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17-01-11李成武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李成武

【摘 要】《新课标》倡导自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值得数学教师探讨的一个新课题。教师要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传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学习条件,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等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

《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一、自主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恰当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点。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些理念,学生首先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需求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是探索创造,才能会创造、能创造。如我在教学“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时,曾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方法一:先出示书中例题的3小题,分别让学生解答,然后让学生根据解答的三道等式:⑴18÷3=6。⑵18÷6=3。⑶3×6=18。回答第(2)题求的是除数,第3题求的是被除数,从而得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方法二:先出示18÷3=6、28÷4=7、A÷B=C,让学生把这几道除法算式分别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猜测除法各部分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部分学生裁出关系后,有的表现出怀疑,我适时激励他们去验证这些关系是否正确,于是学生间有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陷入了沉思,有的翻开书进行自学。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有的用算式进行验证,有的列举出了生活应用题进行验证,有的画图进行了验证。这两种教法的结果对比是,法一课堂气氛平稳,学生学的被动,虽然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那是被动的参与,许多学生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不熟练、易出错。方法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积极的学习状态,由于关系是自己探索出的,所以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得心应手,正确率高,课后许多学生都感到成功与自信。

上面的例子表明:我们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不能像方法一那样,注重传统,亦步亦趋,而应该转变观念,像方法二那样,遵循“教师提供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来探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模式。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2.指导探索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要远比拥有成堆的金子强。教学时,不仅要尽可能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而且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我在教“圆的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回忆: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配合抽拉片投影,使学生形象生动看到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的动态过程,孕伏转化的思维方法。然后让学生出示圆形纸学具,你能应用转化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高涨了学生探究热情,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合作交流,操作转化等探索活动,发现了圆可剪拼成近似长方形;也可剪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可剪拼成三角形或梯形等,都可推知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深化了探索过程,极大地催发了学生探索创造推陈出新的积极性。

3.引导学习反思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繁简如何?方法能否改进?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中的条件进行再探讨、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拓展引申和收敛性总结、对解题过程中的方法策略进行类比推理再研究。如二个圆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5厘米,它们的半径比是( ):( )、直径比是( ):( )、周长比是( ):( )、面积比是( ):( )。解答后学生发现它们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都相等,而面积比等于它们半径的平方比、直径的平方比、周长的平方比,是不是所有的二个圆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和面积比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呢?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探索。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二、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小学生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在小学阶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个崭新平台。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如:计算“36+18”时,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提出:可以怎样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汇报展示:二年级的小朋友竟然可以想出11种方法,归纳起来有:笔算、口算、摆、分四种算法。

2.在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的各种算法,而是将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比如:此时教师要抓住兴致勃勃的学生,要求他们对这些方法进行反思,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比较,谈谈自己最喜欢那种方法?你是怎样想的,打算怎样向同学推荐它,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你最不喜欢的方法是那种?为什么不喜欢,你觉得它令你不喜欢的原因在哪里?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去领会,学生的印象肯定是深刻的。老师同时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空间: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优选”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靳文娟.《软件:电子版》,2014(23):156-156

猜你喜欢

自学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