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金要方》所载温胆汤有关问题探讨

2017-01-16冯学武郭腾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温胆汤灵枢千金

冯学武,郭腾飞

(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

【理论探讨】

《千金要方》所载温胆汤有关问题探讨

冯学武,郭腾飞△

(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

温胆汤自从创制以来衍化出众多变方,临床所治疾病极为广泛,然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后世如何加减化裁其核心药物未有明显变化,因此所治疾病的基本病机始终如一。笔者以《千金要方》相关条文为线索,结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有关理论,通过探讨脉、症两个方面的一些疑问,最终得出温胆汤所治疾病的基本病机为痰气交阻,气逆于上,寒热错杂,寒虚热非实。

胆寒;虚烦;下气;气机升降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靖康(公元1126年)后其书遂佚。因孙思邈所处年代距南北朝较近,又宋嘉佑年间(元1056~1063年)高保衡等曾据还未佚亡的《集验方》校《千金要方》[1],因此《千金要方》所载温胆汤可信度较高。《千金要方·胆虚实》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两,炙甘草一两。《外台秘要·虚劳》所载温胆汤组成《千金要方》,其标明方剂源于《集验方》,并云“出第五卷中”。因《备急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成书年代相近,故有关温胆汤的条文可据两书参证。

1 温胆汤相关脉象辨析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条文在《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中均载,故可推测为《集验方》原书中条文。

关于胆寒,《千金要方·胆虚实》中记载:“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名曰胆虚寒也。”此条文亦见于《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中。条文中“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若解释为左手关上脉象体现阳气虚弱,与后文“名曰胆虚寒”恰好对应。但令人疑惑的是,在《脉经》与《千金要方·肝虚实》中还载有“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名曰肝实热也”,为何左手关上脉阴实者却名曰肝实热,按上述推理当为肝实寒,再看后面症状阐述及用方可确定为肝实热。在此有一疑问,左手关上脉是如何确定病在足厥阴还是足少阳;阳虚、阴实具体指什么,是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的,笔者查阅有关文献未找到明确答案。

笔者根据《脉经》原文试做如下解:《脉经·辨脉阴阳大法》载:“凡脉大为阳,数为阳,浮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得阳属腑,得阴属脏。”又《难经·四十八难》与《脉经·平虚实》中载:“脉之虚实者,脉来软者为虚,牢者为实。”可知如果在关部见阳脉,譬如大、数、浮、动、长、滑脉,则候足少阳胆腑。《脉经·辨脉阴阳大法》又载:“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此句可分析出浮取力度弱(即浮之损小)是阳虚,又“迟即生寒”,因此“左手关上脉阳虚者”可解为左手关上脉浮迟而软(力度弱)者。可见《脉经》有一种诊脉法以浮沉为2组代表脉象辨属阴属阳,“阳”为浮取,用力轻浅,“阴”为沉取,用力较重[2]。再据“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来确定是脏病或腑病,以力度强弱辨阴阳属虚属实。“数即有热”,如此则“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名曰肝实热”,可解为左手关上脉沉数有力(亦可为弦数有力,因弦脉亦为阴脉代表脏,且弦为肝之本脉)。《中藏经·脉要论》载:“假令数在左手,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于心”,亦佐证了上述分析。

2 温胆汤组方用药探析

在《千金要方·胆虚实》又载:“千里流水汤,治虚烦不得眠方”都是虚烦不得眠,为何用方不同,需要注意温胆汤所治虚烦不得眠为大病后。大病后人体气血阴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虚烦不得眠,需从温胆汤的药物分析。温胆汤6味药物中除甘草作为和药,其余5味药有4味从升降浮沉理论来讲是属降的。《神农本草经》载:“半夏……下气……头眩胸胀,咳逆”,“陈皮,主胸中瘕热,逆气……下气”,《名医别录》载:“枳实……逆气”,“生姜,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对于温胆汤方名释义,目前主流的观点是:温胆汤是温化胆经胆腑之痰邪,因为方中有小半夏汤组合,并以《金匮要略》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作为见解依据,笔者认同此观点。但同时认为小半夏汤在此不仅是温化痰饮,小半夏汤在《金匮要略》中分别见于“痰饮”“黄疸”“呕吐哕”3篇,3篇中共有症状就是呕吐、呃逆,因此小半夏汤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降逆。《金匮要略·下利病脉证呕吐哕》又载有“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橘皮四两,生姜半斤。”可见橘皮、生姜降逆止呕,符合《神农本草经》的功用描述。笔者认为,生姜在此还有温里散寒发汗之意,微汗可和营卫,以使营卫运行正常。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言:“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灵枢·邪客》在半夏秫米汤服法后载“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亦有此意。至于枳实,通过橘枳姜汤、承气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分析,其在《金匮要略》中的用法不外乎降胸中或腹中之逆气、浊气。

温胆汤中6味药除甘草外4味药主降,因此笔者认为有气机升降失常,尤其是以气逆为主的病机存在于温胆汤所治中。如《灵枢·四时气》所言:“邪在胆,逆在胃。”根据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胃气本降,且胃为降之枢,肺胃降则诸气皆降,故温胆汤所用之药如上所论证,皆为理降肺胃之品。《黄帝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因此气的升降出入出现乖乱、异常是所有疾病的总病机,温胆汤所治亦是如此。《灵枢·邪客》在论及治失眠鼻祖方半夏秫米汤时,载到“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气机无非升降出入,因此升降调、出入顺则壅塞除,经络通、气血运行各得其道,阴阳自和,和则交感生,寤寐不失其序。

少阳为一阳初生,温和之气,初生之阳其气微弱,大病最易损及而生虚寒;少阳甲木之气降,大病之时之后多伤气机,病邪伤及少阳胆经胆腑,少阳胆气不降而逆行。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据此可知,少阳本气为相火之气,即后世认为的少阳之中寄相火。《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阳相火,本火而标阳,标本同气,所以病入少阳,邪从本化,易出现火热之候[3]。根据黄元御《四圣心源》中理论,相火本自下行,皆因甲木之降,甲木受邪逆于上,相火随之,则生上热,火气类心,且足少阳之经别贯心,故热扰于心而生烦。如前所述,大病后少阳温和之气弱,其逆所生火气也微,故不用《金匮要略》之栀子豉汤泻火而除烦,而用竹茹清热以除烦。

3 温胆汤相关症状解析

结合上述分析,《千金要方·胆虚实》所载“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名曰胆虚寒也”中描述的症状不难理解。“眩”者少阳之病症,《伤寒论》曰:“少阳之为病……目眩也”;“厥”者因有气逆病机;“痿,躄不能起”亦有关少阳。《灵枢· 经脉》载:“足少阳之别……虚则痿躄,坐不能起”;“足趾不能摇者”因足少阳经络循行于足趾;“僵仆”者因《灵枢· 根结》载:“少阳为枢……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甲木不降,相火不潜,妄动于上,相火不潜于下,肾水失温,脾土不暖,一派虚寒之象。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脾肾虚寒,阳不固阴,阴精走泄,故“失精”;肾精不足,所化肝之清血亦少,血虚不能濡目,故视物“”而不清。

4 温胆汤对应病机及用治之法

综上所推证,温胆汤所治病机为痰气交阻,气逆于上,寒热错杂,寒虚热非实,此寒此热是因少阳虚而有邪引起气机失常所致。其用治之法为化痰邪、降逆气、清烦热,以使壅塞除、经络通、气机升降得常,中气立而得运,寒热自平,其余诸症纷解。为何虚寒不温补?因为气机得常,甲木得降,相火随之以位,自得温煦,若不降逆气以理气机使水火之道路通,见之虚寒便给温补,则虚寒之减也微,虚烦增之更盛。

[1] 翟双庆,钟剑,贺琳,等.温胆汤源流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5:15-16.

[2] 张丽,孙冰,殷晓轩,等.王叔和《脉经》阴阳脉法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7:2310-2312.

[3] 张磊,吴修符,郭伟星.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浅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5:531-534.

冯学武(1990-),男,甘肃白银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防治内科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郭腾飞(1989-),男,河南许昌人,医学硕士,Tel:15769346703,E-mail:873721475@qq.com。

R289.5

A

1006-3250(2017)05-0600-02

2016-10-04

猜你喜欢

温胆汤灵枢千金
温胆汤在明清时期类方的衍化发展❋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虎家“四千金”
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
The Mechanism of Regulating Lept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he In fluence of Adjusting Methylation of OB-R,POMC Gene Promoter of Wendan Decoction (温胆汤)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千金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