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研究

2017-01-17王丕承

亚太教育 2016年36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师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

摘 要: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如何使他们获得应有的知识和能力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他们应掌握的知识应当有新的认识,培养他们掌握的知识应当是教学中最为需要的。这些知识的获得不应以灌输的方式进行,而应以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为主,在教学相关能力的掌握上也应通过多种途径支持他们完成自身的能力建构。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师资培养;知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46-0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能够胜任在世界各地开展汉语教学。但是培养他们掌握开展汉语教学能力又需要有相关的多方面知识加以配合,在设计培养方案和安排培养课程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都会面临如何使他们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以往的教育理念把能力等同于知识,而知识的教学又是为考试服务的。有学者就指出:“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认知方面,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方面。能力培养被纳入学业活动之中。对学生学知识的要求只是上课能听懂,课后能消化,考试出成绩。”(严明主编,2009:63)这种偏差也容易影响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所以,我们很需要厘清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时应当使学生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获取的问题。

一、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学生应掌握知识的新认识

在当今互联网发达、通讯设备日益先进的情况下,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十分容易,有很多知识是可以及时查找的,所以知识掌握的重要程度已经有所降低。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从任何一个更专业、更高深的层次看就成为了普通常识,任何一个学生拥有的知识再多,也只是媲美于一部更为完备一些的百科全书而已。我们不是要反对获取知识,而是说只有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应当是帮助获得能力的台阶。

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而言,在教学中可用的知识才是重要的,无用的知识只是“高头讲章”,让人学起来昏昏欲睡、不知所从,所以应当培养他们掌握教学中最为需要的知识,而不应以追求所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为目标。对这些面向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的培养,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就很难具备可用性,没有实践的需求作为指引,知识学习的指向性也会不明确。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要有更宽广的理解,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好他们教学所需的知识,汉语教学的所有方面都是互相关联着的,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协调配合得不好,仅就知识而言也是教不好的。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中,还面临着培养对象专业背景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可通过对他们分别补课来弥补。这种补差式教学可通过个人差别化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实际上,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没有必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通过导师和班主任的帮助,可建立个性化的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的培养计划,在其中包括他们各自需要补课的内容。这种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也完全可以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这样的培养特色可以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为教学实践的需求更好地服务。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方式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但是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工作不必采取“灌输型”的知识教学。对于汉语教学所需知识不是概念性地进行灌输,而是操作性地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和学习个人所需的知识,目标是弥补个人相关知识的不足。后者明显比前者要费力和困难得多,因为后者要出现操作的结果及对结果的评估(师生双方都要有一个评估),易于导致出现失败的风险,带来教与学双方的挫折感。实际上,有风险才会有挑战性,可以促使教与学双方更努力、高水平地完成学习与教学的任务,也最终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师资培训都要求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这一特殊的专业来说却未必适合,有学者经过教学实践的探索之后就提出:“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的一些想法与做法看起来很合理,但未必都很适用和实用。比如我们都认为培养专业硕士应该注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可部分接受过我们培养的人在经过海外一年的工作以后给我们的建议却是‘授之以鱼,这‘鱼就是诸如教案之类直接拿到国外就可以用的东西。说起来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当赴任国连水坑都没有的时候,学成了捕鱼法也属于‘屠龙技,其效果常不如直接给他‘鱼。所以从操作层面说,在‘授之以渔的同时,我们也一个考虑‘授之以鱼,以加强培养工作的针对性。”(朱瑞平,2011:54-5)培养对象在教学中所急需的,就是对他们的培养所应提供的,所以“急用先学”的原则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教学中是适用的。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应当缩短学生自身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这并非是提倡不重视知识的获得,但知识的获得方式和途径改变了。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多地依靠自己,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得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习的能力并且领悟将来开展汉语教学的途径。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相关能力的掌握

换个角度来看知识与能力的问题,知识实质上就是信息,而信息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的每个个体只有获得搜集和甄选信息的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应如此看待,毫不例外。为获取知识而搜集信息实际上是在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更多地是要培养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当然这需要学生有一个进行判断和选择的基础,然而就知识基础的建构而言,也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能由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使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自身的能力也未能获得建构。

学生能力的掌握与知识获得的途径必然应当有所不同。知识的获取投入少产出多,比较容易大面积地在人群中进行,而能力的培养则难以大面积地广泛进行。举例来说,过去我国由于教学投入和条件(师资、场地、课时等)的不足,只能将大学公共外语以知识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因而造成了一个教室里挤满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的情况。一个教师要指导如此多的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显然难以实施,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可是这种因条件限制而造成的状况也易于带来一种误解:使教学者和学习者都容易认为能力的培养不重要。尽管语言交际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但是这种教学目标因为难以实现而被架空了,知识反而成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最需要培养的能力反而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去完成建构了,而这又是他们自己难以独自完成的,就会影响习得效果。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教学计划要区分其直接性和间接性的需求,教学能力是直接的学习需求,知识背景的建构是间接的学习需求,而且后者可以组合进对前者的培训之中,在培训前者的过程中顺带完成对后者的掌握。知识背景的建构要长期积累,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而且需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与教学实践结合的知识建构更有针对性。

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到帮助、支持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同时这也是新教师在海外教学环境中生存的关键能力之一。除了通过课程对他们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外,我们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给予他们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建立网上的论坛,给予远在异乡的新教师专业性的支持。除了可以解决他们教学中的问题外,还可以起到心灵慰藉的作用,还可以提供给他们相互交流并且起到避免职业倦怠的作用。对教师教育者的日常教学和教学指导也有帮助,所谓的“教学相长”也才能落到实处。网络技术的支持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而且更便捷、更有效,适应的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广大的受众面。另外,还可以把教师应当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编辑成“教师手册”,放在网上的论坛中,通过广泛的宣传使之人尽皆知。论坛积累的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疑难问题的专业解答,还可以作为教学问题咨询库和教学研究的资料库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在新教师今后的长期发展中起到持久性的帮助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注释:

①笔者曾在拙著《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中提出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可以更好地解决教学能力掌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丕承.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严明主编.语言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3]朱瑞平.略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A].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编.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0-58.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师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