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

2017-01-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8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程 旭

(锦州市中心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0)

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

程 旭

(锦州市中心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介入检查对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对其进行DSA介入检查及治疗中介入DSA术,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变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经过DSA检查后发现15例血管正常;41例患者血管异常,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动脉闭塞5例,脑动脉畸形6例,大脑动脉狭窄28例。对41例血管异常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的患者16例,血管部分再通的患者23例,血管未通的患者2例。患者病变较治疗前改善情况显著,病区的面积狭窄度治疗前后分别为(46.1±10.6)%,(12.8±5.3)%;直径狭窄度治疗前后分别为(43.1±11.5)%,(12.1±4.3)%;病变长度治疗前后分别为(7.6±2.3)mm,(11.1±2.2)mm;最小直径治疗前后分别为(0.8±0.3)mm,(2.4±0.8)mm;各个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介入检查提高了疾病的检出率,对治疗提供了依据,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介入治疗

血管疾病在我国的致残率居于首位且病死率已经达到第二位[1]。急性缺血性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数量随着老年化的加剧、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呈上升趋势,是引起成人残疾的主要病因,给社会及患者家属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血管狭窄及颅脑动脉硬化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血管对比剂血管内支架越来越被关注[3]。本研究选取我院从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DSA介入检查及治疗,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从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选取我院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或MRI确诊,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有肝肾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肺疾病以及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为(53.2±6.1)岁。其中有前循环障碍32例,后循环障碍24例;首发症状为头晕且视物旋转9例,失语5例,单侧的肢体乏力或偏瘫41例。

1.2 方法:DSA脑灌注成像操作:头颅选择正位采集DSA的图像(设备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Neurost AR Plus/T.O.P双C臂血管造影系统),参照物选用直径为10 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尽可能将其放置在病变或预测量血管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分,这样测量可减少误差,数据准确。速度为6帧/秒,连续采集至静脉窦期显示清晰后,采集终止。调整图像滤过参数、像素移位、窗位、窗宽等参数选择DSA灌注图像的脑实质期,最后得到DSA的灌注图像。观察升主动脉、双侧颈总动脉、头臂干动脉、双锥总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及双侧颈总动脉的基本情况。对可以血管病患者进行超选择血管造影,增加双斜位等投照。

1.3 疗效的评定标准:①未通:血管再通程度未到35%;②部分再通:血管再通程度超过35%,但不超过75%;③完全再通:血管再通程度超过75%。

1.4 统计学分析:由第一作者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组较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学软件来源于网络资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经过DSA检查后发现15例血管正常;41例患者血管异常,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动脉闭塞5例,脑动脉畸形6例,大脑动脉狭窄28例。

对41例血管异常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的患者16例,完全再通率为39.02%;血管部分再通的患者23例,部分再通率为56.10%;血管未通的患者2例,未通率为5.88%;患者病变较治疗前改善情况显著,病区的面积狭窄度治疗前(46.1±10.6)%,治疗后为(12.8±5.3)%;直径狭窄度治疗前(43.1±11.5)%,治疗后为(12.1±4.3)%;病变长度治疗前为(7.6±2.3)mm,治疗后为(11.1±2.2)mm;最小直径治疗前为(0.8±0.3)mm,治疗后为(2.4±0.8)mm;各个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是当今人类3大死亡原因之一[4]。脑血管疾病分为两类,缺血性和出血性。前者占75%,而30%的缺血性的脑卒中幸存者将在5年内复发,且致死率高达18%;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5]。对其治疗大致分为几类:第一类为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形成的版块,传统的药物主要为抗血小板凝聚或内科抗凝的药物,其治疗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中、重度血管狭窄的患者,据报道显示大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经药物治疗2年内的复发率高达19.0%[6]。第二类是外科治疗:曾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但因为相对的适应证范围小,手术的创伤较大而受到限制。第三类为介入的方法治疗:相对的适应证范围大,创伤较小,能够较好的恢复脑血供应,预防脑梗死且术后康复很快,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

临床上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是采用磁共振血管照影、CT血管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照影(DSA)[7]。磁共振血管照影成像的准确度及分辨力与DSA基本相似但受操作者经验及机器场强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背景抑制产生伪像,效果较差等情况[8]。CT血管成像图质好,速度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需要注射对比剂,对人体可能带来一定的伤害,而且受操作者的经验及计算机图像重建设备软件等因素影响,有时会出现误差。DSA作为目前诊断颅内外狭窄的金标准,是通过导管等介入材料将非离子典水对比剂根据该血管正常血流速度注入目标血管[9],可以精细地、全面的显示脑血管的正常解剖,准确的了解动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DSA设备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检查和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其引导下能够准确的进行病变血管的介入治疗,且对治疗结果进行相应的评价。本研究对41例血管异常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的患者16例,完全再通率为39.02%;血管部分再通的患者23例,部分再通率为56.10%;血管未通的患者2例,未通率为5.88%;且患者病变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情况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介入检查提高了疾病的检出率,对治疗提供了依据,具有临床价值。

[1] 罗耀昌,黄军祯,黄德佳,等.[J]DSA检查与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14):30-33.

[2] 王桂香.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194-195.

[3] 刘友军,刘桂杰,于文文,等.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0,7(10):37-39.

[4] 高永开.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7):750-752.

[5] 殷志锋,翟宝进,焦德让,等.缺血性脑血管病DSA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6):451-455.

[6] 刘锋,张艳,陈洋,等.CT/MRI、TCD、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4):46-47.

[7] 高川.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2):97-98.

[8] 韩新生,裘丽红,许予明.CTA、MRA及DSA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33-36.

[9] 陈子龙,李先锋.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6):698-700.

R743

B

1671-8194(2017)28-0120-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