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分析的哈尔滨城市景观特色评价1)

2017-01-17唐岳兴邵龙王雪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殖民哈尔滨遗产

唐岳兴 邵龙 王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

基于数据分析的哈尔滨城市景观特色评价1)

唐岳兴 邵龙 王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

梳理哈尔滨的自然特征和文化传播过程,提出城市景观节点评价方法,筛选哈尔滨城市特色节点,分类整理;利用Tobii T60XL眼动仪和Tobii Studio软件对筛选出的24处节点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视线调查分析;通过分析哈尔滨各类型城市特色的数量和价值比例,明确哈尔滨的城市特色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找到哈尔滨城市景观的典型特征,提出城市特色保护与发展建议。

哈尔滨;城市特色;眼动仪;殖民遗产;后殖民景观;中东铁路

We proposed the evaluation methodology of urban landscape nodes after the summary of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process in Harbin, following by selecting and sorting the featured nodes in Harbin. Visual analysis of the urban landscape feature was conducted on the selected 24 urban landscape nodes using Tobii T60XL Eye Tracker and Tobii Studio software. Through analyzing the amount and value ratio of different types of city features of Harb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ts forming reasons were described clearly, and the typical feature of urban landscape of Harbin was found, and we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ty features.

城市景观特色是指城市展现的独有或突出的景观类型特征,是城市外在形象所具有的特殊性,包括自然景观特色和人文景观特色[1]。城市特色的代表可以是城市中拥有一定数量比例的一个或几个景观类型,而非某一典型特色景观节点。强化城市景观特色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提高城市竞争力。目前,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等问题的影响,很多城市景观特色越来越淡化。哈尔滨的城市景观特色经常被人们用这些名词来描绘,即“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冰雪文化名城。面对这些美誉和特色,哈尔滨城市最核心的景观特色又是什么?文中以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传播、景观的演进为研究基础,借助Tobii T60XL眼动仪和Tobii Studio软件进行哈尔滨城市特色调查研究,利用眼动调查数据,分析现有的城市代表性特色,进行城市特色构成与权重分析,明确城市核心景观特色、解析产生调研结果的动因机制,提出城市景观特色保护规划策略。

1 哈尔滨城市景观特色类型梳理

通过梳理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和景观的演进脉络,考察城市景观特色现状,文中将哈尔滨的城市景观特色分为5类。

气候环境景观特色: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平原的东北部地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城市。哈尔滨冬季漫长、气候寒冷。1963年2月7日,哈尔滨举办了第一届冰灯游园会,这是国内第一次有组织的冰灯游园活动,开创了我国现代冰雪文化的先河。1985年开始,在每年的冰灯游园会期间举办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冰灯游园会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35个“绝奇美胜”旅游景点之一。哈尔滨还结合自身的自然山水特色和动植物特色打造松花江沿岸滨水景观,开发了白鱼泡湿地公园和东北虎林园等城市特色景观。这部分可归结为哈尔滨的气候环境景观特色。

殖民遗产景观特色:哈尔滨在中东铁路建设前只是一个有十几户渔民的小渔村,1903年的哈尔滨规划只有付家店(今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街区),是中国劳工居住区域,不属于中东铁路附属地,其余街区均由沙俄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图1)。文中将以政治、经济或文化殖民为目的,由俄国、日本为主的殖民入侵者建设的历史建构筑物定义为殖民遗产。这些殖民遗产以个体或组团的形式存在于城市中,真实具体地展示着城市建筑文化的历史足迹,共同构成了哈尔滨的殖民遗产景观特色[2]。

图1 1903年版哈尔滨及郊区规划图(源自中东铁路大画册改绘)

中原文化景观特色:1920—1932年的中苏共管中东铁路时期,哈尔滨开始出现基于中原文化修建的文庙、哈三中和极乐寺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因苏联专家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因此,哈尔滨在这个阶段掀起了大屋顶热。这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可以归结为哈尔滨的中原文化景观特色。

现代文化景观特色:文中把解放后建设的、有别于中西方传统样式的、追求新形式新功能的建筑文化景观,归结为哈尔滨的现代文化景观特色。

后殖民景观特色:哈尔滨还有一类景观特色,包括殖民期间受殖民者文化或殖民遗产影响,而非殖民者建设的殖民遗产形式特色的建筑景观(如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殖民结束后在区域内产生的殖民遗产形式特色的建筑景观(如复制的殖民遗产或哈尔滨的现代欧式建筑景观)。文中将其定义为哈尔滨的后殖民景观特色。

2 景观特色节点筛选

为确定各景观类型对哈尔滨城市特色影响的权重,并确定哈尔滨的核心景观特色,首先需要统计哈尔滨各类型城市特色的代表性景观节点,主要入选依据为能够反映公众和社会认可程度的五项指标,包括市区内的AAA级以上旅游节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典型文化或景观类型代表、政府网站和百度百科推荐的哈尔滨重要旅游节点,得到初选城市特色节点69处。第二,要对选择出的69处节点进行评价,以确定特色节点的价值排序,作为下一步调查的基础数据。为了客观评价哈尔滨的城市特色个性特征,文中参考了相关城市景观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结合本研究的自身特色,将哈尔滨城市特色节点评价分为5个评价指标,包括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类型丰富度和特色典型性[3-5]。其中类型丰富度为景观节点所属特色类型在城市中的数量比例。运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首先通过专家咨询法将上述各评价因子分别两两相互比较,确定因子间的相关重要程度,在两两比较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差异。因此,根据哈尔滨特色景观节点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两两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比较标准(表1),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然后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出各项因子的权重值(表2)。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CR=0.017 7<0.100 0,一致性可以接受。

表1 节点景观特色价值影响因子相对重要性标准

表2 节点景观特色价值影响因子权重评价

研究通过5位课题组成员,针对特色节点的5项评价标准,以每项10分制进行评分,完成69处节点的定量评价。单个节点最终得分的公式为:

其中,Δm表示第m个节点的最终得分;δmnl表示第l位组员对第m个节点的第n项影响因子评分;μn表示第n项影响因子权重。应用SPSS统计分析,将所有节点按照得分进行排序。为对重要特色节点做出更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本研究应用眼动仪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前期测试被调查者的接受程度和问卷效果,最后确定选择前24处特色节点作为最终的眼动调研对象,并对节点进行特色分类(有一些节点会拥有多种类型属性,文中会将其归类到最典型特征类别中。)(表3)。

表3 哈尔滨城市景观特色调查对象分类

3 哈尔滨城市特色调查与统计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将24处主要城市特色节点各选一张代表性照片,为减少调查结果的误差,在保证一组图片的信息量可以让被调查者接受的前提下,调查问卷的设计尽量减少分组和保证每组节点类型一致,本研究按节点类型将图片平均分成两组进行眼动试验调查,让被调查者在每组12张城市节点图片中找出一个或多个哈尔滨的城市特色景观,找到后可延长关注时间,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对于每张图片12个节点的信息量,10 s能更好捕捉被试者对于节点特色的第一印象,更长时间被试者容易更多关注图片的内部细节,更短时间被试者则不能完成景观特色的选择。

调研目的:利用眼动仪对哈尔滨城市特色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哈尔滨各个类型的城市特色权重,找出哈尔滨的典型城市特色类型。

图片选择:选择比例适中、图像清晰、色彩对比适中,包含能反映节点特征的标志性建构筑物,将图片分组后随机排列(图2)。

调查对象:本调研属于城市景观节点与城市特色的关联性调查研究,按照经验样本量≥30[6],结合本问卷工具使用空间限制,本次共调研43人,40人调研数据有效,其中男22人、女18人;哈尔滨常住人口20人,来哈尔滨短期游玩者20人;被调查对象均为成年人,都对哈尔滨城市景观特色有一定认识。

测试:应用Tobii T60XL眼动仪和Tobii Studio软件在实验室内进行调研眼动数据记录,首先进行眼动测试,提示被试者视线跟随屏幕上出现的移动红点进行定标,定标成功后可以开始调查。共40名被试者符合眼动仪测试要求,进行了哈尔滨城市特色调查。

3.2 问卷统计

以平均注视时间来衡量被试者对城市特色的心理趋向,注视时间越长代表越被认为是哈尔滨典型城市特色。平均注视时间统计指标计算的是每个节点图像区域所有注视点持续时间之和的人均平均数。从平均注视时间排序结果来看,特色节点平均注视时间呈现了较明显的差距,被注视最多的节点平均注视时间为1.49 s,被注视最少的节点平均注视时间为0.48 s,平均注视时间较长的区域分布比较稀疏,平均注视时间较短的区域分布比较集中。

以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将各个特色节点的被注视时间进行排序,将整体城市特色节点分为4个级别,每级平均6个特色节点(表4)。给每个城市特色级别进行赋分,一级4分,二级3分,三级2分,四级1分。

图2 哈尔滨城市特色节点照片分组图

通过统计表4中数据,分析五个城市特色景观类型的数量比例、级别,对五个城市特色景观类型进行价值排序打分,殖民遗产特色7项23分,后殖民景观特色6项17分,气候环境景观特色5项8分,现代文化特色4项5分,中原文化特色2项7分。合计24项60分,各特色类型的数量和价值比例见表5。

中原文化特色平均质量相对较高,但是数量很少,也没有成规模的影响哈尔滨的城市建筑特色;气候环境特色和现代文化特色数量较多,但特色价值较低,38%的数量只占价值比例的21%;殖民遗产的数量比例29%和质量比例39%都占哈尔滨城市特色的首要地位,占一级城市特色的67%;后殖民景观特色数量比例25%和价值比例28%,均居城市特色类型第二位,所以,后殖民景观特色也是哈尔滨重要城市特色类型。

3.3 城市景观特色认知差异性分析

城市景观特色的调查评价由于认知角度和使用方式的不同,被调研的不同群体会存在认知差异。标准差被用来反应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统计每个节点的平均注视时间标准差,可以看出被调研者对一个节点特色价值认可度的差异,标准差越大说明该节点特色存在的争议就越大,可分析差异存在的景观类型及原因。根据调查数据,应用Tobii Studio软件统计了40个测试者每个节点的评价注视时间标准差σn,公式为:

其中,xni第n个节点第i位测试者的注视时间;μn为其注视时间平均值(算术平均值)。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54%的标准差集中在0.30~0.35 s,平均标准差为0.347 s,由此可见,被试者对城市景观特色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针对城市标准差超过0.45 s的4个节点(老道外0.69 s、极乐寺0.55 s、太阳岛入口0.47 s、伏尔加庄园0.45 s)进行群体差异分析,结果发现,常住居民与短期旅游者在这4个节点特色认知上群体差异明显,且标准差最大的4个节点都集中在殖民遗产景观和后殖民景观上(表6)。

表4 城市特色节点分级

表5 哈尔滨城市景观特色分类评价

表6 典型节点常住居民与短期旅游者平均时间差异对比 s

通过对注视时间标准差较高的4个节点的二次分析结果和部分被试者的回访,总结分析结果背后的原因是常住居民更注重城市的历史文脉、生活情感联系和历史遗产;而短期旅游者则更注重节点的形式和质量、景观特色的差异性,所以,在打造城市特色时,应区分针对本地居民的休闲游憩景观和外地区游客的旅游开发景观。

4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哈尔滨旅游局大力发展城市冰雪文化旅游,也为城市带来了很多效益,但冰雪文化并非哈尔滨独有的城市特色核心竞争力,东北地区很多城市都具备发展冰雪旅游的条件;现代文化景观更是在每个城市都可以建设,缺乏地域性;由于城市起源较晚,中原文化又不是城市建设的主体文化,所以哈尔滨是中原文化的边缘区域;只有城市的历史文脉是不可复制的,尤其哈尔滨独特的成长经历更是独一无二,在20世纪初,由于殖民入侵,哈尔滨成为了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目前,哈尔滨共有殖民遗产相关的一类保护建筑59处、二类保护建筑84处、三类保护建筑77处,以及6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哈尔滨就是中西方建筑博物馆,哈尔滨拥有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构成和殖民文化景观特色。

哈尔滨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化建设。首先,按照历史功能和遗产价值对殖民遗产进行分类和筛选,建构哈尔滨城市殖民遗产特色主题空间网络,深化城市核心特色。第二,根据殖民遗产景观的历史与现状分布,建立遗产景观渗透引导机制,通过城市风貌规划、公共设施导则等政府行为引导区域景观建设,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大众认知、扩大殖民文化景观特色影响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持老城区风貌特征鲜明统一。第三,为满足不同群体对城市特色的需求差异,针对城市常驻居民,结合殖民遗产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恢复特色空间环境和历史文化活动,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休息活动空间;针对短期旅游者,可借鉴优秀的后殖民景观案例,建设高品质的殖民文化主题特色空间。

文中梳理了哈尔滨典型节点特征,将哈尔滨主要城市特色景观归纳为五类,即殖民遗产特色、后殖民景观特色、气候环境特色、现代景观特色、中原文化景观特色。根据每个节点的平均注视时间,对城市特色节点进行质量评价,得出殖民遗产特色为哈尔滨最重要的城市景观特征。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沉淀,殖民遗产由列强的统治工具、列强殖民入侵的铁证,演化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特色的首要景观类型。殖民时期的文化传播结束后,殖民遗产自身渗透传播产生的文化延续,形成哈尔滨的后殖民景观,也成为了哈尔滨的重要城市景观特色。

[1] 段进.城市空间特色的符号构成与认知:以南京市市民调查为实证[J].规划师,2002,18(1):73-75.

[2] 杨旸,霍燎原.中国东北史:第5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07-619.

[3] 刘伯英,李匡.北京工业遗产评价办法初探[J].建筑学报,2008(12):10-13.

[4] 宋辉,王小东.城市特色研究框架系统的建构[J].建筑学报,2012(7):12-14.

[5] 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重庆大学,2004:65-67.

[6] 袁建文,李科研.关于样本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22-25.

Evalu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 of Harbin Based on Data Analysis//

Tang Yuexing, Shao Long, Wang Xu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P. R. China)//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7,45(1):65-70.

Harbin; City feature; Eye tracker; Colonial heritage; Post colonial landscap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278141)。

唐岳兴,男,1986年1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58690359@qq.com。

邵龙,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E-mail:y_dragon@sina.com。

2016年9月22日。

P901

责任编辑:任 俐。

猜你喜欢

殖民哈尔滨遗产
遗产怎么分
殖民岂能有功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千万遗产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