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阳解毒”治疗慢性湿疹刍议❋

2017-01-18周新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玄府升阳络脉

苏 化,杨 川,周新颖,刘 渊,杨 越

(1.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137;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5)

【理论探讨】

“升阳解毒”治疗慢性湿疹刍议❋

苏 化1,杨 川2△,周新颖1,刘 渊1,杨 越1

(1.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137;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5)

基于清·景日珍《嵩崖尊生》提出的“升阳解毒”法,参考刘完素“玄府气液”说、王好古“阴证”论、李杲“益气升阳”法等前人学术观点,对“升阳解毒”法中“升阳”的含义与方法、“毒”的由来及性质、“升阳解毒”的机理和用药思路等做了详细阐述。并结合慢性湿疹的临床发病特点,构建起“阳虚不运-阴毒蕴积-毒损络脉-气液不行、皮肤失养、邪气凑之”的慢性湿疹发病模型,进而发掘“升阳解毒”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理论思路。

升阳解毒;慢性湿疹;玄府气液;阴证;毒损络脉

“升阳解毒”,始自清·景日珍《嵩崖尊生》一书:“滞下不休,升阳解毒”,乃指下痢或泄泻日久、阴损及阳、清阳下陷的治法,实属扶正祛邪之列[1]。长久以来,对升阳的定义、升阳解毒的机理、升阳用药缺乏理论探讨,限制了升阳解毒法在临床的运用。笔者参考刘完素“玄府气液”说、王好古“阴证”论等前人观点,结合慢性湿疹病机,对升阳解毒法及其在慢性湿疹治疗中的效用作如下阐述。

1 从“玄府气液”论升阳、温阳

1.1 “玄府气液-络脉”与阳气

“气液”包括精、气、血、津液等,是荣养机体、维持功能的精微物质。“玄府”“络脉”均为气液运行输布通道,是“气液宣通”的微观结构基础。生理情况下,由络脉将气液内及脏腑、外达皮腠运送全身;玄府遍布机体,作为络脉之门户以其开阖之功,司理气液渗灌[2]。“玄府气液”说之“气”包含脏腑-玄府之间的气机运转,更涵盖“阳化气”,亦即阳气在推动气液输送络脉、渗灌玄府的主导作用[3]。阳气亏虚、升达发散障碍,可致怫郁为病。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1.2 温阳为静,升阳属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张景岳云:“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气是鼓舞脏腑、通行经脉、维持人体生理机能的原动力。一方面真阳居于肾,温煦四脏,如火之照物,其属静;另一方面阳气温运全身,“阳升阴降”,是动态、流通的过程,具体到推行气血、渗灌络脉等。叶天士所谓“阳气贵夫通”。阳气运行受阻可致“伏阳”[4]为害,故温补阳气是益火之源,适于阳虚为病,又多是针对虚证综合疗法的基础;升阳则属针对阳气作用的环节,引导、推动阳气升达、布散,司其职能。

1.3 升阳应以温阳为基础

笔者认为,阳气温煦、推动的作用基础在于阳气充足,所以升阳之法应以“温阳”为根基,二者共同推动气液渗灌玄府、输布络脉、维持脏腑机能等。此处“温阳”的一个重要含义便是保证生理性阳气生发之源:阳虚之体,温阳、升阳并行;阳气不虚,辅以温阳,防止升散太过、劫伤阳气;阳气生发受遏,溯本解郁。如“补土派”李杲基于“脾胃气虚,阳气不升”创立“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大法,多用参、芪、草培中益气,升、柴升阳举陷。较之上述升阳、温阳,所异者用参、芪不用姜、附,因其属脾胃气虚,中阳怫郁,阳郁伏火属“阴中之阳”。

2 升阳解毒,其毒属阴

2.1 阳虚邪凑,从化为毒,毒损络脉

“阳气者,若天与日”,司卫外之职。阳气虚易为外邪,尤其阴寒邪气所侵也可内生阴邪积聚为患。如郑钦安云:“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医理真传》)。阳虚者,“虚人内已伏阴”,复受寒邪即成阴证。邪气寄于人体,有牵延、蕴积成毒,即从化为毒的趋势[5],尤在泾指出:“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邪在阳者为阳毒,邪在阴者为阴毒。”《阴证略例·活人阴脉例》云:“大抵阴毒,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外伤风寒,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可见,阴寒邪气蕴结积久,可牵延为阴毒。常富业等[5]认为,毒邪可损伤人体络脉,启动病络机制,引起络体受损,络用失常,影响络脉沟通上下内外、畅流气血、运毒排毒的功能,并使络脉成为邪气作祟、众邪内蕴、积聚留滞和传播的作伥地,序贯引起脏腑、组织、器官的受损,因而常使疾病迈入沉疴之途,即慢性化甚则恶化。

2.2 升阳解毒,阳生则阴长

基于温阳的升阳疗法,着重温运阳气,全面调动、提升阳气温煦推动、布达发散之职。一方面升阳举陷,使郁遏于痰湿、气阻等阳气(“伏阳”)发散,解其怫郁;另一方面基于温阳,顺应肝脾之阳的升发之性,遣方用药,引导、调动阳气布散。由此,在阳气灵动的基础上,鼓舞阳气升达、运动,针对阴毒损及络脉、气液不得宣通的疾病状态,使瘀滞的气血津液在阳气温煦下产生“动”的效应,恢复常态,亦即李杲所谓“甘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至此,阳气卫外、气液流通、内生外感、蕴积体内的阴邪源头清除,所剩不过祛湿化瘀等“治标”。

3 慢性湿疹责之阴毒

前已述及,内已伏阴,阴邪聚集,可牵延、从化为毒。就湿疹而言,湿为阴邪耗伤阳气,或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妄投寒凉,或病程迁延、阳气耗散等[6],均可导致内已伏阴,并循阴毒的发生发展规律成毒为害,毒损络脉,气液渗灌失司、输布障碍,皮肤失于荣养,故呈现变厚粗糙、皮纹加深、脱屑、苔藓样变等[7]典型皮损。《阴证略例·论阴证始终形状杂举列》:“身如被杖者,阳气尽而血脉凝涩,不能荣于身也。”《阴证略例·遍身青黑如花厥》:“阳气不能营运于四肢,身表经络遏绝,气欲行而不得行,及其得行而遽止之,故行处微紫色,不得行而止处不青则黑也。”正虚邪气凑之,如风、湿、热等,或气液不畅,血虚生风、阴虚内热等,导致瘙痒等症状,甚则引动蛰伏体内的阴毒内外相合,导致慢性期急性复发、加重。也由此李志道、黄祥武结合临床经验认为,阳气不足、水湿不化是导致慢性湿疹迁延不愈的关键原因,以阴证涵盖痰湿、血瘀等应属执简驭繁,而温阳、助阳是治疗之根本,与“升阳解毒”不期而同。

4 遣方用药,升阳解毒以消阴翳

4.1 升阳解毒用药概述

4.1.1 构建生理性阳气生发之源 如前所述,阳虚宜温,首推姜、附、桂。《阴证略例·用附子法》认为,附子“能行诸经而不止”,专为“身凉脉沉细”而设;干姜“止而不行,只是温中一法”,适于里寒身表热。“身热消而变凉,内外俱寒,姜附合而并进,温中行经,阳气俱生,内外而得”;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肉桂“善平肝木”(《医学衷中参西录》),既能升散以顺肝木升发之性(“同气相求”),又防肝木骄横太过,用于暖肝升阳,尤为恰当。需注意的是,虽升阳基于温阳,亦当温阳适当,避免太过,以防实实之弊。阳气生发受遏,则需追本溯源,如益气升阳法,健脾益气使阳气生发不为水湿浊邪郁遏。

4.1.2 升阳以升、柴、风药为引 基于阳气生发之常态,以升、柴、风药之属引达诸府九窍,则清阳布达之地,浊阴荡然无存,清窍空灵,玄府通达。《内外伤辨惑论》云:“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升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本草纲目》云:“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因而两药分别以肝、脾为中心,构建脏腑阳气升达布散、温煦卫外的常态。风药系李杲“升阳”治法中的重要一环[8],《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谓:“以诸风药升发阳气。”此外,风药针对慢性湿疹正气式微、易感外邪,在御邪安内方面有其独特效用。

4.2 升阳解毒以消阴翳

基于阳气健运的升阳解毒法,着重恢复、巩固乃至提升阳气升散卫外、温运推动的常态,进而对其斡旋气机、运行气血、温煦卫外等功能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就慢性湿疹而言,升阳解毒可帮助恢复气液运行,发挥对皮肤腠理的荣养、恢复正气抵御风湿热等邪气入侵、恢复气机通畅的作用,从而解除怫郁及预防“伏阳”为患等,逐步改善慢性湿疹症状、皮损,促进愈合及减少复发。

5 结语

根于前人智慧,构建“阳虚不运-阴毒蕴积-毒损络脉-气液不行-皮肤失养、邪气凑之”的慢性湿疹发病机理,进而发掘“升阳解毒”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理论思路,可为慢性湿疹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新契机。制定合理的理法方药临床路径及系统评价“升阳解毒”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仍待后续研究进一步的探索。

[1] 邱美和.略论“升阳解毒”[J].中医杂志,1992,33(7):11-12.

[2] 陆鹏,张茂平,冯文战,等.论“玄府为络脉之门户”[J].中医临床研究,2010,2(21):4-5.

[3] 郑玲玲,杜武勋,丛紫东,等.从“脏腑-气液-玄府”管窥心衰之病机[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0:2088-2089.

[4] 赵志恒,付田昊,焦召华,等.《成方便读》“伏阳”说探微[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5):596-598.

[5] 常富业,王永炎,张允岭,等.毒损络脉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1):729-731.

[6] 梁静,陈波,李志道.李志道教授运用阳和汤治疗慢性湿疹经验[J].四川中医,2011,29(9):8-9.

[7] 张洪恩.周鸣歧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85(1):14-15.

[8] 李劲松.李东垣升阳学说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6):4-5.

R758.23

A

1006-3250(2017)11-1546-02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专项课题(2014E002)-玄府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苏 化(1993-),男,湖南岳阳人,医学学士,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疾病的防治与研究。

△通讯作者:杨 川(1972-),男,山东菏泽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皮肤病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Tel:61800076,E-mail:82392429@qq.com。

2017-05-13

猜你喜欢

玄府升阳络脉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结肠络脉探析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