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改革的三维立体框架

2017-01-10汤万松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体育课程

汤万松



试论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改革的三维立体框架

汤万松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体育课程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为建设理念。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着手,把课程时段衔接、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品位提升这样三个方面,看作是体育课程“时间的长度”、“内容的厚度”、“品位的高度”的三个维度,综合考量,整体设计,最终熏陶内化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真正实现人的全面、终生、连续、自由发展。

体育课程;改革;三维立体框架;人本关怀

体育课程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为建设理念,需要具体构建三维立体的改革框架。这就是,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着手,把课程时段衔接、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品位提升这样三个方面,看作是体育课程“时长”、“容宽”、“品高”的三个维度,综合考量,整体设计,把这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起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改革所依托的立体框架,如图所示。

图1.人本关怀下体育课程改革三维立体框架示意

一 体育课程时间的长度:各个学段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

所谓全面发展,并不是说各方面齐头并进,同步发展,也应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进行合理分层分段。当前我国的小、中、大学体育课程在改革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停留在各自为政的状态,很少有人将各学段看作统一连贯的过程进行宏观性的审思,也很少有人以发展的眼光,根据各年龄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对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性的安排,就像俗话说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如此一来,必然导致一些项目和内容在小、中、大学体育课堂上反复学习和训练。正如之前说的,从小到大一滚到底,一蹲到底。16年下来,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对体育课完全丧失了兴趣,而体育课也完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应该好好正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总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如果放任这种项目内容和教学方式简单重复的情况而不加以改善,这将严重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效率和进程,同时也会严重制约体育课程的人才培养效果。

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非常明确地体会到,中国已经将体育的全民普及以及全面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放在了首要地位。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更加要关心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发、运动技能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和人格社会化的养成。要达到这一效果,我们就必须遵循学生的生长发育以及心理成长的客观规律,完善周密的打造一个各学段体育课程衔接的整体性体育教学体系,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承前启后,适度提升。终生体育就要求教育者要在学生处于儿童及青少年阶段时就在身心素质、兴趣爱好和知识方法上让他们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在以后的生命中形成习惯,养成持续进行自我学习和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体育的全民普及和人民身体素质的持续、全面提升,如此效果只靠体育课程是不行的,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说穿了,体育课程关注身体而不拘泥于身体,应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意识和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意识和方法,才能获得健康愉悦、身心快乐的资本。所以,各学段体育课程应将这样的观念融入进去,在意识和方法的统领下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有层次有递进的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所有体育课程当中,真正实现人的全面、终生、连续、自由发展。

(一)小学体育课程的一维观:培养兴趣

在当下,很多小学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都相当无趣和乏味,课堂并未显现出其吸引人之处。一些学者就主张以游戏替代原来的小学体育课程项目,一切都以学生的开心愉快为目的,其实这是过于偏颇的观点。我们主张小学体育课程要以培养兴趣为主,不是说对以往体育课程内容的全盘否定,而是观念和形式要转变。很多项目在对小学生身心的启蒙性和开发性方面是游戏力所不及的。教育家前川峰雄通过自己长时间的调查发现,小、初、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爱好和表现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应该区别对待。其中小学生更多的表现为好动、贪玩、胜负意识明显,喜欢效仿他人。因此,我们不必也不能完全将体育课程内容游戏化,却可以将一些体育训练或者竞技项目进行改良,例如趣味体育运动、体育动作模仿表演等,让他们对体育的兴趣逐渐浓厚,感受到体育是一件快乐的事。另外还可以在高年级进行一些团体性的体育比赛和精细化的训练,感受到身处团队的乐趣和运动的成就感。

(二)中学体育课程的二维观:技能学习和心理引导

进入中学,学生的身体发育进入旺盛期,各项生理机能不断提升和走向成熟,心理和意识也会随之产生明显变化,体育运动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断扩大,其思想和情感日益丰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胜负观也不断形成且开始异化。面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体育课程内容应该更多的加入一些标准的体育技能和竞技项目的训练,同时进行一定的身姿仪态和动作的学习,在知识方面新增部分身体活动规律、日常保健、身体护理、饮食和运动养生、生理卫生、医学急救及其他生活常识的内容,另外进行一定的性教育。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身心特征的分化已经基本定型,此时更加要注重分别面向男女生进行不同的身体及运动项目训练,同时还要关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效疏导和排解,引导他们精神和心理的和谐成长。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资源适当的增加一些相对新兴和流行的体育课程项目,迎合青少年追求时髦的心理,更有效的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体育课程的三维观: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

对于大学生而言,青春期虽然基本上结束,但身体机能和体能还在继续发育和提升,而且心理上也并没有完全定型,他们可能仍然有着从孩子过渡到成人的矛盾心态,他们可能渴望长大又不愿长大,喜欢团体生活又内心感觉孤单。因此,大学体育课程就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进行设计,在尊重个性和兴趣的前提下,继续对学生进行身体、技能教育,适当的添加较高级的人体知识如大脑、四肢、内脏、肌肉、骨骼乃至中医穴位等人体工程学和医学的知识,也要继续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抗压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还要更多的将社会元素引入进来,如社会道德、体育竞技规则、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突发事件应变、灾难逃生与自救、独立生存及户外拓展训练等,还可以更多的开展一些体育竞技比赛,让他们在这些项目的学习和参与过程中锻炼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体育课开设时长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15个省、直辖市的129个县(市、区)四年级和八年级的体育课时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监测显示,中小学体育课时不足率四年级为56.5%,八年级达到了76%,31.6%的四年级和83.5%的八年级不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而四年级语文课超标率为63.6%,数学课超标率达到了80.5%。八年级物理、数学课时数超标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5.9%和80.7%。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每周上满三节体育课的学校仅为29%;能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中小学校平均只有21.95%,高中学校仅12.47%。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对部分省、市的调查发现,能真正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学校仅占两成。[1]

《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从六个方面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制度;二是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工作机制;三是健全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对学校开展一小时体育活动情况进行定期督导检查和随机抽查;四是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社会监督机制;五是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科学评价机制;六是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表彰奖励和问责制度。要按照国家的要求,保证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2]

二 体育课程内容的厚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选择性

体育课程内容是在体育课程目标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对体育的知识、技能和训练项目进行合理的鉴别、取舍、采用而最终确立的信息体系。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和关键,也是对教学目标的全面映射。正因为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目标应该脱离单一化而走向复合化,所以体育课程内容也应该增强其丰富性和选择性。过去,我们的体育课程在单一化目标的限制下,内容过于贫乏和呆板,简单重复的身体活动与单调的竞技项目就是全部的体育课程内容,学生毫无激情,更谈不上快乐和核心素养培育,这显然是与人的全面发展主旨相冲突的,也大大消弭了体育课程的育人效果及其存在的价值。

因此,对体育课程内容厚度的改革,就要充分结合新形势、新观念的要求,将体育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将体质教育与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快乐体育、终生体育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提炼,最终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善的内容体系。体育课程内容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仅仅只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千篇一律的标准活动与竞技内容,更要灵活多元,有个性有特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有针对性的设置。要在尊重和重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个性化要求和期待,以多样可选的内容面向不同学生,使他们都能获得全面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学校也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添加地方和适合本校的特色性体育课程内容,使体育课程真正实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虽然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非常全面,但在实施时,特别是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还是可能发生对立和相互抵触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要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总体筛选,从大局着眼进行合理取舍,使课程结构更加科学和有机。体育课程的内容要充分考虑课程实用性、生活性、趣味性、正能量性的综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欢声笑语、活力四射、积极向上、青春飞扬,在健康快乐中得到充分学习、锻炼和成长,不知不觉中让自己不断趋于完善。根据这样的思路可以把体育课程内容分成四个模块(见表1),各模块之间既有阶段性又有内部联系,由此组成一个科学合理且体现育人为本的教学体系,多角度共同塑造一个完整的人。

表1.学校体育课程模块结构

体育与健身体育与生活体育与竞技体育与心理 体育健身的科学基础生活环境与健康运动训练与竞赛基础知识体育情感、价值与态度 饮食营养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竞赛观赏与体育审视情绪调控与体育 传统保健养生方法野外活动技能竞技运动项目介绍心理障碍的消除与预防 科学锻炼身体方法自我保健与疾病预防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体育教育中的真善美

三 体育课程品位的高度:熏陶内化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一门学问,体育课程不外如是。要使人成为人,就必须要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人格具有内隐性,但又时刻会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表现出来以后达到的客观效果又会反过来缓慢地影响人格,因此,人格虽在短时期内是静态的,但在长时间看又是动态的。人格包括性格、意志、情感、心态、品德、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等方方面面。人格的形成因素很多,既有基因遗传的原因,又被后天教育、感情、阅历等因素不断影响。我们体育课程在其中就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课程的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要提高体育课程的品位,使体育课程摆脱以往在人们心目中固有的身体一元的、可有可无的低级印象。体育课程既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就应该在身体教育的基础上补充人格教育,通过熏陶内化使人的发展更加协调和均衡,最终在知、情、意、行、健五个方面达到齐头并进的效果,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整体提高。体育课程多元教育合一的可能性决定了它必须要肩负起这个使命,也唯有它能够完成这一使命。

体育课程有着众多的户外锻炼项目,这对于人的意志力的培养无疑有着很好的效果。冬天朔风凛冽、天寒地冻,夏天赤日炎炎、暑气蒸人,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学生能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无疑是对耐受逆境、坚忍顽强意志的最好培养。另外,不管是哪一种体育运动,应该都不是轻而易举不费任何心力就可以随意完成的,学生一般都要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其身心也都担负着相当的压力,在竞技比赛时,在自身求胜的欲望和争取团体荣誉的动力驱使下,学生也必须要全力以赴,尽力而为,这些过程也都能让他们在人格上形成勇往直前、永不言弃、奋力拼搏的精神。同时,每取得一次成就,每获得一次胜利,都会让学生产生欣喜愉快的感受,能够让他们更加肯定和认同自己。像武术、太极这样的运动,能够磨练人的性子,使人的心理更加稳定,不骄不躁,不慌不忙,保持平稳淡然的心态,遇事不退缩也不冒进,性格变得成熟稳重。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体育课程对于人的意志力的培养确实有其突出的效果,一般来说,时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比其他人在心理、心态、自尊、自信、意志、情商等方面都更加成熟。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体育课程,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品性,让他们不仅身体强健,还有心理的强大。

体育课程的很多竞技比赛,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夺取第一的成就感,更会经常面对着比赛成绩不佳的失落感,这样的经历也能让学生养成坦然面对失败和人生低谷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调整心态、重振旗鼓、东山再起的勇气,让他们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有着暂时的各种不如意和挫折,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扭转的。还有,我们的学生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当他们从单纯、舒适、充满善意的校园环境突然迈进复杂、多变且充满压力的社会环境中,肯定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甚至是消极、害怕、烦躁不安、自信心退化,如果有了体育课程的人格培养做基础,那当他们面对这一切时就可以迅速调整好心态,随遇而安,自我平复负面情绪,还懂得使用运动的方式将社会压力和不良感受释放出来而不再压抑在心中,以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社会上的所有机遇和挑战。

体育课程还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人格的社会化。体育课程的内容与训练项目有一部分不用进行团队合作,单个学生就可以独立开展,这个过程仅仅就是个人身心的锻炼而已,基本上没有促进社会化的作用。然而,体育课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运动项目和竞技项目是必须以团队方式共同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以整体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人都要在这个团队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并且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使团队显示出其价值和存在意义,也才能让团队获得战斗力。所以,在这个时候,配合、协调、服从以及自我牺牲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所在团队能够获得好成绩的关键。所以,体育课程更要注重让学生在这样的团体性运动项目和比赛中养成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将自己视为团队整体服务的一员,保证集体的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品格在进入社会后就会为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竞争力和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实现人生事业成功的重要资本,因为当今社会就是一个讲究分工、讲究合作、讲究集体意识的社会,每个人都应在单位和社会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优势,与他人一起共同促进集体的发展,而集体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自己的人生事业走向成功。我们的体育课程既然讲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就要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之中养成这一珍贵品质。同时,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企业在录用员工时甚至把集体意识放在高于职业能力的地位进行考量,也把集体意识提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来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员工,一个公司有没有这样的集体观氛围,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存亡。[3]

[1]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龙安邦,范蔚.试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兼论我国十年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及其论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

[3]张细谦.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选择[J].体育学刊,2013,(2).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06-21

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BA200);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2010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项目编号TS12332)。

汤万松(1983-),女,湖南桃源人,博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G812.5

A

1673-2219(2016)12-0182-04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体育课程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