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故事

2017-01-13王坤池贺延光李鸾汉

海峡摄影时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闽台会面两岸关系

王坤池+贺延光+李鸾汉

闽台一衣带水,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在未来的两岸交流中,要更加重视交流的方式、渠道、内容和对象。通过民间交流,使两岸同胞相互理解,增进感情,逐步走向“心灵契合”。

两岸交流的那些“第一次”

2016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团到访大陆。这也是自2005年以来,第四次国民党主席率团访问大陆。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洪秀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面。国民党主席率团访问大陆并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会面,已有三次先例,但是此次国共两党领导人会面的时空背景比较特殊,因此备受两岸各界的关注。

回顾历史,两岸关系频频“创新”,出现了突破旧有局面的多个“第一次”。这些“第一次”,令两岸关系尽管偶遇波澜,却总体迈步向前。

1979年,大陆对台方针政策重大转变——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这是大陆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揭开两岸关系发展新篇章。

1987年,台湾开放居民大陆探亲——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0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至此,两岸打破了自1949年以来长达38年的冰封期,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

1993年,两岸高层人士首次接触商谈——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经过两岸共同努力,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首次会晤,也是两岸分隔40余年后,两岸高层人士首次接触商谈。

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时隔60年首次握手——4月26日至5月3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应中共中央和时任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率领国民党访问团展开“破冰之旅”访问大陆,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时隔60年的首次历史性握手,并在会谈后发布影响深远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包括“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以及“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5大愿景。

2008年6月,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恢复后首次商谈——两岸两会(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中断9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正式恢复。迄今,两会已举行11次领导人会谈,签署23项协议,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解决诸多实际问题,为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做出贡献。

2008年12月,两岸实现历史性“三通”——海、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同步实施,两岸形成“一日生活圈”,旅途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两岸人员往来。两岸进入交流、合作的崭新时代,民众之间理解和信任逐步建立、积累起来。

2010年,两岸签署里程碑式的ECFA——6月29日,两岸两会在重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标志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化合作的新时期。ECFA签署五年来,在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服务贸易早期收获、中小企业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两岸同胞带来实实在在好处,为两岸经济合作带来互利双赢效果。

2011年,台湾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2011年招收大陆学生规定及简章》,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大学、硕士及博士班。在此之前,大陆学生只能以交换生身份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有评论认为,以2011年第一批陆生赴台为突破,两岸实现高等教育双向交流,这是两岸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2014年2月,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面——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时任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南京首次正式会面,建立两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有媒体分析指出,“张王会”开启两岸政治对话新局,令两岸的沟通协调与处理更为直接便捷,这是自2008年5月以来,又一次迎来有利于两岸关系深化巩固的新形势。

2014年6月,国台办主任60多年来首次访台——张志军访台,实现了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互访。台湾主流舆论认为,此访意义重大,呼吁两岸强化社会互信,在关键问题、关键事件上,展现诚意加强沟通。

2015年7月,大陆对台湾民众免签注——6月14日,大陆方面宣布自7月1日台湾民众免签注,并适时实行卡式台胞证。台湾舆论评论称,这使台湾居民登陆便利百分百,可以“说走就走”,往来两岸更加便捷轻松,有助于两岸之间信任感的提高。

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11月4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舆论认为,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两岸同根 “五缘”流长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无数的事实证明,这个说法是有充足依据的。

就地缘来讲,地质考古发现,一水相隔的闽台两岸在远古时期同属闽台半岛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岛和福建沿海岛屿连为一体,构成广阔的大陆架平原。在久远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一次地壳运动,才让本来合为一体的闽台两地沿温州至诏安一线产生断层,彼时的较低谷地成为以后台湾海峡的雏形。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台湾与福建才被一湾海峡相隔至今。

从血缘上来看,上世纪70年代,台湾发现了岛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台南左镇人骨化石。但台湾最早人类源出何处仍是两岸考古专家的最大疑问。随着福建上世纪90年代三明岩前旧石器遗址以及距今1万年前的“东山人”和“清流人”的考古发现,才将谜底逐渐揭开。两岸的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其基本类型和制作技术与祖国大陆南方地区极为相似。“左镇人”“清流人”就是跨过如今已沉降于万顷波涛中的“东山陆桥”从福建到台湾的,我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是他们的祖先。

从文缘上来说,福建人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建立“血缘聚落”和“同乡聚落”,因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东鼓戏、芗剧、闽剧等莫不来自福建。台湾同胞信奉的神祇,如妈祖、保生大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临水娘娘等皆是福建传说中的人物。

从商缘上来看,商、周时期,闽、台两地的人员交流和生产技术推广就有所加强,输入台湾的青铜工具和青铜武器,提高了当地的生产能力。汉晋隋唐时期,福建与台湾之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宋、元时代,台湾在行政上开始归属福建辖区,闽台经济交流更趋频繁,商业贸易往来日渐繁荣。明、清两朝,福建向台湾的移民经久不衰,两地的生产技术、农业品种交流及商业贸易往来急剧增长。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王朝统一台湾,都进一步强化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

从法缘上来讲,南宋时期澎湖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代在澎湖和台湾地区设置“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这是中央政权对台湾实施行政管辖的最早记载。台湾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后期。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府受福建管辖,因此历史上就有了“九闽”之称。即使是台湾建省之后,仍称作“福建台湾省”。

海峡两岸多年的文化交流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才能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认知,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消融彼此之间的隔阂,加强心灵沟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增强同宗同祖同胞情,关键在唤醒两岸人的民族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挖掘祖国大陆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优势,引导两岸人民深入开展交流活动。比如,开展京剧、昆曲、歌仔戏、布袋戏等传统戏曲演出,开展绘画、雕塑、陶艺、音乐等交流,携手举办“天下妈祖回娘家”“七夕牵手会”、郑成功文化节、海峡客家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两岸人民找回骨肉亲情,破解“文化台独”遗毒,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闽台会面两岸关系
俄古领导人会面
17天内,俄土总统再次会面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会面议程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