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猪养殖中常见病防控措施探讨

2017-01-15陈茂华

中国畜禽种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常见病病原体猪舍

陈茂华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74207)

生猪养殖中常见病防控措施探讨

陈茂华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74207)

本文主要介绍当前国内猪病临床特点,其次对猪的常见疾病预防措施和防治技术做一探讨,旨在提升生猪疫病的防控水平,提升养猪经济效益。

生猪;健康养殖;临床特点;生物安全;防治措施

1 当前国内猪病临床特点

由于国内生猪规模化养殖场 (户)能实施纯本地品种良繁选育、自繁自养的只占极少数,频繁对外交易及引种的情况较为常见,由此导致新老病原体不断增多、进化、变异等,临床上出现多元混感、症状复杂、难防、难诊、难治的现状。一是烈性、病毒性疾病增多,与致病菌混合感染后呈严重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单纯性抗病毒或抗菌难以控制病情,必须采取“复方抗病毒+高敏抗菌剂对症控制”才能达到一定效果;二是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增多,以蓝耳病、非典型猪瘟、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曲霉菌素中毒等交叉感染的现象较为多见,在后备母猪投产以后若管理不善中途极易罹患各种严重繁殖障碍性疾病,造成高死淘率;三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猪群呈高度应激状态,各种来自环境与饲管不适应性应激因子均可诱导猪发病,加之同舍栏猪群间接触频率较高,交叉感染、水平传染风险极高;四是规模化猪场一旦建成投产后,多是连续经营多年,第3年以后历史病复发风险逐年增高,同一个猪场实施多年经营往往出现越往后发病及病死率越高,药物防治费用大幅增高并折扣当前养殖的经济效益。

2 生物安全防范体系建立

现代生猪规模化养殖构建由外及内的生物安全防控屏障是有效降低环境中病原体含量、减少发病的最高效手段之一。具体内容包括。

(1)科学选址建场与规划布局,尽量减少场周环境中流动病原体侵袭猪场。

(2)猪场外设置围栏、围墙等隔离屏障,防止各种中间传播媒介 (人、其他动物、车辆、用具等)携带病原体进入本场 (舍)。

(3)入场口、通道、重点区域等执行管控禁入制及严格消毒灭源措施,最大化降低新老病原体引入量和控制养殖环境中病原体含量,从而减低发病率。

(4)猪场内各大功能区科学布局,生产区与办公区、粪污及无害化处置区要保持一定距离并设置隔离带,严禁本场管理人员未经卫生保洁及消毒处置随意串场 (舍/栏)、进入猪舍。

(5)加强猪舍内动态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群内个别异常发病个体,坚持 “早快严小”处置原则,同时猪舍消毒、带猪消毒、无害化处置等措施必须执行到位。

(6)加强猪舍内环境控制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猪群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要和一定的猪舍环境条件相适应。建议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养殖规模等各方面综合情况,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生态安全用药防治技术要点

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安全,生猪规模养殖不可避免的药物防治问题矛盾凸显,如何规避对抗生素的严重依耐性、降低药残是一个长期性的制约难题。笔者推荐自场猪群药物防治方案。

(1)哺乳期母仔猪常见病防治,笔者推荐哺乳期母猪和仔猪诸般常见高发病宜坚持母子同治原则,比如采用 “母子康散 (乌梅散)、白头翁散、益母生化散、香术苍连散”等拌料投喂母猪,必要时可视病情再添加控制继发感染的敏感抗生素 (可溶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可达到同时防治母猪产科综合征及仔猪腹泻综合征 (消化及呼吸道疾感染)的目的。

(2)猪的四季常见病防治应坚持安全用药原则,比如防治新生仔猪湿热下痢、腹泻综合征等,可用 “糖、醋、蒜泥、锅底灰”合剂口服治疗;一般性口炎、胃肠炎、消化道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可采用口服倍量维生C、B族维生素等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确切且安全高效。

(3)严重呼吸道疾病伴全身症状采用高纯黄芪多糖、青蒿素、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集中药物联合组方,总体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防治处方。由此可见,不同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能大大减轻药物伤害程度并达到理想疗效,业内人员要善于活学活用、实践总结,摸索更多的动物福利养殖方法及生态安全用药方法,人性化的防治各种猪的常见病,统筹兼顾养殖增收与生态环境保护、动物食品卫生安全3方面实现共赢。

陈茂华 (1961.12-),男,汉族,云南省永胜县人,中专,兽医师,研究方向:兽医动物疫病防控。

猜你喜欢

常见病病原体猪舍
miR-370与老年常见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医师可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处方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分数乘、除法常见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