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何哲学都是身体的告白

2017-01-11王佳鹏

南都周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决定论性关系虚无主义

王佳鹏

享乐主义反对超验和理念,力图消除神话和谬论,强调实在、物质、生活、生命、身体的重要性,因而使现世成为适宜生活的地方。

“这是虚无主义的时代,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意味着旧世界的逐渐终结,新世界的艰难降临。在这个过渡时期中,正在浮现出一种后基督教的世界观:享乐主义!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哲学家米歇尔·翁福雷梳理了享乐主义从古希腊到当代社会的思想谱系及其被主流哲学所排斥的命运。

作为享乐主义传统的当代代表人物,他的使命在于恢复人类身体及其感觉在我们世界观中的核心地位,“恢复物质主义和感觉主义的思想,并运用这种思想来重新检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享乐主义反对超验和理念,力图消除神话和谬论,强调实在、物质、生活、生命、身体的重要性,因而使现世成为适宜生活的地方。于是,翁福雷所理解的享乐主义并非是消费性的享受和动物性的放纵,而是对于生活幸福和生命快乐的追求。在真正的享乐主义者眼中,生命的最纯粹的欢乐是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是真实的身体及其感觉,而不是理念上无比神圣的理想国,更不是犹如精神阉割的禁欲主义。享乐主义所热爱的正是理念主义所厌恶的东西:尘世、物质、自我、身体、感觉、欲望。

秉承享乐主义的翁福雷坚信尼采的观点,认为任何哲学都是身体的告白。真正的哲学不是自天而降,而是源于尘世,源于身体及其感觉。因为每一种哲学的诞生,都离不开哲学家的独特生存体验、生存震颤和身体感觉,也即巴塔耶所谓的“内在体验”。于是,翁福雷将费尔巴哈的名言视为是享乐主义的根本准则:“享受感觉的神性,而不是享受神性的感觉”。

新的享乐主义伦理将生活的欢乐或愉悦视为是最高的善。这种伦理要求的是“尊严而非过失的道德,高雅而非伪普世的伦理,内在而非超验的游戏规则,能增加生命力而非减损生命力的美德,对生活的热爱而非消极感情,享乐主义而非唯心禁欲主义的构想,与现实的紧密相连而非对天意的臣服,等等。”遵循享乐主义伦理的自我,将不再是遗传决定论、社会决定论、历史决定论、地理决定论等决定论的产物,而是需要从内部塑造自我。“我就是我的身体”,因而认识自我和塑造自我便源自于身体及其感觉。比如,翁福雷详细讨论了享乐主义对待性欲的态度。他指出,在“无”与“一切”之间,在动物的性关系与充满道德负罪的性关系之间,还存在很多新型的性关系。因此,他提议将性、爱和生育分开,并让无爱之性成为可能。

翁福雷的著作大都采取的是宣言书的形式,如《无政府主义宣言》《唯物主义宣言》《享乐主义宣言》。因而,其著作和思想缺乏对于享乐主义的系统梳理、分析论证和批判反思。其最大的价值,或许是作者自身的独特生存体验及其思想著述中的体现。因此,全书中最令人动容的部分是该书的序言,是他的“孩提时代的自画像”。

在他11岁时,幼时被抛弃过的母亲,将他抛弃到了名为“苦寒”的孤儿院之中。四年的孤儿院生活,以及随后三年的寄宿学校生活,是他最“痛苦的回忆”。他写道,进入孤儿院那一刻,我感到,“我死了,就死在那里,死在那一天,死在那一刻。至少,作为孩子的我死了,转瞬间,我成了大人。”为了摆脱他在作为“权力机器”的孤儿院和寄宿学校中所经历过的“惩罚与规训”,为了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阴暗面及其折磨,他开始求助于书籍、音乐和艺术,尤其是哲学。可以说,他的每一部著作都“源自于从孤儿院开始的生存实践”,都体现了他所钟爱的享乐主义生活态度:“平静,没有仇恨,不在乎轻视,远离任何报复念头,抽离于所有积怨,接受痛苦的巨大力量,只想去培育和传播‘生命的力量……只有用这‘生命的力量编织成的艺术才能治愈那些过往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伤痛。”这种享乐主义或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这种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对生命的深切热爱,便是他在被母亲抛弃到孤儿院后不断寻找的东西,是他“重新找回的母亲”。

《享乐主义宣言》

作者:(法)米歇尔·翁福雷

译者:刘成富、王奕涵、段星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定价:49.00元

猜你喜欢

决定论性关系虚无主义
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的司法适用刍议
英国:性和性关系教育成必修课程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国际政治中的决定论
在屈从中自败的自由意志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
决定论的黄昏:存在论现象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捡尸体
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