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进村,润物无声

2017-01-18付明卫

中外文摘 2017年3期
关键词:楼房老伴儿老李

□ 付明卫

市场进村,润物无声

□ 付明卫

老李送走牵着马的村民李大树,立马转身回到了屋子,一张迎客送客的标志性笑脸瞬间转入思考状。老李的村子——李家庄,位于湘西北。秋收的傍晚已有几丝凉气。他披上夹克,坐在老伴儿刚擦干净的餐桌旁,拿起纸笔盘算起了今年种植玉米的投入、产出和收入。

老李今年69岁,患有慢性心脏病,只能做一些轻农活儿,做了20多年的包工头。由于年纪大了,身体有病,现在在周边建筑工地做一些监工的活,农忙时给老伴儿帮帮忙。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均已成家。2015年过完春节没几天,儿子和儿媳就去广东打工了,正在念高中的孙女和念初中的孙子平时主要由老李及其老伴儿照看。老李在村子周边做副业、老伴儿从事农业生产、儿子和儿媳在外打工、孙女和孙子在老家上学,这是老李家持续了十多年的生产生活模式。

他瞅了眼堆满了一间屋子的玉米棒子,在纸上写下了“4000斤”几个字。这是一屋子玉米棒子最终能得到的干玉米粒的分量。按照每斤1元的市场价,值4000元。

他朝着厨房方向叫了声“哎,你今年种玉米挣了4000块”。

“怎么比去年还多啊!”老伴儿在厨房甚是惊喜地应道。

然而,老李脸上没有一丝喜悦。他不像老伴儿,看到大笔纯收入就高兴,得看净收入。他一边思索一边断断续续地写下了各种显性投入。

一是种子:每斤种子22.5元,5亩地共用10斤种,花225元。

二是化肥:复合肥两包,每包180元,合360元;尿素每亩每次施肥花25元,5亩两次合250元。肥料花费合计610元。

三是农药和除草剂共花100元。

四是胶纸花10元。

五是雇工:每亩地做种和移栽各用两个工,5亩地合计20个工;收割时共用4个工。每个工100元,24个工合计2400元。

雇佣来的村民都是未外出打工的中年女性,工价要低于建筑小工。做建筑小工的成年男性,一天可挣140元。这些中年女性未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要留在家里照顾孙辈。进入21世纪之前,在抢收抢种的农忙季节,不同家庭间相互帮忙,今天你帮我做一天工,明天我帮你做一天,都不收钱。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大批成年男性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成年男性跟别家非成年男性兑工,会吃亏,于是开始收钱,一天25元。随后,工价近乎两年一涨。如今,不仅帮忙干农活儿要收钱,连红白喜事当大厨、丧事抬棺都要收钱。

六是购买蓄力:收割时雇佣村民李大树的1匹马,驮完玉米棒子花2天,每天300元,共花600元。

老李的村子位于武陵山区,绝大多数耕地都是丘陵地带,不能通公路。将收割好的粮食用人背和担挑的方式运进家门,是个苦力活儿。20世纪90年代末,头脑灵活的几个村民购买了马匹,驮运东西赚钱。

纯收入减去上述各项显性投入,得到净收入为4000-225-610-100-10-2400-600=55元。

“哎,你忙活一年,扣除种子、农药、化肥、人工等开支后,种玉米挣了55块。”他朝着厨房方向再叫了声。

过了几秒钟,厨房那边传来老伴儿“哦”的一声。

55元这个数,老李和老伴儿都高兴不起来。为了4000斤玉米,老伴做种花10个工,栽5个工,挖地20个工,锄草15个工,用脱粒机脱完粒还需3个工,晒干还需10个工,总共要花63个工。老伴儿63个工就值那么55元!老李不禁打了个寒战,顺手扣上了夹克的纽扣。

这时,洗刷完碗筷的老伴儿走了过来,嘟囔了起来,“就55块钱。如果扣除用工提供伙食的花费、用马提供粮食的花费,就亏了一大坨”。

“这还没扣除租种别人田地的钱呢!租种小姨子家的1亩山地,是不用掏钱,但租用她家的一亩水田,按理是需要付100元租金的。”老李应道。老李小姨子家和他同村,全家人常年都在省城长沙打工。老李挑了她家几块上等地种着。由于亲戚关系,小姨子没收他的租金。

“这农业生产是没法做了!”老伴儿唉声叹气了起来。

老李没再接她的话,但心里想,“我前年、去年收完玉米算完账时,都劝你别种地了,你当时是答应了。但一到开春播种时,你又闲不住,觉得地荒了可惜,硬要种上”。

老李和老伴儿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时,在外面溜达了两天的孙子冲回家了。孙子瞄了闷闷不乐的老两口几眼,拿起老李写的那张皱皱巴巴的纸,扫了几眼,说道,“以前我爸妈都在家种地,就没雇工请马,这2400块的雇工费和600块的请马费,就赚回来了嘛!”

老李白了他孙子一眼,略有生气地回了句话,“你爸妈在外面打工,一天挣400多块。待在家里,穷得你书都读不起!”

老伴儿看着浑身没劲儿的孙子,知道他还饿着肚子,于是一声没响地到厨房给他弄吃地去了。孙子被老李骂了,也不吭声地跟着去了厨房。

老伴儿一直都宠着孙子,但老李对他孙子没法有好脾气。孙子小学时成绩还好好的,也听他老两口的管教,但上初中后突然变样,周末结束寄宿学校生活后通常不回家,学习成绩也变得惨不忍睹。孙子是怕他爸,但山高皇帝远,他爸春节期间回家后的教导就只管用那么几天。

孙子小学时的优异成绩,曾让全家人产生他会上个好大学的梦想。上大学是老李家羞怯的梦。老李当年起早贪黑供儿子读完高中,但儿子没考上大学。然而,即使没有大学文凭,读完高中的儿子明了事理、会了谋划,在外打工比村里其他人都挣得多,2007年在家里又盖了一栋三间三层的楼房。加上老李1994年盖的一栋三间二层楼房,老李是全村唯一拥有两栋楼房的家庭,在村里特有面子。因此,尽管村里刚毕业的两个大学生没谋到铁饭碗,村民尽说读书没什么用,但老李一直坚信“读书有用论”!令老李伤心的是,孙子进初中后的转变将全家人的大学梦想击成粉碎。

“这玉米看来得等到价格涨到一块一了再卖。如果涨不到一块一,就全部喂猪,到时卖猪。”老李默默地、无奈地做下了这个决定。

做完这个决定,老李站起身,走到房外的院子里,望着远处黑夜里的点点灯光,感叹起时代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当了近10年村支书的他,明白上述变化来自市场经济改革。20年前,市场对于李家庄村民而言,就是离村子6里地的乡镇集市。每逢赶集的日子,周边的村民到那里,交易买卖,互通有无。市场和村子似乎隔着一段距离,“井水不犯河水”,家里吃不完的鸡蛋要老伴儿拿到集市上去后,才会跑到同乡的王家庄去。但是,现在,市场就像一个活人,不仅直接把手伸进了村子,一只手将大批青壮年村民拉到千里之外的广东、江浙一带,另一只手为村里送来了栋栋楼房,而且整个人都跑进村子来了,鲁莽地扯下了亏本小农生产的遮羞布,无情地将村民间以往互帮互助积攒起来的感情鼓捣得烟消云散。

老李转过身,看着眼前三层高的楼房,念着孙子今后的前途,高兴不起来。

(摘自《经济学家茶座》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楼房老伴儿老李
“楼房”与“平房”
百变“老李”
给老李过生日
“狡猾”的老李
小孙和小于
一辈子的幸福在于找了个好老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