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学生寻找有效数学信息的能力培养

2017-01-11滕蕾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客车面包车小猴子

滕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搜集信息,看懂数学信息传递的数量关系,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关键。但在生活实际中,数学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些信息只有被发现才能有效利用。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的方法。以下是结合我在执教低年级的教学实践,就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信息的肤浅看法:

1.引导学生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

北师大版低年级教材,数学信息多是以情境图的形式出现,只配以少量的文字信息,数学信息存在于图中,孩子乐于在直观的情景中寻找所需的数学信息.但是把文字叙述的数学信息进行内化,对于低段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把文字中的数学信息一边读,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图画中提炼概括出有用的数学信息。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快乐的家园”,教材给我们展示了“快乐的家园”这样一幅主题图,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如:学生可能会说有1个太阳,2只小鸟,3朵云,5只鸭子等,这些都是有用的数学信息。而有的学生则是发现一些无用的干扰信息如:(小狗和小朋友玩,天上的云朵是白色的等等)。这时老师就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信息和平时生活中所指的信息的区别,帮助学生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并且告诉学生有时候数学信息可以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来获得,比如:图中数了有5只鸭子,3个苹果,这5只鸭子,3 个苹果,就是我们发现的数学信息。再例如:二年级上册72页第6题“画一画,算一算”教材给我们展示了“面包车,大客车,小轿车”这样一幅主题图,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的4倍或者面包车的乘客数是小轿车的2倍,这些都是数学信息。但是对于解决问题“大客车上有几位乘客?”来说,有的数学信息就不是有用的。这时老师除了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信息和平时生活中所指的信息不同之外,还需要帮助学生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即问的是大客车有几位乘客,那么就要关注大客车的数学信息,而在大客车的数学信息中又涉及到面包车的信息,所以要想解决大“客车有几位乘客?”需要面包车和大客车的数学信息,而小轿车的数学信息则是无用的。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同样需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以提高学生正确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

2.不同角度寻找数学信息

学会了正确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就有了提出问题的前提,但如果能够带着数学的眼光,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就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如:在二年级学习《儿童乐园》一课中,在学习问题串3“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6=24人)时,我继续追问,那么这6节车厢有多少个轮子呢?有的学生给出2×6=12(个),有的同学给出4×6=24(个)两种答案,问学生哪种答案正确,并让他们说明理由,即虽然每节车厢只可以看见2个轮子,但是其实车厢是4个轮子,让学生真正地做到了知其所以然。再追问算式4×6=24(个)与4×6=24(人)有什么不同?《回家路上》一课,引导学生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观察小猴子这个小情境时,大多数都是这样说的“每组有2只小猴子,有6组,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同学们都集中在小猴子数量这一显性数学信息上。这是我就继续追问,小猴子在干什么啊?学生立马回答“骑单车”,继续追问你知道有多少辆单车吗?你是怎么计算的?(2×6=12)再追问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不断地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数学信息的过程。如:一年级学习《跳绳》一课,课本呈现了学生跳大绳这一教学情境。我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学生能说出有2人摇绳,有6人在跳绳,根据这一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大多数都能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从而列出算式6+2=8或2+6=8,这时我追问:“你从图中还看到了什么?”很快有学生说到我看到有的小朋友粉色衣服,有的小朋友蓝色衣服;有的小朋友穿裤子,有的小朋友穿裙子。我及时表扬了这几位仔细观察的孩子。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孩子们发现的两个数学信息。问: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指名提出问题后,教师在两个数学信息后面板书出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接着教师指着板书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前面两个信息计算出来,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后就要像这样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计算出提出的数学问题。有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发现信息,同样也能解决出问题。只要多动脑筋,我们就能熟练地提出更多更好的数学问题。

3.引导发现隐性信息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题目中的信息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一些题目中隐含着一个不易发现的隐性信息。忽视这一隐性信息,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解答问题。如:学习了连减算式后,课本P47“捉迷藏”这一题,学生在看情境图时,大多数学生只看到了图中给出的:(10个小朋友做游戏,3个人藏在树后)这样的文字信息。根据剩余的人藏在这里,学生能提出房子后面有几人?这样的问题。列式解答时,不少学生就用10-3=7,而忽视了图中那个蒙着眼睛捉人的小女孩,导致计算出错。二年级《回家路上》乘小船这一小情境图,船上一共有多少只?同学往往只关注船上小猫的数量(有4排小猫,每排坐4只,即16 只小动物),却忽略了船头坐了一只小象,导致列式错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纠错,要使学生明白题目中的隐性信息不易察觉,但对于正确解题又很关键,因此,我们看图时一定要细心。

4.精心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掌握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我设计了以下类型的题目。

1.没有提出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补充问题,完成练习。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经常会有“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这样类型的问题,例如二年级上册23页第3题,41页练一练的第1题等等,在处理这种问题时,我主动放手,不给学生限制,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思维,只要合理即可,充分训练学生对某些数学信息的敏感性。

2.信息不明显的题目,让学生补充条件。如:二年级上册总复习101页第11题爷爷63岁,奇思7岁,爸爸的年龄是奇思的5倍,问爷爷比爸爸打多少岁?信息不明显,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训练学生细心寻找的能力。

3.有多余信息的题目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具的条件常常是客观随意的。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多余的不必要的信息,掩盖解题所需要的信息。

当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是几节课就能提高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训练,有意识地培养。我相信,长期加强训练,循序渐进,学生的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的能力一定会有很明显的提高。

猜你喜欢

大客车面包车小猴子
面包车
空中大客车
面包车
面包车超员
面包车车
面向车内人体伤害的大客车碰撞仿真与设计改进
电涡流缓速器在大客车上的应用前景
勇敢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