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2017-01-11王静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王静

【摘 要】开放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一个充满希望与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更是一个时刻能闪烁智慧火花的课堂。好课堂是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好课堂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含其中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

【关键词】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个性魅力的彰显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鲜活课堂。课堂是学校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舞台。课堂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成长,而且还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因而,构建“好”的课堂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要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课程才称之为好的课堂。

好课堂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好”的课堂应当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家园的课堂。好课堂应当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平等、融洽、保持一种亲和力的魅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学生则是与教师完全平等、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学习的主人,师生间饱含着平等、民主、自由、友善、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亲情和友爱,是平等对话、相互包容、相互共享的合作关系。教师走进课堂之前,首先要有一颗孩子的心,会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儿童,尊重他们的生命姿态、思维特征、生活方式,尽可能地预测他们在课堂中会产生的反应,让教师走进学生心理。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让学生接纳教师,教师的语言要自然、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自然相关;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让师生间流淌着脉脉的温情,师生关系自然而亲近,这样的师生关系,所营造的课堂氛围才会是轻松愉快的,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更好地放开思考、质疑、实践、探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对传统的看法和权威的定论进行挑战,体现出思想的飞翔和生命力的舒张。例如,在给一年级学生讲《小松树和大松树》时,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座大山吸引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在这座大山里,一棵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课文中的故事,迫不及待地拿起书读起来。

二、质疑问难,教师要具有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让学生要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从教学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不是很强,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教师不能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再一步一步地引导、启发、循循善诱,然后到达教学的目的。例如,教五年学级生《伊索寓言》一课时,在《狐狸和葡萄》故事的学习时,让学生小组学习,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等问题,以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小伙伴之间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有效的“刺激”。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辩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要指出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我在指导《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文中有表达主题的一段话:“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扒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往往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感受,读起来就难以表达真切情感,这时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被“烫”过的亲身体会,唤醒了学生与邱少云的相似经历,以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情境诱发真切情感,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本,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再加上对“千斤巨石”、“半个钟头”、“最后一刻”的刻意叙述、着重强调,无不有力地在学生心中涌现出邱少云的无畏气概、钢铁意志和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然后教师在用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这一段,我看到,精神的丰碑已经在学生的心中高高耸立、学生们激情澎湃,难以自抑的大声朗读,一遍又一遍,这是学生们心灵的呼唤,这是学生们情感的自由。所以指导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教师要随机点评,评价语言要有品味、充满智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理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和活动,往大理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师准确合理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智慧,教师的评语要生动、机敏睿智、充满亲和力。使学生如沐春风,使课堂充满生机。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评价语言要多样,富有变化。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学生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例如,让三年级的学生表演课本剧《三袋麦子》。提前给学生准备好各种动物的头饰、拐杖、三袋麦子、音乐等道具,让学生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猴、小牛等角色,学生在生动丰趣地表演中,明白了什么是憨厚、节约和聪明能干的含义,深刻领悟到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

总之,课堂教学学法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进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给人的感受是真实的,课堂上敢于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动态生成学习资源,要符合动态教学观对课堂提出的求真、求善、求美的要求。整堂课要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要使人格得到不断的提升,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同构同生,彰显出学生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潘国富.《考试周刊》,2009(27):16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