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沟”效应

2017-01-09林可潘利红

高教探索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林可 潘利红

摘要:“知识沟”理论在信息代时代发展到“数字鸿沟”理论,主要是由互联网接入、使用差异造成的。新媒体技术是拉大“知识沟”现象的主要变量。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其价值观的形成、认同深深烙上新媒体的痕迹。由于新媒体信息繁杂,各种文化交织,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产生了多元价值观,导致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知识沟”效应。

关键词:知识沟;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影响重大。论文作者以“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编制了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6年5月,信息收集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抽取广东10余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进行调查,涉及高校各个层次的在校学生,以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用新媒体的类型、对新媒体的关注使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了解的途径等内容为问卷指标,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类型,新媒体是否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知识沟”效应。本次问卷发放是以网络问卷形式,样本为随机抽样组成,共发出1464份问卷,其中回收1464份,有效问卷1461份。本次研究分析查阅相关传播学理论文献及结合实证,并采用SPSS13.0对问卷进行频数和交叉分析。

一、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知识沟”现象产生的主要媒介

1.新媒体时代“知识沟”理论发展到“数字鸿沟”理论

“知识沟”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纳(P.Tichenor)、多诺霍(G.Donohue)和奥里恩(C.Olien)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被首次提出的。“知识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主要观点是: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的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知识的获取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速度快,而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呈扩大的趋势。[1]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沟”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不仅表现在于贫富阶层,而且广泛表现在于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和文化之间。信息化时代“知识沟”理论发展到“数字鸿沟”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由互联网的接入差异可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因此,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新媒体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新媒体从20世纪90年代发端于网络媒体发展到目前,形态日渐增加,而源自于技术语的“新媒体”这一名称已被中国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已经成为一个蕴涵着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社会群体心理、社会群体生存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境的高频率用词。“新媒体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不断催生的传播形态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发展,对人类文明、人的社会生活及人的感知、改造世界的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必将越来越深刻而广泛,使人类无限接近了自己对于传播的梦想,也改变着社会交往方式和途径,并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2]

2.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导致了“知识沟”效应产生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传统媒体如书籍、期刊、报纸,广播等已慢慢远离他们的生活,他们成了网络和手机在内的新媒体的最先体验者和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微信、微博、QQ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兴奋点。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现有网民6.68亿,手机网民5.94亿,超过九成网民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超过三成使用微博。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和国家公共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4“媒介·消费”中国青年调研报告》显示,20-30岁年龄阶段的青年上网率高达90%,其中,大学生占青少年上网群体15%左右。由于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新媒体的技术要求相符,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必备装备,各种智能终端应用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用户足不出户实现各种需求,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大学生打开了求知的新大门,成为获取知识、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学生在获得跟世界同时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的同时,其思想观念、知识获取、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等,也深深地被烙上新媒体的痕迹。由于大学生对新媒体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刚开始运用新媒体的时候只是为了兴趣和爱好,追求时尚或者阅读需要,搜索需要的资料,关注喜爱的新闻。但方便、快捷、有趣、全面的优势深深吸引了他们,使很多大学生无法自拔,容易滋生依赖心理,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网络搜索引擎,不管是在休息、吃饭、课上课下、乘车,手机等移动媒体几乎不离身,随时随地刷新网络信息,习惯了从新媒体平台获取各种便利信息和新鲜资讯。在信息来源方面,从图1可以看出,86.83 % 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中的微博、贴吧、微信朋友圈等了解时事热点和社会舆论态势等信息,这一比例是大学生第二大信息获取渠道电视的1.983倍,而同为新媒体的门户网站和手机报则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三、第四大渠道,分别占33.63 % 和32.4 %。进一步分析可知,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频数是以电视、广播、报刊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2.225倍,并且占总频数的67.81%。大学生在各种新媒体平台更容易获得各种新鲜资讯,获取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更自由、更容易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间长,几乎取代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从微博到微信到直播,新媒体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每一种新媒体的更迭都在改变着大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新媒体的深度卷入成为大学生“知识沟”现象产生的技术条件。由于不同层次大学生所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社会交往、对信息的选择、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知识沟”效应将会有日益拉大的趋势。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沟”效应表现

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是价值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大学生进行价值观选择的过程,就是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必需品,改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学习观。由于新媒体传播的过程就是大众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去中心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当代大学生大量使用社交、视听、娱乐新媒体内容产品。“据调查,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交往平台客户占端占93%、手机音乐客户端占66%、社交网站占64%、主流媒体网站占30%。”[3]这些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内容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而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及一些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甚至相左的观点,因为掌握了网络语言的特征,成为“段子高手”。一些“标题党”往往利用大学生的获取信息的习惯,借用一些非理性标题,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新媒体平台上占据了“话语权”。而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无限,各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难以从多元复杂的信息中获取完整的观点,各种零碎、繁杂信息容易使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成型阶段并且具有强烈猎奇心理的大学生产生焦虑,价值判断受影响,导致主流价值观念的偏题而产生多元价值观冲突,使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知识沟”效应。

1.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高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总体是好的。然而,微博、微信的“碎片化”信息,缺少理性思考和深入阐述,冲击着思想尚未成熟、辨别力弱的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上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的认同度是不同的。由图2可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和深入了解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研究生,占14.48%,这一比例是最低的专科生的4.056倍,他们能够准确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能够记住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年级的本科生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和深入了解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在4.29%~7.61%之间,低于研究生,高于专科生的3.57%。占42.85%的专科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听说过或不了解,这一比例是三个层次大学生中最高的;各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听说过或不了解的比例占22.22%~30.53%之间,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知半解或者不甚了解。这充分说明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接收程度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是存在“知识沟”差异的,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越多。

根据图3看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也是不一的。42.76%的研究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学习、生活“非常有帮助”。只有21.43%的专科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的这一比例是专科生的1.995倍。与此同时,分别有28.55%的大一学生、28.96%的大二学生、32.86%的大三学生、27.08%的大四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换个角度分析,25%的专科生认为“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比例是研究生的3.623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生中,认为“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分别占5.28%、5.29%、8.57%、7.64%。这些数字也说明了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也是存在差异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学历层次较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偏激和反感的情绪,也更容易受到一些新媒体中传播负面不真实新闻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度不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学习、生活没有太多的帮助。

2.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明显高于非党员大学生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中的精英,也是大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干部,也是大学生中思想政治觉悟最高的群体。大学生党员大部分都是学生骨干,同时也是在高校中交际范围最广,获得信息最快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多的群体。“知识沟”理论认为这类人群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普遍较高,而且容易与交际范围小的人群产生越来越大的“知识沟”差距。

分析图4可知,87.01%的大学生党员很了解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在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中,很了解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比例为54.01%;在大学生共青团员中,很了解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比例为72.22%。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达到10.22%,这一比例是大学生团员的2.081倍,是大学生党员的3.015倍。这充分说明了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收认同问题上,政治觉悟高的党员大学生明显高于非党员大学生。

而分析图5可知,有接近半数(48.59%)的大学生党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18.25%的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比之下,大学生党员的这一比例是非党员大学生的2.662倍。此外,有28.4%的大学生团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比例是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的1.556倍。与此同时,12.41%的群众面貌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比例是大学生团员的2.147倍,是大学生党员的5.491倍。同样明显说明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存在差异。换言之,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度明显高于非党员大学生,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新媒体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中的确因为接受教育程度不同、政治面貌不同而导致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知识沟”效应。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沟”效应产生的原因

1.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是不均等的

“知识沟”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和接受和记忆,是态度和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研究也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和记忆信息,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学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获得的教育资源越多,接触的知识面越广,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运用新媒体技术接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强。反之,学历层次越低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能力较低,并且低学历层次的大学生也因知识面的不够宽阔,造成他们可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模糊的感性认识,无法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情况。调查结果也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低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更多地把新媒体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如刷朋友圈、翻阅微博、自拍美图、玩游戏、交友聊天、淘宝网购、听音乐、看视频等。

2.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上存在差距

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陈旧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运用跨领域或可行的思维方式对对象进行新的思考,并得出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性的意见或具体实施方案。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调查结果可知,低学历层次大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上的能力明显落后于高学历层次大学生,尤其落后于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理工科研究生;通过访谈得知,越低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更为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与传授,更乐于做一个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要说主动通过各类新媒体进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了解,从而容易出现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过于偏激、狭隘等状况。而高年级的大学生对信息理性接收处理的能力明显更强,且通过新媒体等媒介了解国家大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度更高。通过调查得知,高年级的大学生更乐于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索者转型,更乐于通过自身的求知欲而积极地获取新鲜知识,增强思维联想的主动性和速度。

3.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接受度不同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这些以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为特征的新兴传播方式、文化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新媒体运用背景下,积极要求在思想觉悟上进步的大学生党员更愿意在入党前后通过各种信息资源对党的政策及理论知识的深化学习,思想觉悟及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联结与情感趋同。同时在面对新媒体传播多如牛毛的信息时,思想更为进步的大学生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反应并在各类信息资源的筛选和分析中不断拓展自身思想进步的空间。

4.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理性认识不同

“知识沟”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众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大学生党员更为追求个人的进步和服务同学的集体价值,他们很多也是同学中的模范引领榜样和学生干部,人际交际更多,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园公众号、学生干部微信群等获得信息越多越快,渠道更广。在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此时更为追求思想觉悟进步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类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谣言时,更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其辩谣素质与识别和抵制谣言的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同学。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唐春雨.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商情,2014(36):146-147.

[3]苏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领社交网络新阵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127-129.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