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症与治未病再探讨❋

2017-01-18王涛丽魏晓玉李小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普及天津

王涛丽,魏晓玉,徐 强,李小娟△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理论探讨】

隐症与治未病再探讨❋

王涛丽1,魏晓玉1,徐 强2,李小娟2△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引入隐症一名原为延伸中医四诊诊法,使中医诊断学进入微观水平,为进一步完善整体辨证而设。而今笔者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回顾了未病和隐症的相关文献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隐症和未病关系非常密切,隐症可以归属于未病之隐而未发的状态中。同时又结合目前国内治未病的现况,提出在当前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将隐症纳入到治未病范畴中,提高对隐症的重视,并将隐症作为开展治未病的切入口,这样对于当前治未病的有序开展以及将来治未病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隐症;治未病;理论探讨

笔者读完隐症的相关文献,对于隐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然而对于杨永龙[1]老师于“中医隐症与未病的关系探讨商榷”一文中所言却不甚赞同,其言:“引入‘隐症’一名,有画蛇添足之嫌,且中医学对‘未病’的认识亦非‘隐症’所能包涵、概括的。”后半句所论缘于杨毅玲[2]教授在“中医隐症探讨”中所言:“中医所指的未病实际上是指那些尚未明显地表现出临床症状而体内已发生病理变化的疾病。”然而此句并未能准确地定位隐症与未病以及治未病的关系,所以对于后半句笔者是认同的。然而对于前半句所言“引入‘隐症’一名,有画蛇添足之嫌”,笔者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引入“隐症”一名,不仅不是画蛇添足反而有画龙点睛之意。

1 隐症概念的提出

隐症主要是指在一定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在机体内部已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但无明显相应症状体征,只有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包括各种仪器检查及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物理和化学的检查)才能辨识的病证。引进隐症的概念,可使中医的四诊得到延伸,使中医诊断学进入微观水平。同时对隐症患者有症可辨,深化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亦是对中医辨证论治内容的补充和完善[2]。

隐症最先是由杨毅玲提出来的,不仅开创了中医隐症一说,并且为隐症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试验,同时也为隐症与治未病能够实现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未病与隐症

治未病与未病理念的形成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另外在《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又说:“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以上均指出治未病是圣人、上工之所为,并强调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者,为萌芽也,为未病也。

对于未病的含义,靳琦[3]等根据中医历代医著的表述,结合现代关于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将中医学所指的“未病”大致概括为无疾之身、疾病隐而未发、发而未传3种状态。无疾之身是通常所说的健康机体;疾病隐而未发也就是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所说的“欲病之病”,指身体内已蕴含疾病信息或尚处于发病的萌芽状态;发而未传是指已出现疾病状态,尚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即在变化转归上既未有脏腑经络间的相传也未出现变证。此3种状态在未病层面是相递进而发生的。而中医隐症即是临床四诊查无症状而现代检查却阳性表现的病症,与内经所言“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者很是相仿,所以它可归属于未病之隐而未发的状态。如此,未病隐而未发的状态便有了一个具体、简洁明了、现代化的代名词,当中医去推广治未病时更有必要谈谈隐症的重要性。

3 治未病与隐症

3.1 治未病的现状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然而随着医疗负担的逐年加重,医学界开始重新审视治疗方向和治疗目的。在20 世纪末,全球现代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因此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伴随着近几年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并重政策和今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通过,使得中医学者探究治未病的思潮在学术界空前高涨。然而高涨的学术思潮却没能使先进的治未病理念在公众中引起巨大反响。笔者认为其原因有四:一是治未病名称太模糊,易于公众误解,因为“未病”就是“没病”,公众会出现没病还治什么病的困惑;二是国人历来就有讳疾忌医的心理,不仅不愿承认自己有病,且即便有病也不愿就医,更别提治未病了。如《史记》扁鹊传所言:“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即可例证;三是中医者都明白治未病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实施中大多又缺乏一个明晰的方向和循序渐进推广普及的计划,以及对于未病3种不同状态的人群亦没有作出一个先后主次的定位;四是大多学者所认同的,如龚婕宁[4]就指出,比较中西方保健的常用方法,其中东方保健依据治未病理论制定的诸多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医学专家的重视。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的治未病,尽管有其不容忽视的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如中医辨证施治侧重于宏观调控,对微观的揭示远远不及现代医学那么精确,诊断未病的依据往往显得较为笼统,因而影响了治未病的普及运用。所以,要想有力地促进预防医学的发展,就必须将中西医理论有机的加以融合,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以形成有创新性的、更有意义、更便于临床应用的治未病指标。

3.2 重视隐症是普及治未病的切入口

笔者认为,重视中医未病中的隐症是普及治未病的切入口,是引燃治未病的导火线。

鉴于目前的健康筛查主要是通过体检来评判的,隐症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正是由体检发现的,由于指标有异常才会主动到医院来“治未病”,所以这一状态人群有着其他未病二态不可比拟的主动性、合作性以及其病症较高的易控可防性等优势。

其次将隐症一名引入未病中,便让未病显得具体化、现代化,也更加易于理解化。正因为它是以一个病症名的形式出现,所以也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也更能促使人们去主动干预和治疗。

另外,隐症辨证就是运用现代检查设备检测并通过微观辨证来揭示中医病机证候的过程,它既涵盖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宏观调控,又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精确诊断,所以能够使中医诊断未病的依据显得精准而有力。此时医者对于治未病的普及才会显得自信而从容。

虽然笔者一再强调隐症的重要性,但应该明白,最终的目标却是实现未病中的无疾之身状态,实现全民健康,而非停留在干预隐症上。当下如此强调隐症并将隐症提升到心脑血管病、癌症的高度去宣教、去善意的“欺骗”,却是实现全民普及与运用治未病理念的切入口,一个由此及彼的过渡。只有最先将公众的隐症延缓甚至扼杀在萌芽,才能表明已经向健康中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 展望

首先,中医学者不应该将治未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将其付诸于实际,但是付诸于实际又不单单是宣传养生理念。应对于未病的三类人群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治。而针对隐症这一具有独特“优势”的人群,中医学者应该努力把握好、干预好,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真正让他们获取预防的长期受益,并争取实现连锁带动效应。

其次,隐症虽然提出已有10多年之久,但是依然未能获得医者共识。而今在治未病的大背景下,只有隐症的患者在治未病门诊才是最易见到的,也只有隐症患者是最值得花时间去宣教、干预治疗的,所以推进中医工作者对隐症的共识,提高对隐症的重视,并主动运用隐症辨治理念是目前由治到防、端口前移的重要一步,也是最迫切的一步。

最后,只有立足于隐症,有序地开展隐症相关的临床科研,善于归纳和总结现代检测结果与传统治未病理论的基本规律,同时增加中医药疗效的观察,并制定可行的治未病疗效评价标准,切实将全民健康放在肩上,才能将治未病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健康中国不只是口号而更多的是医者行动的彰显。

[1] 杨永龙.中医隐症与未病的关系探讨[J].中医杂志,2004,45(1):8-9.

[2] 杨毅玲,李海聪.中医隐症探讨[J].中医杂志,2003,44(6):405-406.

[3] 靳琦,王琦.中医“治未病”说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1):725-728.

[4] 龚婕宁.“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J].中医药学刊,2003,21(1):132-133.

R222.15

A

1006-3250(2017)11-1519-02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5ZXLCSY00020)-天津市中医内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王涛丽(1991-),女,河北石家庄人,在读硕士,从事中西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李小娟(1978-),女,河北抚宁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肺功能的临床与研究,Tel:18610188058,E-mail:522728333@qq.com。

2017-03-11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普及天津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如果天津有“画”说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天津卷
《天津之眼》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天津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