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扶贫成“扶亲”

2017-01-19

新西部 2016年1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民生对象

日前,笔者到外地走亲戚,闻听当地老百姓对精准扶贫工作颇有微词。细问之下,原来该地在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中存在少数村组干部总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模糊公私界限,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谋利、优亲厚友等问题。这种慷国家惠民资金之慨,让扶贫成“扶亲”的做法,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值得警惕。

精准扶贫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有助于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其前提是精准识别。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应该不复杂,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我国农村的宗族观念还比较浓厚,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大家普遍觉得家族团结互相帮忙是好事,而一旦遇到了精准扶贫这样的涉及切身利益的“好事”,优亲厚友、不讲原则的情况就极容易发生,有的群众还为此托关系、找门路想方设法把自家弄成“贫困户”。

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司长夏更生曾列举了一组数据:2014年以来,全国因建档立卡失职渎职和优亲厚友等处理了7465人。其中乡村两级占到96.8%,科级及以下干部占99.5%。由此可见,这种徇私扶“贫”,济了多少“假贫”,就伤了多少“真贫”,是明目张胆地靡费公帑,更是赤裸裸地侵害民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既是我们党对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贫困群众对我们党的殷切希望。扶贫成“扶亲”现象的存在,折射出精准识别的复杂性和精准扶贫的艰巨性。笔者以为,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这种“精准”,不仅体现在扶贫对象的识别和扶贫资金的使用上,更体现在通过机制的调整,使权责统一、监督到位,才能消除种种怪相产生的土壤。

为此,不让扶贫成“扶亲”,就需要着重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严把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的程序关,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真正做到公开选贫、公正扶贫。另一方面,“抢着当穷人”从表面看是利益驱使,实际折射出贫困地区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的淡漠,只有规范用权,加强监督,加大对滥用权力的干部和凭关系成为“贫困户”者的惩处力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规范扶贫工作,才能有序高效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确保精准扶贫不出问题。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造福百姓,时不我待。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是同步小康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一点也马虎不得,敷衍不得。只有对贫困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定位,用水滴石穿的坚持和精准真扶贫、扶真贫,才能让贫困人群的每一分“救命钱”都救得了急,每一分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种子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项扶贫脱贫的政策都落到实处。

读者 伊一芳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民生对象
比亚迪集团扶贫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