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2017-01-11袁静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生

袁静

【摘 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遇到挫折不可幸免。由于小学生知识和经验不足,会对挫折产生不同的适应方式,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研究小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及消除方法,努力提高其挫折承受力,不仅是学校教育,而且也是家庭及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小学生的挫折心理方面的问题应该予以正确的认识并开发出相应的对策,对小学生进行恰当的挫折心理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对策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产生心理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分析小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提出有效的对策是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小学生的挫折心理方面的问题应该予以正确的认识并开发出相应的对策,对小学生进行恰当的挫折心理教育。

一、小学生挫折心理及表现

《心理学辞典》认为:挫折心理是“个人从事有目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候所表现的情绪状态。”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知识和经验不足,应对各类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中的问题能力不够,在行为目标达成过程中,存在一时间无法适应,无法解决问题,无法实现个人愿望并在心理上产生各类不良的情绪是必然的表现。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挫折心理主要表现为:学习挫折心理,指在学习和智力活动中遭遇的挫折,如老师讲课内容自己听不懂,记忆力低下,考试失败等;人际挫折心理,指在人际交往中难以相互适应、相互包容,出现不协调的“音符”和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紧张等;生活挫折心理,指在日常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上对于家长、学校提出的健康有益生活不适应、不理解、行为跟不上等。行为上表现为:攻击行为、散漫行为、逃避行为、报复行为、固执行为等等。

二、小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是指由外界事物和情境阻碍而产生的挫折心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等方面。自然环境因素是指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以及无法预测的天灾人祸等非人为因素给人带来的挫折。如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亲人生老病死以及学校、家庭所处的不良地理位置等给小学生行为目标无法达成而造成心理挫折。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及人情、习俗、习惯、偏见等因素的限制,因此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家庭教育因素指家长对子女生活上的过度关心和学习上的过高期望而让学生产生的心理挫折,如无所适从、没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等等。学校教育因素指学生为完成学业提高考试分数而疲于奔命,缺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对生活艰辛的体验。

2.主观因素。指学生因个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原因,而在目标实现上无法实现产生的挫折心理。个人生理因素主要有生理素质、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限制;心理因素主要有个体需求、动机、性格等心理因素。

三、减轻小学生挫折心理的对策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一个人必须获得挫折、耐受挫折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挫折是很难避免的,经受困难、挫折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能使人们增长知识才干,能培养人们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进行耐挫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心病要治心,小学生的心理还很稚嫩,可塑性大,我们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他们的耐挫力才会不断提高。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要注重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目的”与“现状”发生冲突之下自然施行挫折教育,以便加深感受和体验,使其不可逃避困难与挫折,自然施行对小学生尤为重要, 力度忌强。切实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持之以恒、区别对待是关键。现在的孩子生活都比较优越。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置身于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如磨难式夏令营、远足、登山、军训等,都能将触角伸至室外,把对意志的磨练拓展到课外,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趋向于承担风险,让学生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从而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笔者平时还能以家庭为抓手、以团组织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父母的好帮手”等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心理准备。学生会在各项活动中对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等有关的基本知识都有所了解,挫折意识提高了,应付挫折的心理和能力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会把某个具体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他们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一股向上的力量油然而生,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挫折教育的普遍性决定了榜样具有丰富性。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可效仿的榜样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和典型范例为榜样;二是以全国著名的同龄人英雄为榜样;三是以身边的的可知可感战胜挫折的人物为榜样。

2.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奋斗目标。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支撑一个人努力拼搏的信念。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和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能力准确定位小学生的奋斗目标,适时调整奋斗目标,让他们在每一次目标实现后都有成就感。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小学智力与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老师和家长要经常鼓励小学生,不讽刺他、不要、不过分赞扬他,促使孩子有信心和决心地去面对挫折。

4.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教师与家长创造小学生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减少挫折的需要,教师和家长需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给予温暖,不讽刺挖苦,不谩骂体罚,要求对待学生公平,一视同仁,不应存有任何主观偏见。对学生的期望符合实际,要求不能过高过严等等。

5.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设立的“快乐成长室”的心理咨询,建立健全心理档案,每学期初都从出学生自卑、自悲、自私、自负、学习焦虑、消极、厌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访谈,教师可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引导与教育。

6.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校生活中,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获得了依赖感,从而才能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的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把“真心话”告诉老师,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施以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小学生意志力薄弱,又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挫折显得手足无措,从而会消磨他们的耐心,不利于其身心发展。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积极配合,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消极的挫折心理,获得人生基础阶段的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尤运琼.《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1):46-47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小学生迪克比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小学生如何进行暑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