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多抗香稻新品种‘苏香粳100’的选育与应用

2017-01-11

作物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食味粳稻区域试验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江苏苏州215155)

优质多抗香稻新品种‘苏香粳100’的选育与应用

陈培峰,乔中英,谢裕林,朱勇良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江苏苏州215155)

‘苏香粳100’系苏州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中熟晚粳水稻新品种,系谱为武育5021/关东194。该品种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好、品质优、食味好、香味浓、综合抗性好等特点。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苏州市中南部地区种植。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育种;栽培;苏香粳100

2001年,江苏省水稻育种目标从高产、优质、多抗转向优质、高产、多抗,优质成为江苏省水稻育种的首要目标[1~4]。发展优质稻米能有效提高稻米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稻农增收,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与膳食结构改变后对优质稻米的需要,粳稻的品质改良在发展江苏优质稻米中的作用举足轻重[5~7]。因此,根据本区域缺乏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问题,项目组有针对性地的开展攻关,1999年用具有Stvb-i抗条基因的日本糯稻品种‘关东194’与江苏高产粳稻品种‘武育5021’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在后代中选择综合性状较好,食味品质突出的株系,于2011年育成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系‘苏10-100’,2012年推荐参加江苏省中熟晚粳组区域试验,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委)稻201501),定名为‘苏香粳100’。

1 选育经过

1999年采用武育5021/关东194杂交配组。2000~2008年在本所种植进行加代选育,成熟后选择优良单株,淘汰品质和抗性不达标的单株。2009年F10代优选9个株系,进行食味品质鉴定和稻瘟病抗性鉴定,并从中决选4个株系参加当年所观察试验。2010年种植F11代,选单株9个,通过考种、食味米质鉴定及小区测产,在产量较高的小区中留15个单株,终选W100小区参加所鉴定试验,定名‘苏10-100’。2011年建立株系圃,选产量较高的小区参加大田示范。2012~2015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5年底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选育过程如图1。

图1 ‘苏香粳100’选育过程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

‘苏香粳100’株型紧凑,群体整齐度好,生长清秀,后期灌浆快,熟期转色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型中等。全生育期165 d左右,在本地一般5月15~20日播种,9月上旬齐穗,11月初收获,比‘武运粳7号’迟5 d左右。有效穗在315万/hm2左右,每穗总粒数120~130粒,结实率95%,千粒重28 g(表1)。

表1 ‘苏香粳100’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表现

2012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0 405.5 kg/hm2,比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9.8%,达极显著水平。由于2013江苏省停止了中熟晚粳组的区域试验,因此2014年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委托苏州市种子管理站进行区试和生产试验,在苏州吴江、昆山、吴中开展‘苏10-100’的区试和生产试验,2014年区域试验产量10 966.5 kg/hm2,比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0.2%,增产不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每公顷产量10 429.5 kg,比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4.6%(表1)。2012~2015在苏州各县区、无锡锡山区、常州溧阳等地进行示范种植,累计示范面积达2000 hm2以上,产量变幅在9721.5~11 752.5 kg/hm2。

2.2 品质性状

2012年由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统一抽样送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测试:‘苏香粳100’出糙率85.3%,精米率74.7%,整精米率66.5%,粒长5.0 mm,长宽比1.7,垩白粒率58%,垩白度5.2%,碱消值6.7级,胶稠度95 mm,直链淀粉含量9.9%,为软米,透明度1级,有香味。2013年1月在第四届江苏省粳稻优质米食味评比中获一等奖。现已成为苏州及周边企业主要优质米开发品种。

表2 ‘苏香粳100’主要品质性状

2.3 抗性表现

2012年试验,‘苏香粳100’对水稻苗瘟6个代表小种菌株4个免疫,1个3级,1个5级,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2级,田间诱发鉴定1级,综合评定抗性级别为2级;对白叶枯病4个菌株表现为3个中抗,1个中感;感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姜堰5.56%,靖江0%)。

2014年田间抗性鉴定结果,穗颈瘟表现为抗病,1级;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3级。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净秧板播量300~450 kg/hm2,旱育秧净秧板播量600 kg/hm2左右。机插秧5月20~25日播种,用种量45 kg/hm2。

3.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大田栽插24.0万~25.5万穴/hm2,基本苗90万~105万/hm2。湿润秧秧龄控制在30 d左右,旱育秧秧龄以25 d为宜,机插秧秧龄控制在18~20 d。

3.3 科学用肥

要获得9750 kg/hm2以上的产量,一般需施纯氮255~270 kg/hm2。在肥料运筹上,前后期比例为7∶3,适当增加前期用肥比例,控制中期用肥量(以钾肥和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穗肥的施用时期和施用量。基肥每公顷施45%三元复合肥600 kg、生物有机肥1500 kg;分蘖肥结合除草剂使用,每公顷用10%丁苄合剂7.5 kg加尿素112.5 kg拌肥撒施,一周后视田间长势再施75~105 kg尿素;穗肥在8月上、中旬分1~2次每公顷施尿素150~180 kg,一次性施用可在8月10日左右,每公顷施尿素150 kg,氯化钾112.5 kg,分二次施用,则第一次在8月5日左右,每公顷施尿素105 kg,氯化钾112.5 kg,第二次在8月15日左右,每公顷施尿素75 kg。

3.4 合理灌溉

灌水对米质和产量的影响很大。稻田水分不足时,整精米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糊化温度有所下降,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米质严重下降,同时产量降低。因此,优质稻水分调控应前期浅水分蘖,中期适时多次轻搁,保证穗数,减少小分蘖,提高整齐度。一般按苗数达预期穗数80%时排水轻晒,白根露面即复浅水,让田水自然落干后再进行第二次晒田,后期采用间隙灌溉、干湿交替,切忌断水过早,又不能长期淹水。以水调气、养根护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防止倒伏,保证加工品质。收获前10 d排水落干。

3.5 病虫草害防治

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等。特别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穗颈瘟和纹枯病的防治。

3.6 适时收获

收获过早,籽粒充实不足,整精米率低,产量下降;收获过迟,透明度下降,垩白增加,米质也会下降。一般90%~95%籽粒黄熟时收获。

[1] 王才林,朱 镇,张亚东,等.江苏省粳稻品质育种的现状与对策[J].北方水稻,2007(3):14-18.

[2] 王才林,朱 镇,张亚东,等.江苏省粳稻品质改良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2):199-203.

[3] 王才林.江苏省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05(2):1-6.

[4] 王 健,袁彩勇,孔宪旺.优质稻米品质性状及其改良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2,32(4):98-99.

[5] 林忠成,吴福观,许露生.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优质稻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6-87.

[6] 周正权,李育娟,龚克成.无锡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J].北方水稻,2014,44(2):78-80.

[7] 张大友.加速优质稻米选育与品牌对接的策略和措施[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60-63.

S511.2+20.32

A

1001-5280(2017)01-0015-03

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7.01.04

2016 09 08

陈培峰(1980-),男,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与高产栽培研究,Email:chenpf2005@126.com。

苏州市科技支撑项目(SNG201441,SNG201506)。

猜你喜欢

食味粳稻区域试验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近10 年云南省育成的粳稻品种性状分析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基于3种方法的西南杂交籼稻稻米食味评价及品种优选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关于中国粳稻品种的食味品尝评价的研究
—— 品尝员的识别能力与适口性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