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练习,发散学生思维

2017-01-07陶莲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练习发散思维学生

陶莲华

【摘要】 学生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练习获得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练习有所研究,通过设计改变题型、解法分散、转换角度思考、开放性的练习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求异性、跳跃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学生;练习;发散思维

【课题项目】2015年5月贺州市教科所“提升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研究”,编号:ktlx2015C118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领会的水平;必须使它转化为技能,并能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要想提高练习效率,教师必须加强对习题的研究,不论是课堂教学的例题,还是布置给学生的练习题,都需要做出精心的选择和设计,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活,课堂效率会更好.

一、改变题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传统的封闭方式呈现的练习,只要求学生运用常规的方法得到固定的答案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锁定. 如果教师对这些练习做一些改变,鼓励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解答,就会创设出很多富有挑战性的练习. 比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有这样一道题:比较4303和3034的大小. 将题目改成:用4、3、0、3这四个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要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对位值制(即同一个数,放在不同的位置,值是不一样的)和进位制也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就更愿意去做、去探究、去挑战,思维灵活性也得到发展.

二、解法分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解法分散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开拓解题思路,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后,设计练习:一个三角形木架,底是12.5米,高是6.4米,如果把这个木架刷一遍(两面都刷),每平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木架至少用油漆多少千克?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板演,先求出三角形一面的面积:12.5 × 6.4 ÷ 2 = 40(平方米),再求出两面的面积:40 × 2 = 80(平方米),最后求出这个木架至少用的油漆:80 × 0.4 = 32(千克). 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想到这种方法,这时一名同学有一个新的想法,因为两面都要刷漆,就相当于刷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只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12.5 × 6.4 = 80(平方米),最后再求这个木架至少用的油漆:80 × 0.4 = 32(千克).

学生呈现的思维和方法让笔者非常感动,原来只要在练习中注重学生学习思维和方法的训练,他们都能成为解题高手!

三、转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是要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致产生错觉. 要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如162 - 9可以连续减去多少个9?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 这道题可以看作162里包含几个9,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跳跃性

传统解决问题的练习题答案是唯一的,学生往往只满足于找准答案就行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就无法得到培养和训练,个性就无法得到张扬. 因此,教师应设计有多种解决方法或者有多个答案的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答同一个数学问题的练习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例如:笔者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设计这样一道题:甲和乙同时从学校出发,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10分钟后他们回到家,甲家和乙家相距多少米?由于“相遇问题”的思维定式影响,学生只从“背向而行”这一思考角度得出(50 + 60) × 10 = 1100(米)这一结论,思维一时受阻. 笔者及时启发,画图帮助思考,学生思路拓展开来,又得出以下两种结论:①如果甲和乙“同向而行”,则(60 - 50) × 10 = 100(米);②如果甲和乙既不是“背向而行”又不是“同向而行”,而是甲家和学校、乙家形成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得出答案是在“1100米”和“100米”之间,有无数个.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既惊讶又欣喜,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

总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除了课本上提供之外,还和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引导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能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能发展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袁小平,陈光珍.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41-60.

猜你喜欢

练习发散思维学生
学生写话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初学钢琴的手指训练方法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瑜伽练习对产妇身体形态影响的研究综述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