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中的运用

2017-01-14吴绍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10期
关键词:皮肤过敏固定装置胃管

吴绍英

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中的运用

吴绍英

目的分析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6例神经内科危重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胃管固定法, 实验组采用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胃管、胃管敷料更换周期。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胃管脱出率、皮肤过敏率、移位率和鼻黏膜损伤率分别为2.63%、2.63%、0、5.26%, 均低于对照组的21.05%、18.42%、36.84%、60.5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胃管更换周期和胃管敷料更换周期分别为(28.28±0.85)、(4.21±1.12)d, 均长于对照组的(19.57±7.16)、(0.94±0.22)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危重患者采用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具有良好的效果, 可以有效的延长胃管更换周期和胃管敷料周期, 降低患者皮肤过敏率、胃管脱出率等不良反应, 有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神经内科;胃管固定装置;危重患者;留置胃管;护理效果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进食困难, 治疗需要辅助胃管。传统的胃管固定方式容易导致鼻黏膜受损和皮肤过敏等症状[1-4]。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临床上推荐使用新型的胃管固定方法,来保证及时的药物供给和食物供给。作者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将本院收治的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将两组患者的胃管固定使用效果进行对比,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择本院收治的神经内科危重患者76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8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0例, 女18例;年龄45~82岁, 平均年龄(63.7±6.1)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19例, 女19例;年龄43~81岁, 平均年龄(62.5±6.2)岁。76例患者中脑梗死35例, 脑血管疾病13例,颅内感染9例, 癫痫15例, 重症肌无力4 例。两组患者插管治疗时间为6~72 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新型胃管固定方法, 敷料为L型, 其中新型胃管主要是由固涂胶皮肤贴片和皮肤保护剂构成, 使用前由护理人员将患者的皮肤擦试干净, 待皮肤干后对患者的鼻翼和鼻头两侧擦拭皮肤保护剂, 防止鼻部受伤, 待2~3 s患者皮肤表面生成薄膜后, 将宽头贴涂抹于保护剂的部位,将两片长翼交叉缠在胃管上, 观察患者胃管固定后的位移,脱出参数。对照组采用传统胃管固定装置, 使用0.9%生理盐水进行鼻翼和鼻头的擦拭, 干后采用普通医用胶布交叉围绕于胃管后贴于鼻翼两侧, 观察移位和脱出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鼻孔处刻度值是否变化, 如无变化, 说明无位移, 胃管固定效果好;如刻度变化范围在0~5 cm, 则说明发生位移;如刻度变化值>10 cm, 则视为脱出[5]。同时观察鼻腔周围皮肤过敏、受损、水泡、溃烂等情况。对胃管固定敷料的颜色观察, 颜色发黑提示粘性降低,观察是否脱开。并比较两组胃管、胃管敷料更换周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胃管脱出率、皮肤过敏率、移位率和鼻黏膜损伤率分别为2.63%(1/38)、2.63%(1/38)、0(0/38)、5.26%(2/38), 对照组分别为21.05% (8/38)、18.42%(7/38)、36.84%(14/38)、60.53%(23/38), 实验组胃管脱出率、皮肤过敏率、移位率和鼻黏膜损伤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更换周期比较 实验组患者胃管更换周期和胃管敷料更换周期分别为(28.28±0.85)、(4.21±1.12)d, 对照组分别为(19.57±7.16)、(0.94±0.22)d, 实验组胃管更换周期和胃管敷料更换周期均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型胃管具有移位小、脱出率低等优势。神经内科患者涉及多个方面, 并且危重患者需长期卧床, 内分泌严重失调,尤其是患者的皮肤油脂分泌旺盛[6-9]。以往胃管的使用中,胶布受脸部清洁度和环境的影响较大, 粘合度低, 经常造成移位或脱出, 长期更换胶布给患者带来不便, 不利于患者康复。新型胃管采用面型固定方法, 增加了固定面积, 并且提高了患者皮肤与固定敷料之间的保持力, 增加了皮肤保护剂的使用, 粘度较以往大大增加[10-13]。另外, 新型胃管固定装置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重症患者多需长期留置胃管, 胶布长时间粘在皮肤上, 不可避免的造成患者皮肤的红肿、起泡、痒痛等现象。即便是护理人员每天更换胶布, 但依然会用于反复的粘合造成面部破损,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年龄通常较大, 行动不便, 皮肤脆弱, 采用传统的粘合方法, 胶布的透气性一般, 而现行胃管的固定装置采用透气性更好的材料, 并在使用之前涂抹适量的保护剂, 从而减少了皮肤的受损程度, 固定效果更好。新型胃管降低了鼻黏膜损伤率, 两条蝶形长翼尾端在距离鼻尖0.2~0.3 cm处开始缠绕于胃管,避开了胃管与鼻黏膜的接触, 降低了胃管对患者鼻黏膜与局部组织的压迫, 降低了损伤率[14,15]。在本次实验中, 实验组患者的胃管脱出率、皮肤过敏率、移位率和鼻黏膜损伤率分别为2.63%、2.63%、0、5.26%, 均低于对照组的21.05%、18.42%、36.84%、60.5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胃管更换周期和胃管敷料更换周期分别为(28.28±0.85)、(4.21±1.12)d, 均长于对照组额(19.57±7.16)、(0.94±0.22)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胶布需要每天进行更换, 使得胶布成分遗留在鼻头上, 需要用石蜡油反复擦拭, 护理时间延长, 护理工作任务量增大。观察组使用新型固定法后, 每3~5天更换一次, 更换周期长, 不遗留粘胶, 只要在使用生理盐水前进行擦拭即可。以往的胃管固定装置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痛苦, 并且美观性上稍差。采用新的胃管固定装置后, 美观性提高, 给患者带来的损伤少,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感, 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并且传统的胃管固定装置反复使用增加了使用费用, 并且容易导致机械性损伤, 出现医疗纠纷。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大小、型号适合, 并且给人以美感, 降低了经济损失, 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1] 王林玉.老年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8):22-23.

[2] 郑色爱, 林月娟, 谢丽琴.经鼻气管插管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2):1125-1126.

[3] 杨彦玲, 张红丽, 张恒, 等.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海南医学, 2016, 27(11):1890-1892.

[4] 陈娟, 林艳.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改进.护理学杂志, 2010, 25(21):60.

[5] 冯永京.新型神经外科手术用头部固定装置的制作与应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31):131.

[6] 王会敏.胃管固定新方法.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35):128.

[7] 林晓红, 潘全慧, 徐建珍, 等.双固定法在神经内科留置胃管患者的应用.江苏医药, 2016, 42(20):2303-2304.

[8] 吴木清, 常大川, 蔡蓉蓉.神经内科应用两种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4):83-85.

[9] 曹广华.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安置胃管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河南中医, 2014(b11):391-392.

[10] 曾良花, 陈阿真, 夏友华.球麻痹患者2种胃管固定方法效果比较与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 28(6):96-98.

[11] 李霞.介绍一种固定胃管的新方法.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24):47.

[12] 沈发凤, 杨晓瑛, 张敏敏.新型胃管的临床应用与观察.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2, 8(8):616-617.

[13] 农桂枝, 黄榆, 梁冬玉.神经内科两种固定胃管方法观察.医药前沿, 2013(18):139.

[14] 沈顺英.神经内科患者留置胃管技巧及失败原因与对策.中国临床研究, 2010, 23(10):938.

[15] 石媛.神经内科留置胃管58例护理体会.中国医学工程, 2014 (10):17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0.090

2017-03-09]

110031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皮肤过敏固定装置胃管
食管癌患者两种固定装置摆位误差及计划靶区外扩值探讨
带式输送机固定装置设计及应用研究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怀孕期间皮肤过敏如何护理?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PICC置管后皮肤过敏防护的研究进展
长效抗菌材料在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开颅手术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疾病临床症候观察
大型客车座椅固定装置强度的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