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用药与预防药物性损害的探讨

2017-01-16于清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8期
关键词:药物性例数用药

王 颖 于清英 董 雪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113)

合理用药与预防药物性损害的探讨

王 颖 于清英 董 雪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113)

目的探讨合理用药对于预防药物性损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来我我院就诊的4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正常使用药物,实验组的药物经过严格分析,将可能造成药物性损害的药物剔除,并采用相近药效的药物代替,观察两组患者发生药物性损害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药物性损害的例数为5例,发生率为25.00%;实验组患者发生药物性损害的例数为1例,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发生药物性损害的发生率明显较高,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用药能够有效预防药物性损害的发生,降低药物性损害的发生率。

合理用药;药物性损害;预防

药物性损害是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由治疗性药物所引起的疾病并有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为肝损害及肾损害,可表现为黄疸、发热、畏寒、恶心、腹胀、乏力、腰痛、蛋白尿、高血压、皮疹等不良反应[1-2]。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损害,并且还会导致重大的医患纠纷,因此对于药物性损害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3]。从患者的角度出发,预防重于治疗。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药物性损害的预防方法,探究可能造成损害的药物,降低药物性损害的发生率。本研究以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来我我院就诊的4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合理用药对于预防药物性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龄为24~81岁,平均年龄为(56.21±1.36)岁;病程为2个月~15年,平均病程(7.21±0.65)年。实验组患者男11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23~82岁,平均年龄为(57.32±1.54)岁;病程为4个月~16年,平均病程(7.16±0.4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根据患者自身疾病选择高效药物。实验组:在为患者选用药物时,应对于患者自身耐药情况以及所开药物进行分析,并将药方中可能会造成药物性损害的药物进行剔除,选择其他药效较为相似的药物取代。并叮嘱患者严格按照药方规定的用药方法、剂量用药,在用药过程中有哪些禁忌等。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发生药物性损害的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生率=发生药物性损害药物/本组患者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过程中所有数据全部采用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对照组患者发生皮疹例数为2例,高血压例数为2例,腰痛例数为1例,发生率为25.00%;实验组患者发生皮疹例数为1例,无其他药物性损害症状,发生率为5.00%。两组患者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药物性损害指患者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因为药物本身、错误用药方式以及药物与食物相克等原因所造成的疾病,对于患者造成极大的损害。若为医院方原因所造成的药物性损害,还会引起较大的医患纠纷,对医院的美誉度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究降低药物性损害发生率的方法。

合理用药是降低药物性损害的方法,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是医师的职责。合理用药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药方中的药物本身不会造成药物性损害,并且药物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性损害。②患者科学用药,定时、定量,并且用药方式正确。③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一些禁忌事项,不食用一些与药物相克的食物,不做剧烈运动等[4]。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开药医师应该对于药物有充分的了解,熟知容易导致药物性损害的药物,并且了解各种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的相互作用,在开药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错误[5],特别注意用药溶媒的选择。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在给药时,应该叮嘱患者严格按照药方规定的方法用药,不用茶水冲服、不超剂量,并适当忌口等。同时,当患者服用了可能会导致药物性损害的药物时,应加强对于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等各项检查,当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积极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药物性损害的发生[6]。总之,医院应对全员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降低患者发生药物性损害的概率。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按照自身疾病选择高效的药物,实验组则严格按照“合理用药”的原则,避免采用可能造成药物性损害的药物,并且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用药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督。两组患者发生药物性损害的发生率相差较大,对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可知,合理用药对于预防患者药物性损害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实践。

[1] 王楠.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以预防药物性肝损害[J].工企医刊,2014,27(1):576-577.

[2] 聂明英.药物性肾损害的诊断与治疗观察[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1):154-155.

[3] 王晓瑜,程能能.163例严重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上海医药,2014,35(5):35-38.

[4] 崔忠敏,赵佳钧,任丽楠,等.药物性肝损害213例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19(2):104-107.

[5] 韩宏伟,田建荣.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9):2730-2731.

[6] 一鸣.合理用药保护肝脏[J].江苏卫生保健,2015(1):32-33.

R969.3

B

1671-8194(2017)28-0055-01

猜你喜欢

药物性例数用药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浅议“药毒”与药物性肝损伤
儿童药物性肝病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