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犁”不能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常态”

2017-01-13知一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农机装备生产

文|知一

“洋犁”不能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常态”

文|知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近日,有媒体曝出中国农民宁愿花高于国产犁10倍的价格购买德国“洋犁”,“洋犁”大有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常态”之势,原因是国产犁和“洋犁”相比“样样差了点”。

作为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中国,在经济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今天,我们的农民还要花费高额的费用购买“洋犁”,这样的事实应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的总量超越欧美等国家,但是在很多方面我们与欧美等国家的差距仍然明显。现代农机的发展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中国是世界农机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国,农机制造规模以上企业2000多家,2015年规模企业总产值近4300亿元,增速7.39%,支撑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3%。可以说中国的农机制造和生产水平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更多的追求的是“大而全”不是“细而精”,追求数字的突破,而忽视了农机装备的固有属性。

农用机械装备是人体力和智力的延伸,是农业生产经验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的基本属性应该是对不同环境的适用性和耐用性,但现实的情况是国产农机与进口农机相比在适用性和耐用性上都有一定差距,进口“洋犁”能够做到“用两年,一个螺丝都不用换”,这也成为了农民愿意多花钱购买进口农机的根本原因。

“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基础研究不足,整机可靠性和作业效率不高,核心部件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农业投入品施用粗放,经饲果牧等生产机械严重缺乏,导致农业综合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全面进入中国,抢占高端农机市场,我国农业生产和产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这是对我国农机发展的真实写照,也充分说明了世界在农机领域的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的颁发都对我国的农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科学引导,为农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智能农机装备”专项的提出,为国产农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农机的发展不能停止创新的步伐,但是在大步迈进的同时,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要不断进步,精益求精确保产品质量,质量过硬是农机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是打赢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的大地上,无数前辈通过自己的智慧耕耘着土地,繁衍着生命。土地赋予人生生不息的基础,人们回馈土地精耕细作,农机为精耕细作的人们带来了便利和高效。随着现代农机装备的发展,“洋犁”占据我国农业生产的情况会得到明显的改观,农民高价非用“洋犁”的尴尬局面也会得到改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机的发展既要有科学的规划,科技的创新,也要脚踏实地,注重产品质量,扎实推进。中国农机的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农机装备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沃得农机
港警新装备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CHAME 丞华农机展
用旧的生产新的!
防晒装备折起来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