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悦读” 激活课堂

2017-01-11彭育芝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悦读涟漪语文课堂

彭育芝

“悦读”顾名思义,就是开心、愉悦地读书。古人曾经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书是一件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的事。身为语文老师,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更难上。学生读书缺乏激情,无法理解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往往是照本宣科,对文中意境难以体会。我认为只有深入到学生心中去,进入到文本情中去,用读去体会每篇文章的情感,才能闪烁出学生的情感火花。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用研读掀起语文课堂的情感涟漪,用品读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用诵读呼唤语文课堂的情感升华,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班固在《汉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情感活动。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是语文教学长期肩负的任务。而在我的理解中,这应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最明确目标。母语都不爱,又能指望学生爱什么?况且小学语文是母语的启蒙阶段。教师对母语的热情、钟情将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热情。教师必须以自身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心灵、健康的情感,对生活的挚爱,对语言文字的特殊偏爱,去唤醒学生读书的热情,扣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

一、用“研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让学生读什么?如何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呢?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拥有的言语形式。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综观学生的阅读实践,反思课堂的阅读实效,我们便不难发现,看似简单的词语,还是小学生阅读中的一只只拦路虎。学生往往在阅读文本时对某个词不能读或不能理解而形成对篇章的阅读障碍,更无从去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当前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用“读”泛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触摸春天》一文中,讲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的小女孩的故事。文中没有直接说安静怎样热爱春天的,文中是这样描写的:“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及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换词品味、换词品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安静的内心世界中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安静热爱春天的浓浓之情。我首先运用换词比较让学生读下面两句话: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及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非常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初看起来,两句话意思没多大差别。但是读着读着,学生发现了这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安静是盲童啊!她是怎么做到一点的?学生通过品这句话,体会到了安静那颗向往春天的心。

课堂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让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教师外力的推动,有时是美读体察,有时是思辩比较,有时是投石激浪,从而引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涟漪,一旦荡漾,就再也平静不下来。

二、用“品读”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品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要做到这一点,就得从品词、品句、品读入手。

“品读”之“品”从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掀起阵阵感情浪花。

我在执教《父亲的菜园》一文时,让学生反复读“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这一片断,让学生说说父亲的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里,学生说到“红肿、磨起了泡”,我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我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说父亲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有的说是一个伟大的人——我再引导:父亲在炎炎烈日下是怎样把土一筐一筐的挑上去的?父亲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学生反复读,有的学生悟出了是“爱”,是父亲对家人的“爱”。我们常常歌颂母爱,父爱却如春天的细雨,润物细无声。我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父亲,有的想起了在外打工的父亲,有的想起了每天含辛茹苦在田间劳作的父亲,有的学生眼眶红了。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

三、用“诵读”呼唤语文课堂的情感升华

别林斯基说过一段话:“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而传诵不衰。无需繁碎的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因为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悟把握。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的渗透,恰恰缺少激情的诵读。所谓诵读,首先应是有感情地朗读,再是进行背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感情地背诵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渴望诵读而又不具备诵读能力的一族。学生朗读课文难,有感情朗读课文更难,而诵读课文则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教师指导诵读,首先要精心选择诵读的内容,选择一些重点句段,优美句子等等。其次要展开诵读的过程:由感知课文到理解课文到引起共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一定要加强诵读内容的情感体验,一味的通过读是没有感情的,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诵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

儿童阅读不能与成人等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染,教师以自己饱满热烈的诵读很快就能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朗读,然后师生共同入情诵读,让课堂出现“忘我”的境界。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练、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诵读中,学生也渐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书声琅琅的“场”,立足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读、品读、诵读弹奏起一曲语文课堂的情感之歌。笛声悠扬婉转,钢琴悦耳动听,鸟鸣清脆迷人,流水潺潺,小雨沥沥——自然界动听的声音千千万万,但我觉得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孩子朗朗的读书声!让“悦读”在孩子心中扎根,弹奏出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猜你喜欢

悦读涟漪语文课堂
涟漪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探测时空中的涟漪——引力波
好似……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