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城市避难场所普查方法及成果研究

2017-01-10王升阳万宏德蔡敏

城市勘测 2016年6期
关键词:外业救灾宁波市

王升阳,万宏德,蔡敏

(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42)

宁波市城市避难场所普查方法及成果研究

王升阳*,万宏德,蔡敏

(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42)

避难场所是城市居民在灾难发生后居住和生活的重要临时场所,一座城市避难场所的分布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危机意识。本文以宁波市建成区范围内的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对避难场所的定义、普查技术路线、数据库结构等进行研究,最后基于普查成果对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避难场所;数据提取;外业调查;应用分析

1 引 言

每年全球都会遭受地震、飓风、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无数受灾群众家园被毁,流离失所,需要紧急避难和救助[1]。为全面掌握宁波市避难场所的现状,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推动宁波市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防灾减灾的需求,根据宁波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开展部署对宁波市建成区范围内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名称、地址、面积和容量等属性进行调查。

2 避难场所的定义和分类

2.1 避难场所的定义

根据国际上对避难场所的定义:避难者度过避难生活的场所(不含应急临时住宅);避难所的功能是确保避难者能够安全收容和有效避难,且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利于避难的建筑物或者是预先指定的公园和广场等场所[2],并结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浙政办发[2013]108号)中对避难场所的定义,本次普查中避难场所是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认或组织建设,为受洪涝、风雹、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或者战争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影响,需要转移安置的当地群众及外来人员,无偿提供临时性庇护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

2.2 避难场所的分类

根据宁波本地自然地理条件,宁波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连阴雨、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冰雹、雷雨大风、霜冻、寒潮等;同时由于宁波地处东部沿海,针对未来不确定的战争因素也应加以考虑。“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用地属性上不具有独立用地性质,一般要结合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体育场、公共用地、地下空间等进行布置”[3],因此本次普查将城市避难场所分为救灾避难场所、地下避难场所和其他避难场所[4]。其中救灾避难场所主要包括民政部门建设的避灾点,针对自然灾害的灾后安置和临时过渡用房;地下避难场所主要是指地下室及相关的人防工程,作为人们在战争中提供临时庇护功能的场所;其他避难场所主要指公园绿地、广场、学校运动场及相关体育馆等作为躲避地震的场所。

3 调查技术方法

避难场所普查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两部分。救灾避难场所和地下避难场所的空间信息是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以点的形式确定其空间位置,然后在街道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进行实地核查;其属性信息以相关部门提供的专题数据为依据,在内业无法确定的,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确定。其他避难场所的空间信息是采用人工判读的方式,以点的形式确定其空间位置;其属性信息以影像图上勾绘的图斑,并结合相应的地名地址库来确定。主要工序流程如图1所示。

3.1 数据资料收集

(1)数字正射影像图

使用最新版的真彩色数字正射影像图,普查时尚未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地形地貌变化较小的地区,可采用普查年份以前的、质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同时地面分辨率应优于 0.2 m分辨率[5]。

图1 城市避难场所普查工序流程图

(2)数字线划图

使用最新版的数字线划图数据,普查时尚未更新的地区,可使用普查年份以前的、质量符合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测量技术规程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规程相关要求的成果数据。宜使用不小于 1∶2 000比例尺的地形图。

(3)专题数据

使用从民政部门和建委等相关权威部门收集到的最新专题数据。避难场所专题数据包括名称、管理单位、地址、面积、容量、级别等。

3.2 数据预处理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对于坐标系统不一致的,应统一到宁波市独立坐标系下,并将矢量数据统一成.shp格式。

3.3 数据提取

3.3.1 空间信息提取

(1)救灾避难场所

以数字正射影像图为底图,结合数字线划图和地名地址库,以民政部门提供的避难场所地址为依据,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以点的形式标注避难场所的空间位置,其中点位标注在避难场所的范围之内。

(2)地下避难场所

以数字正射影像图为底图,结合数字线划图和已有的竣工资料,以建委提供的避难场所名称为依据,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以点的形式标注地下室的空间位置和地下室主要出入口顶板边线中点位置,其中地下室的点位必须标注在地下室的边线范围之内。

(3)其他避难场所

以数字正射影像图为底图,结合数字线划图,采用人工判读的方式,以点的形式标注避难场所的空间位置,其中点位标注在勾绘的图斑范围之内。

3.3.2 属性信息提取

(1)救灾避难场所

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避难场所专题数据,确定相应避难场所的名称、管理单位、地址、面积、容量、级别等属性信息。

(2)地下避难场所

根据建委提供的建设工程专题数据,确定相应地下室的名称、管理单位、面积等属性信息。根据建设工程名称,结合数字线划图和已有的竣工资料确定地下室出入口的中点坐标。根据已经确定的地下避难场所的空间位置,实地调查地下避难场所的地址信息。

(3)其他避难场所

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中勾绘的图斑面积,按照 2 m2/人的标准,确定相应避难场所的名称、管理单位、地址、面积、容量等属性信息。

3.3.3 属性录入

在ArcGIS中分别建立名称为**区避难场所的文件夹。在相应的避难场所文件中以点的形式新建四个shp文件,分别命名为**区救灾避难场所、**区地下避难场所、**区地下避难场所主要出入口和**区其他避难场所。shp文件属性结构如表1所示:

避难场所属性结构规定 表1

3.4 外业调查

(1)救灾避难场所

救灾避难场所外业调查是在街道民政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对外业底图上标注的避难场所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进行外业核查。对于专题数据与实地信息不一致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正,并将改正的情况与民政部门及时进行反馈。

(2)地下避难场所

地下避难场所外业调查是根据外业底图上标注的地下避难场所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对避难场所点位是否位于地下室范围之内和地下室主要出入口是否漏标等进行核查,并根据实地地址对内业填写的地址信息进行核查。对于建委提供的避难场所名称为工程名称的,应根据实地名称进行备注。

(3)其他避难场所

其他避难场所外业调查是根据内业勾绘的图斑范围线,在实地对范围线的合理性进行核查,不合理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内业进行修正;同时对于其他避难场所的名称和地址信息应根据实地情况进行核对。

3.5 成果整理与提交

对外业核查的数据及时整理、汇总。根据外业调查的成果,对避难场所的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进行修正,并按照设计书要求进行成果整理。

根据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要求,成果经过组检、院检后,最终提交宁波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进行成果验收。

4 普查案例

以海曙区避难场所普查为例,根据民政部门和建委提供的避难场所专题数据,结合规划部门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和建筑工程规划竣工资料,在ArcGIS中将地名地址数据库和竣工图加载到影像底图中,对救灾避难场所和地下避难场所进行空间位置提取;然后根据专题数据中的内容,对每个避难场所进行属性录入。

内业录入结束后,将海曙区避难场所进行外业核查,救灾避难场所核查内容包括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对于实地已拆迁和地址改变的救灾避难场所应及时反馈至民政部门;对于地下避难场所普查核查内容包括空间点位是否在地下室板块上,地下室出入口取点是否正确。其中地址变更的救灾避难场所如表2所示:

海曙区救灾避难场所 表2

对于海曙区其他避难场所的普查,根据从教育和城管部门收集到的新建绿地、广场和学校等信息,在地形图中将其图斑范围进行勾绘,然后进行外业核查,在实地进行地址信息的采集。根据图斑位置,在影像图中提取相应的空间点位,然后根据采集的图斑面积计算其他避难场所的容量,最后根据采集到的属性信息进行录入。

5 成果应用分析

5.1 缓冲分析

以宁波市江东区救灾避难场所点位分布为依据,以 500 m、1 000 m和 1 500 m为半径,对江东区救灾避难场所进行缓冲分析,生成缓冲分析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500 m的缓冲半径基本上可以覆盖江东区的核心区,1 000 m半径可以覆盖江东区大部分城区,而 1 500 m的缓冲半径可以覆盖江东区全境。人正常行走的速度大概是每小时 5 km,即每分钟 83 m计算,以步行 5 min~10 min到达为宜[6],则最长适宜距离为 830 m,因此可以判断江东区的救灾避难场所可以满足基本的避灾要求。

图2 江东区救灾避难场所缓冲分析

5.2 面积与位置分析

根据其他避难场所面积及位置分布的数据,生成各区其他避难场所面积分布图。图3为江东区其他避难场所面积大小分布图。

图3 江东区其他避难场所面积与位置分析图

图3中圆点越大,圆点所代表的其他避难场所的面积就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面积较大的其他避难场所基本分布在沿江或者体育场等地方。这一分布规律与宁波市大力发展滨江绿化等政策息息相关,沿江绿地不仅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一个紧急避难的场所。

5.3 面积与人口分析

本文根据已有的宁波市市六区人口和国土面积统计表(如表3),结合宁波市避难场所面积和容量统计表(如表4),可以得到宁波市市六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折线图,如图4所示:

注:资料来源(以上人口数据为宁波市公安局提供,国土面积参照《宁波市统计年鉴2013》)

宁波市避难场所面积和容量统计表 表4

图4 宁波市市六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折线图

根据上面折线图,可以看出鄞州区的人均救灾避难场所最大,而海曙区、江东区和江北区等老三区相对较少,这和宁波市六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基本上吻合;对于人均地下避难场所,老三区的人均地下避难场所较大,这和宁波市的城市发展布局基本吻合,宁波市建设工程主要集中在江东区的东部新城和国家高新区以及海曙西部和江北区等地区;对于其他避难场所,同样是海曙区、江东区和江北区等老三区的人均其他避难场所较大,因为宁波的中小学和高等学校、体育馆、公园和广场分布也主要分布在老三区。

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应急避难场所的有效人均用地标准为 1.5 m2~2.0 m2,长期恢复性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标准为 2.0 m2~3.0 m2[7]。在本文中有效人均用地应包括救灾避难场所、地下避难场所和其他避难场所,而长期恢复性避难场所包括救灾避难场所和地下避难场所。参照此标准,宁波市各区的有效人均用地均满足要求。

6 结 语

本次普查在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正摄影线图和数字线划图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避难场所专题数据,对避难场所的空间信息进行矢量化提取,并将其相关属性入库。最后收集到的人口和国土面积数据,对普查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分析,研究成果对于宁波市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具备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本文在对避难场所定义和分类方面未能考虑到高层建筑中的防火避难层以及大型停车场等具备应急避难功能的场所,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本文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1] 林树枝,黄建南. 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J]. 福建建筑,2008(10):69~71.

[2] 黄芸. 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与建设[M]. 中国园林,2007,23(7):69~71.

[3] 魏博,刘敏,张浩.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初探[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1069~1074.

[4] NBGP J04-2014. 城市避难场所普查技术规程[S].

[5] CH/T 9008.3-201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S].

[6] 修济刚,胡平,杨国宾.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5.

[7] 张丽梅,许倩英,胡志良. 天津市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指标取值研究[J]. 城市规划,2006(3):30~32.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Ningbo Urban Refuge Place

Wang Shengyang,Wan Hongde,Cai Min

(Ningbo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ing,Ningbo 315042,China)

The place of refuge is the important temporary place for the city residents to live after the disaster,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rban shelter reflects the crisis consciousness of the c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urban shelter in built-up areas of Ningbo as the subject of its research,to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fuge place,the investigation technical route and the database structure. Finally,the paper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imply analyses the data.

shelters;data extraction;external investigation;application analysis

1672-8262(2016)06-32-05

P208.2

B

2016—01—30

王升阳(1985—),男,工程师,主要从事规划测绘技术工作。 研究项目:宁波市城市避难场所普查项目(2014-ZDL0017)

猜你喜欢

外业救灾宁波市
航母救灾
基于移动 GIS 的公路工程外业调查系统研究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基于市政管线外业采集命名规则和辅助软件开发
天津市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核查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公路外业测量中GPS RTK测量技术的应用探究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