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信息化校园,走实“信息科研兴校”之路

2017-01-11姜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摘 要】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信息化工作有了新的跨越。

【关键词】信息化校园;信息科研

一、加强资金投入,打造高水平现代化办学条件

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实验小学重要的办学目标之一,2003年,区政府投入45万元安装了数字化校园网,电子备课室,形成集教学、管理、现场直播、智能广播为一体的现代教育设施,2004年学校又自筹资金12万元,建了电子阅览室和网站,2006年区政府又为我校投资10万,建了语音室,对老化的微机室装备也进行升级更新。作为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校,我校拥有校园网,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语音教室、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全部班级实现网络教学,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0:1。教学资源库存储达320G,学籍管理电子化100%达标。

二、抓实课题牵动,走实“信息科研兴校”之路

西市区实验小学多年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课题牵动下,围绕“信息科研兴校”目标,努力做好科研工作的“加减乘除”,全力打造信息科研品牌特色校。

(一)注重科研加法,锐意进取,打造创新型科研

科研加法就是要加强科研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以提高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多年来,我校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各种课题”为研究主线,整体规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实验研究。(纵向上)研究内容由浅入深:由“课例”研究到“模式”研究;(横向上)研究学科由单学科到多学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到“语文、数学教学模式”,以至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不断更新:由“多媒体课件的研发和使用”到“网络资源的引入和选择”;教与学的方式在变化:由“教师的主讲”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切的变化,均来源于不断的学习。

(二)做好科研减法,聚焦发展,打造责任型科研

科研减法就是围绕科研,建章立制,扫清障碍,为实验教师、科研领导减轻实验压力。结合学校实际,我校确定了“三四三三制”培训计划,为实验的进行打牢了知识和操作的技能基础。“三四三三制”的全员培训计划,即:分三个年龄段:45岁以上,35岁至45和35岁以下;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操作能力培训;网上学习、交流能力的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主要采用“触动,合作,服务”等三种形式促进教师的学习,并且使教师的主动学习成为现实;培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多媒体手段出现;第二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各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学习资料;第三阶段,学生具备一定信息技术技能后,可以开展独立自主的学习。

(三)优化科研乘法,关注校情,打造服务型科研

科研乘法就是要充分发挥科研的优势和辐射作用,用科研成果服务教育教学,充分享受科研带来的喜悦。

1.服务于教学工作:通过培训,我校教师现已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第一个阶段,即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多媒体手段出现。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在教学中演示教学内容,增加感官刺激,把抽象复杂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化静为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校大胆实践整合的第二阶段,即随着网络技术和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学习资料。

2.服务于德育等工作:我们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品尝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喜悦,在德育等其他领域也展示了信息技术无限的魅力。

(1)与德育内容整合。德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像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德育内容信息化,把这些内容有关的照片、图片、音乐、电影、动画、课件等进行整理,刻成光盘、录像进行保存,或者建立网站,把一些内容放在校园网上,在实施德育影响时,运用信息技术呈现这些德育资料。

(2)与德育方式方法的整合。例如,开通教育信息网德育网页,从各个方面提供德育信息,同时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化指导。开办网上论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影响。

(四)利用科研除法,凝聚力量,打造有为型科研

科研除法就是通过大胆实践,除次求精,去伪求真,在不断筛选中积极构建更加科学的“整合”教学模式。历经了初建模式、完善模式、推广模式三个步骤,经过沉淀、积累、论证构建了不同环境下的两种整合模式:

1.多媒体教学。适用范围:学科中难于理解、难以呈现的现象、过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创设情境—信息呈现—难点释析—引导概括—交流练习—激发求异。教师准备:在校园网上点播或自行开发具有突破教学难点功效的动画和视频课件。个性特征:(1)有助于不可观测、不可再现的过程与现象的直观深入理解;(2)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2.网络教学。运用范围: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或“学科研究性专题中以信息搜集加工为主要目标和手段”的教学内容。教师准备:熟知与主题相关的主要网络信息及查找方式,能对学生上网提供充分且恰当的指导。个性特征:(1)异名机整合模式;(2)同名机整合模式;(3)学生掌握多渠道搜集网络信息方法,提高终身发展的信息应用能力。如:利用校园网环境下的教学整合模式——情境抛锚式;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整合模式——合作探究式。

今后我们将继续挥洒汗水、不断碰撞思维,我们愿与教育界同仁一道,心灵相通、智慧共享,共同倾听科研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主编:孙杰远,主审:何克抗.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何克抗,吴娟.教育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作者简介】

姜波(1968.08—)女,辽宁省营口市人,本科毕业;现任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实验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科研。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