效应占了总效应的三分之一左右。引入中介变量群际焦虑后,想象接触对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作用下降(β从0.322变成0.220)。

图1 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示意图

4分析与讨论

4.1 想象接触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态度的干预效果:助人行为的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一般性的想象接触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助人想象接触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有积极的影响。在实验1中,通过对比一般想象接触的想象接触组和对照组,发现被试的群际焦虑与态度没有明显改善。于海涛在其对少数民族群体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想象接触显著提高了不同群体对外群体的内隐态度,但对外显态度影响不显著[10]。创设简单的积极接触情境,让被试与男同性恋者做一个愉快的交流,只能使被试对男同性恋群体的人格、性格等特质做一个重新认识。依据社会投射理论,人们更容易把积极的自我特质投射到内群体成员身上,积极的想象接触能使得外群体成员与自我愈加相似,那么对外群体的特质投射也会变得积极[8]。然而对男同性恋群体认知上的改善,并不能很好地帮助被试寻找到与男同性恋群体互动交流的模式,因此很难消除被试在与该群体接触时的焦虑感,对该群体的态度也没有质的改变。

与实验1不同的是,实验2中被试想象与男同性恋者的接触中,加入了助人行为这一想象因素。被试不仅需要想象与男同性恋者言语上的互动,同时还会想象到男同性恋者的助人行为。例如很多被试在想象中涉及到男同性恋者帮助他们把行李箱放到行李箱架上,或是男同性恋者热心地帮助被试打水、泡方便面等。这样的助人行为引发的情绪体验是通常仅从交流兴趣、爱好等言语互动中所达不到。因此这样的想象接触彻底克服了被试对男同性恋群体的焦虑,由行为上带来的愉快感受打消了被试与男同性恋群体之间的距离,使得被试在未来接触男同性恋群体时的主观抗拒明显减少,更有信心在实际的接触中表现出从容、开心等积极情绪。同时,相较于实验1来讲,加入助人行为这一想象要素使得想象更精细化,精细加工的想象也会增加被试未来接触男同性恋群体的意愿[5]。这些会促使被试对男同性恋群体的偏见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

4.2 助人想象接触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作用机制

通过中介作用分析,群际焦虑在想象接触干预对个体的男同性恋态度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从群际焦虑的角度来说,助人的想象接触可以通过降低群际焦虑来增加未来的接触意愿[16]。但未必每个个体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焦虑情绪。也就是说,焦虑情绪的产生是因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异。个体在接触熟悉的群体时,产生的焦虑情绪相对较少。然而当个体接触不熟悉的群体时,高社会交往水平的人,依然能在接触过程中表现得游刃有余,而低社会交往水平的人,就会在接触过程中表现出困难。特别是对于异性恋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与男同性恋外群体交往时,助人想象接触能够通过降低群际焦虑,进而改善了他们对该群体的偏见态度中。

5结论

1、一般想象接触情境中,想象接触组被试在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得分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助人想象接触情境中,想象接触组被试对男同性恋态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2、在助人想象接触干预实验中,群际焦虑在个体对男同性恋群体态度的作用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1.陈欢,高杨小慧,周菊燕,曹玉萍.异性恋成年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23(5):822-825.

2.李银河,郑宏霞.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6: 31-36.

3.Herek G.M.Gender gaps in public opinion about lesbians and gay men.Public Opinion Quarterly,2002,66(1):40-66.

4.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李红.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心理科学进展, 2010,18(5):831-839.

5.王琪,耿柳娜.想象群际接触的研究及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13,11:14-30.

6.Turner,R.N.,Crisp,R.J.,&Lambert,E. Imagining Intergroup Contact Can Improve Intergroup Attitudes.Group Processes Intergroup Relations,2007,10(4):427-441.

7.于海涛,杨金花,张雁军,金盛华.想象接触减少偏见:理论依据、实践需要与作用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0):1824-1832.

8.刘峰,张国礼.想象积极群际接触与群际关系改善实验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14,37(2): 454-459.

9.曹韧.想象性群际接触对男同性恋内外偏见的影响.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10.于海涛,秦秋霞,张澜.想象交往:减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偏见的新策略.医学心理学,2015,36 (8A):42-44.

11.李艳敏.想象性群际接触、接触经验对农民工内隐偏见的影响.苏州大学.2012.

12.黄群英,赵玉芳.群际互动中的想象接触研究.青年与社会,2013,541(11):330.

13.钟苗苗.关于想象性群际接触的探析.科教导刊,2015,11:138-139.

14.Kuchenbrandt,D.,Eyssel,F.,&Seidel,S.K. Cooperation makes it happen:Imagined intergroup cooperation?enhanc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imagined contact.Group Processes&Intergroup Relations, 2013,16(5):635-647.

15.庾泳,肖水源,向莹.同性恋态度量表的构建及其信度、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8(2):174-176.

16.Stathi,S.,Tsantila,K.&Crisp,R.J.Imagining intergroup contact can combat mental health stigma by reducing anxiety,Avoidance and Negative Stereotyping.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2,152(6):746-757.

附录:所用量表

群际焦虑量表

同性恋态度量表(男同性恋部分)

猜你喜欢

助人态度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