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材资源 激发科学兴趣

2017-01-11王媛媛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兴趣效率科学

王媛媛

【摘 要】学习兴趣就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孩子们刻苦钻研,攻破难关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中发展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激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

【关键词】科学;实验;兴趣;效率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孩子们刻苦钻研,攻破难关的动力。学生只要对学习科学感兴趣,他就会想学,爱学,并且能学好。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反思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在实验教学中激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的重点和亮点。据统计:初中阶段总共开设学生分组实验37个,其中探究性实验24个,探究性学生分组实验占了64.86%(八年级学生分组实验的25个,其中探究性实验共19个;九年级开设学生分组实验共12个,其中探究性实验共7个)。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活动和教师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成为了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科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

上课前引入有趣的小制作。比如在学习《电荷与电流》时,制作“吸管游戏”。大头针插入一根吸管的中部,再将大头针放入到2号吸管的里头,手拿着3号吸管,另一只手拿着纸巾,包住吸管来回地摩擦,然后将这根摩擦后的3号吸管,靠近2号吸管的一端,2号吸管乖乖的跟着3号吸管转动起来了!用纸巾摩擦横着的2号吸管,然后再摩擦3号吸管,将3号吸管放到2号吸管旁边,发现2号吸管被推着转!其实原理很简单:吸管用纸摩擦后,都带了同种电荷,它们互相排斥,拉着转就比较简单了,就是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这就是静电的魅力,用这种简单有趣的实验来解释自然界中的电荷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课中许多科学概念、规律的教学都是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形成、实验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成功地演示实验。在“二氧化碳制取”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种方案,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介绍装置的优缺点,由学生作出评价。又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如在七年级时教师布置“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鸡蛋在盐水中的沉浮”,“微生物滋生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八年级时,布置“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等等;九年级时,布置“钢铁生锈条件的研究”,“鸡蛋在食醋中的变化”等实验作业,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些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激发出来了。

二、从科学发展史中激趣

我从《教师教学用书》中汲取了科学发展史的营养,并引入到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认识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唤起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情感。在执教“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发现,历史上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多么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啊!亚里士多德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给出了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所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个观点来自于实际经验,并且还能用实际经验进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伽利略,首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大胆地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设计了众所周知的斜面滚球“理想实验”,他是为了让别人信服自己的想法,才设计了这个实验。得出如果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到这里,伽利略的新观点才被别人“不得不”接受!笛卡儿,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不会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运动。这个观点弥补了伽利略的不足!笛卡儿的观点又比伽利略前进了一大步!牛顿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继续了伽利略重视实验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吸收了笛卡儿的研究成果,把惯性定律作为第一原理正式提了出来: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的观点。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在教学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电磁感应时,就介绍了欧姆、焦耳、法拉第等物理学家,介绍生长素的发现史达尓文的向光性实验、温特的实验、郭葛等人分离出生长素。这些科学史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激励学生树立崇尚科学、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唤起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情感。

三、在阅读材料中激趣

科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内容也十分饱满,涉及营养学、物理、化学、植物学、地质、环境保护、健康、科学史、科学技术与社会、历史等许多领域,覆盖的学科范围很广。阅读材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又贴近现实生活,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拓宽着他们的视野,可谓一举多得。在《机械运动》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惑和悬念对本课堂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带着情感去体验。“我们身边物质的pH值”这一“阅读”材料属于常识性的介绍,内容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pH值竟与饮食、农作物生长、人体健康关系甚为密切,激发了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张翰林.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教育教学论坛》,2011.09

[2]吴旭聪.阅读材料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中国科技教育》,2013.11

[3]金莉.以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8

猜你喜欢

兴趣效率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