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文本整合

2017-01-09蔡淳之

江西教育B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云雾陆游

蔡淳之

以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为“原点”向广阔的阅读材料辐射,把从一篇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与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多篇文章中,这就是“语文主题学习”中常说的“1+X”课型。

两篇乃至于更多课文如何“+”起来呢?我想,我们应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牵连之处),这样老师才能顺理成章地把多篇文章放在一起教。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许多途径,都可以把不同的文章“+”起来。

一、相似内容比一比

从内容上找两篇文章的相同点,那就更加方便了。一年级老师教《识字6》(夜晚、繁星、亮晶晶)时,就引导学生来读《夏天的歌》;二年级老师教《识字6》(狮子、大象、老虎)时,引导学生读《我家的小小动物园》;三年级老师教《恐龙》时,引导学生读《戴帽子的恐龙》……都是写同一内容的课文,读了之后,学生们的知识会增长不少。

同样是写一个人、一处地方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写作背景、景物特点和作品风格也不一样。学了三年级下册的《庐山的云雾》后,我们推荐学生读《五指山云雾缭绕》《泰山云雾》《峨眉山云雾》《阿里山的云雾》,然后列出一张表格,比较一下不同名山中云雾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名山中云雾的比较,我们感觉到了云雾有共同点:浓、美。但在不同地点观察,看到的云雾仍不一样,更重要的是,置身于云雾之中,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内容相同的古今作品也可以比一比。如三年级教材中有《寓言两则》,分别是《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在教材中,它们被翻译成了白话文,学生们在老师的点拨下,一读就能懂。课堂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读它的古文,让学生数一数字数,体会古人惜字如金的作风,再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读一读古文,感受一下中国古人学习的趣味。

二、同一体裁比一比

不同体裁可以实现“超级链接”,同一体裁就更方便了。

有位老师在教《谁的本领大》时,引导学生们阅读《骆驼和羊》,还有的老师在教《猴子种果树》时,引导学生阅读《胆小的狮子》。教材中的课文和丛书中的文章都是童话。

低年级同学读童话,感知一下它们都是童话就可以了。中高年级的同学读童话,我们就需要来探讨一下童话这种文体,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我们无法概括,但通过将多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能很容易地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同一作者连一连

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段会写过许多作品。不同的作品,能反映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阅历。如辛弃疾在说“愁”时,年少时“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到中年时“却道天凉好个秋”。因此,在课堂中引入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会给人新鲜的感觉。

在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学生对诗人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没有太多的认识。没有经历过战乱的人,是无法体会那种战争平息、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快乐心情的。因此,我们向学生提供了杜甫的一些作品《春望》《石壕吏》(片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片段)三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战乱给国家造成的灾难;“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是战争给百姓造成的痛苦。“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安史之乱给作者本人造成的麻烦。有了这些背景资料,学生们在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自然能理解“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感觉了。

李白是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大川,为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过许多诗。有位老师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出示了李白许多诗作的题目:《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向学生询问:从题目中看,作者到过哪里?然后老师在地图上显示一个一个地点。看着地图上的一个个红点,学生感叹道:李白去过的地方真多。是的,正是因为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才有了开阔的眼界。

苏教版五、六年级的语文书中先后选了南宋诗人陆游的两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示儿》。都是写给儿子的诗,但内容、情感却完全不一样,《冬夜读书示子聿》给人慈父的感觉,而《示儿》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至死不休的斗士。因此,当我们教第二首陆游的诗时,需要和孩子们一起回顾前一首,让人物形象更全面、立体、丰富。陆游的形象是否只有这两个?当然不是,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钗头凤》,你会发现,他还是一个情种。

四、同一学法迁一迁

如果几篇课文都是写同一类型的(如写景、状物、记人、叙事、诗歌、说明文等),它们在写作手法、文章结构之间必然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方法只有在不断的“迁移”过程中,才能形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在读这些文章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教给学生们读书的“方法”。

如何读懂一则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概念还非常模糊:他们大多认为,把一则故事读完,就算是读懂了。其实不然,如果不知道这则故事写的是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就不能算读懂。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读多篇文章时,特别关注读书方法的“由扶到放”的策略。

在教《蒲公英》一课时,我们就感觉到:让三年级的学生来复述课文,有相当大的难度。如何完成复述的任务呢?我们想到了画“人物关系图”。这篇课文中的人物有四个,分别是“太阳公公”和三颗“蒲公英的种子”。然后我们根据故事发展,用一根根线条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连接起来,再在线条上用一个词表明他们之间发生的事。看着这样的图,学生很快就能抓住关键进行复核了。在阅读其他的童话故事时(一般人物比较多),我们都会引导学生使用画“人物关系图”的方法——人物找出来,线条拉起来,词语写上去,三个步骤一下来,学生就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当然,概括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画文章的顺序图(人物少、事情多的文章较适用)、结构图(写景物的文章和议论文较适用)、列表格(说明文较适用)。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篇文章中学到了某一种方法,一定要找一定数量的文章让学生们读,在达到一定“量”的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的突变。

“1+X”实现的是从一篇文章走向广阔的书海。而如何“走出去”?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文与文之间的结合点。由一点向一条、向一块、向一面进行拓展,我们才能使孩子们的读书更有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主题学习云雾陆游
云雾
云雾是山做的梦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云雾缭绕宜昌城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本的有机整合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