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三种方法

2017-01-11孙嘉优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记忆法课外阅读语言

孙嘉优

【摘 要】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的建构,而非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阅读美文名著、背诵与交流来丰富语言表达、扩大语言积累的范围,为学生终身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在阅读教学与语文学习中,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以期对目前小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助益。

【关键词】方法;语言积累;教学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1978年的《人民日报》头版中发文疾呼:“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一代语言文化宗师的感叹给我们以警醒,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成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难题。其中,忽视语言文字的积累,是造成这种低效语文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的建构,而非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生活、阅读美文名著培养语感,交流与背诵来丰富语言表达、扩大语言文字积累的范围,为学生终身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作家、文学家如此,连写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为了将语言文字积累有效的落实,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个指导学生积累的有效方法。

一、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一——观察体验生活

所谓“生活处处皆素材”,初升的太阳,夕阳的余晖,新出的秧苗,沾露的嫩草,处处美不胜收;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同学朋友间的友谊,校园师生间的感情,实为日久见真情;胜利时得意的笑脸,失意时感动的帮助,苦闷时酸涩的泪水,探究时惊奇的发现,感受不同时刻心情的五味杂陈……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的年纪,与不同的伙伴从各个角度留心观察生活,萃取营养丰富的语言材料。

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使他们乐于从生活中获取直接而详细的语言材料,并不断向学生渗透发现与观察生活的方法。比如,利用连续观察的方法获取具体详实的素材,利用定向观察的方法获取有方向、有重点的素材,利用随机兴趣观察的方法捕捉感人至深的偶然事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意义且他们感兴趣的部分。

一旦学生在盲目的日常活动中睁开了发现生活的眼睛,就开始四处观察,并逐渐记住单一的、连续的、阶段性的事件与过程。他们的记忆和认识开始丰富了起来。但是在这里,我不得不强调,学生仍然是“麻木的旁观者”。这一个个奇妙的时刻并没有被盖上所见者感情色彩的印章,也没有他们血肉丰满的自我感悟。

所以,在发现、观察生活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体会与感悟。比如,面对事件中具体细节的思考,体会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件事所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面对自然景观,如何从一个侧面称赞它的独特美,面对这种美我又有什么样的感受。面对小动物、一种游戏、一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哪些乐趣。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又有哪些想象与创新等等。在观察中不断伸出灵敏的触角,探知体会鲜活的生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二、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二——阅读美文及名著

关于阅读的好处,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不妨回想一下,咱们小时候学习语文以及一般知识,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堂中学来的。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验,课外学到的东西比课内多些。”这些老先生都在向我们传授广泛阅读的重要性。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规定背诵篇(段)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阅读篇(段)数的办法,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

开卷有益,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积累句段、素材和写作手法,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学生中语文成绩突出,口语表达流畅的,一般都是手不释卷,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的。就连许多大文豪、名作家在自传和访谈中都说自己的文学造诣得益于儿时的博览群书。

三、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三——多背诵多交流

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解释起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少年时期读书似乎并没有深刻理解书中之内涵,但在此之后,人成熟了,在审查事物时却发挥了神奇的功效,使感受有据可循。苏辙与我们分享的,实际上就是“记忆的沉潜”。

人在少年时的记忆力是一生中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记忆的内容常常印象最为深刻,甚至终生难忘。而少年时期沉潜在大脑的记忆被封存,在日后生活实践和运用中被唤醒,就能融会贯通,发挥奇效。教育工作者们利用这一科学知识,强调小学(尤其是中低段)背诵一些优美句段、篇章。很多教师也要求学生大量记忆古诗词、名家名篇。但在这一过程中,又引发了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注意。一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二是局限于教材的“鼠目寸光”。

背诵这种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应把重点放在“悟”,即理解的背诵。可在理解基础上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关键词记忆法、提纲板书记忆法、图画影像记忆法及特殊记忆法等等。另外,教材上的文章在浩瀚的书海中如同九牛一毛,微小之至,所以要把眼光放出去,涉及方方面面的类型文章,真正使学生的积累背诵丰富起来。

在理解感悟中,丰富多样的名篇美文自然而然沉潜在学生深深的脑海里,回归到生活实践中,背诵的篇章逐一被唤醒,与自我认识融为一体,为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除了充分发扬勤于背诵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之外,多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透彻的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我曾观摩过从教四十余年的北京特级教师武琼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武老师面对的学生来自于三乡载德小学五(4)班。由于是借班上课,所以课前,武琼老师利用了不少时间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并同时了解了学生对《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预习情况和学生的学习习惯。

授课伊始,该班学生朗读洪亮而慷慨激昂,武老师格外欣喜。而随着课程的继续,开始发现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频频出现低头照着书读答案,回答的问题罗嗦无序、表意不清,他们大多不得章法、没有自信。于是武老师及时调整了目标导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平时的积累用起来,在讲到“红军面对艰难的长征路表现出什么态度?”时,学生站起来,端着书,吞吞吐吐的说了两个字:“不怕。”教师进一步启发,“连起第一句说一说?”生答:“红军不怕艰难”师启发:“红军不怕艰难,还有哪个词与艰难意思一样?”一生答:“千难万险。”另几生:“千辛万苦”、“历经艰辛”、“不畏艰难”。

师再进一步启发“你们的团队合作默契,谁能总结团队合作的结晶,来完整的说一说?”一生站起来说:“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难的精神。”另一生说:“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克服艰难险阻,有着坚强的意志。”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渐渐抛开书本的依托,变得自信而活跃,并不断给现场观摩的老师以惊喜,因为学生自如精彩的语言表达,礼堂里响起来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以灵活的课堂形式,让学生把从书本上的积累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感,让语言积累初显成效。

总之,广泛的语言积累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合理运用这三种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积累语言,能为学生终身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记忆法课外阅读语言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高中数学学习中公式的记忆法则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