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市场化定量分析方法综述及对银行业影响展望

2017-01-10王超

消费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浮动集中度市场化

王超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简单的定性分析以不足以预测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以及银行业的影响趋势。本文总结了对利率市场化定量分析的两种方法,并对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定量分析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多元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银行收入结构行业集中度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变革,从1996年我国部分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96年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以及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1998年,央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进步扩大其利率浮动范围。到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该年1月1日当局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而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浮动范围则扩大到。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基本取消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仅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2.3倍的上限管理,人民币贷款利率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在借鉴伦敦、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经过年时间的摸索、酝酿和3个月的试运行,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I式上线。方先明、花(2009)曾探讨了SHIBOR已经逐渐产生了定的货币市场基准效应。

二、对利率市场化的定量分析综述

目前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中以定性分析为主,对利率市场化效果的量化测度极少,但定性分析不足以得出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趋势。以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以上升为例)对储蓄的效应为例: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存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利率上升的收入效应使居民倾向于增加当前的消费,但替代效应使居民倾向于降低当前消费并增加储蓄。只有在替代效应足够大的条件下,利率上升才会降低居民当前的消费,而降息才能实现刺激消费的功效。这使得定性分析无法准确得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对利率市场化的定量分析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区间分等赋值法

陶雄华、陈明珏(2013)通过对实际利率水平、利率决定方式、利率的浮动范围和幅度三项指标进行区问分等赋值的方式来度量利率市场化程度。

陶雄华、陈明珏对实际利率水平≤-5%、(-5%,0)、(0,2.5%)、>2.5%,分别赋值0、1、2、3,其中0代表完全抑制而3代表完全市场化。根据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外币利率、债券发行利率、货币市场利率5类利率中,国家放开的利率种类对利率决定方式进行赋值,基本放开0类、1~2类、3~4类、5类利率管制,依次赋值0、1、2、3(作者还依据官方允许的利率浮动情况对赋值进行了微调)。利率浮动主要考察在官方不同程度地决定或控制利率水平的前提下,各种利率获准浮动的范围及幅度。其中,浮动范围分为完全禁止(即允许范围为0)、小范围(至少6种利率)、大范围(至少9种利率)、全部放开四种情形,并据以作为分等标准;浮动幅度则以<30%、(30%,50%)、(50%,100%)、≥100为四个等级的划分标准。通过简单平均加总上述三个指标的年度赋值得到中国利率市场化总指数。

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未对实际利率水平和利率市场化问的正向关系进行论证;2.利率决定方式及利率的浮动范围和幅度两个指标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3.未论证三个指标对利率市场化具有相同的贡献度;4.该种赋值方法过于粗略。

(二)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动态分析,利用多元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的测定

张孝岩、梁琪(2010)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动态分析,模型中存在以下假设:央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是基于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本身就包含了利率市场化的信息,反映了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还需对存贷款利率允许的浮动范围进行考虑,这也是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基本方面。为了评估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效果,需要将包含利率市场化信息的央行基准利率水平保留在模型中,并嵌入利率波动范围来度量利率市场化水平。最后采用了简单年化处理后的利率市场化参数乘以也经过年化处理的3~6个月短期贷款基准利率的乘积作为度量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指标。张孝岩、梁琪进行了宏观经济变量(经济产值、投资、收入、储蓄、消费、贷款)的自然对数及利率市场化列向量的自回归VAR(p),

得出结论为利率市场化总体上,利率市场化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较为显著,对产量、消费和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

为测定利率市场化对贷款、投资、产出、消费、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效果,由于对相关变量直接回归会出现残差的自相关,因此采取了多元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来进行测定,

得出结论为利率市场化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会对经济产出、贷款、投资、储蓄、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均带来显著影响,其中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较大。

三、利率市场化后对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

巴曙松、严敏、王月香(2013)曾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受到体制影响,传统利息收入过高,而非利息收入明显较低。根据各大银行2010年年报显示,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利息净收入和营业收入比均达到70%以上,其中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已经达到80%。股份制银行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普遍比国有银行稍高,兴业银行的比重接近了90%,浦发银行更是超过90%。城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也较高,其中南京银行接近90%。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汇丰银行的利息收益只占总收入的50%。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主要由五部分构成:首先是客户贷款垫款利息收入,其在总利息收入中占比71.1 6%;其次是证券投资利息收入,此部分占比18.19%;再次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此部分占比5.79%;最后是同业拆借利息收入,此部分占比仅为3.18%。可见利息收入中占比最大的还是传统的借贷业务。

目前,我国通过限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限定了存款银行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的最高价格与贷出资金的最低价格,这样就规定了国内商业银行的最低利差。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加之利率变动频繁,银行收益就暴露于利率变动的风险之中。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将是贷款利率下降而存款利率提高,也就是说银行的存贷款利息差将缩小。

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关键。利差的缩小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从国外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大大降低了银行盈利水平,以美国发生的储蓄贷款协会危机为例进行分析。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从1965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管制的逐渐放松,市场利率水平迅速升高,利率波动频繁,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加大。美国储蓄贷款协会以前主要通过吸收短期储蓄存款、发放长期的固定利率住宅抵押贷款开展业务。在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时,储贷协会可以赢得稳定的利差收入。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存款利率直线上升,储贷协会原有长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收益却不变,导致许多相关金融机构账面利润下降,甚至破产。据统计,在1980年到1991年期问,25%的储蓄贷款机构破产倒闭,发生储贷协会危机。

目前来看,我国社会资金供给宽裕,银行积极争夺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在竞争中有下降的趋势。利息差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所以,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存款利率向高、贷款利率向低的趋势,国内任何家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都可能大幅减少。从国内金融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前直受到严格的利率管制,但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及之后,在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仍然依赖存贷业务利差收入的情况下,利率风险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就更大,存贷款利率的细微变动就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利率市场化一旦真正全面运行,必然会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造成巨大影响。也必然会促使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和整体收入结构的变化。

四、利率市场化对行业集中度的影响

巴曙松、华中炜和朱元倩(2012)指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制度保护消失,直接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必然淘汰整体经营管理能力较低的银行,而在市场上仍占有席之地的商业银行也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扩张,以扩大市场份额。这些都将带来银行业整体机构数量的下降和整个市场结构的变化。

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种量化的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体现企业对市场份额的控制程度和市场的竞争与垄断程度。从理论上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集中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方面,利率风险的上升加大银行破产风险,从而导致市场集中度的上升。由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阶段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会增加银行业的系统风险和脆弱性。而过度激烈的价格竞争和存贷款利差缩小的压力,也会对银行的盈利带来定的挑战。因此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行业中最脆弱的银行破产,降低行业内银行的数量,并会起到增加行业集中度的作用。另方面,中小银行竞争能力的增强可能降低市场集中度。在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行业价格竞争中,也会促进银行增强利率预测、风险管理能力,给适应能力强、新业务开发创新能力高的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升其竞争力。特别是中小银行的价格竞争可能使处于行业统治地位的大银行市场份额降低,起到降低银行业集中度的作用。而在影响效果上,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集中度的这两方面影响是互动作用并彼此对>中的。第方面的影响从定程度上说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尽可能地缓解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集中度提高,更为可行和高效的途径是,提高基于高效的风险管理能力而产生的对>中效应。

美国和日本均出现了利率市场化后行业集中度上升的情况,测量方法包括集中度比率(CRn),又称最大企业市场份额法,指在某特定行业中,n家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占总市场份额的比重。

其中,n指最大企业的数目,X代表市场份额。

以及赫芬代尔指数,其计算方法是用公司的市场份额平方后相加。如果一个产业集中度低:行业由众多市场份额相似的小公司组成,赫芬代尔指数接近1除以公司数量。如果个产业集中度高:行业市场份额由个别较大的公司占有,赫芬代尔指数接近1。

五、关于利率市场化与行业变化的实证测量设想

利率市场化可能对银行传统业务造成冲击,使得银行通过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来探索新的盈利增长模式。利率市场化之后,美国和欧洲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均有所提高,虽然我们不能将中间业务的蓬勃发展全部归于利率市场化,然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是推动中间业务的巨大动力之。

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定程度上对冲了利率市场化后集中度的上升,但很难扭转这趋势。从美国和日本的历史数据观察,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在定程度造成银行业总体数量的减少,并且对行业集中度也会有定的影响,使行业竞争加剧。

市场化程度作为外生变量,考察利率市场化后对银行收入结构以及行业集中度的影响是否显著,在根据回归结果调整模型并测定具体的影响效果,为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更恰当的策略和建议。

猜你喜欢

浮动集中度市场化
中国船级社(CCS)发布 《海上浮动设施入级规范》(2023)
京津冀县域人口集中度分析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论资本账户有限开放与人民币汇率浮动管理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一种用于剪板机送料的液压浮动夹钳
带有浮动机构的曲轴孔镗刀应用研究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保险公司资本结构、业务集中度与再保险需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