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2017-01-06黄小璜陈勇将

职教论坛 2016年26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机械设计毕业生

黄小璜+陈勇将

摘 要:文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逐年递增;相应技能证书被看好;研发、操作与维护岗位需求度较高;企业青睐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基于对人才需求的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贴近生产实际,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关注核心能力,考虑学生整体发展;准确定位目标,把握学生发展方向。

关键词: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需求

作者简介:黄小璜(1968-),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陈勇将(1982-),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工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电系统精密控制技术。

基金项目:2015年常州教育重点改革创新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主持人:黄小璜;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李俊生、潘雪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86-03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劳动队伍中,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严重地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传统的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地方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正规学制系统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中职3年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平时考试成绩达到本科学校的要求,并通过第三年的转段考核,就可以直接升入本科学校进行4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成为未来的工作现场技术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主要包括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对学校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等。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设定为制造业企业一线工人、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含研发部、制造部、车间主任等)、技术负责人、人力资源负责人、营销人员。本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共发出83份,收回72份;其中国有企业4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5.9%,外资和合资企业25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35.3%,民营企业43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58.8%。

(三)调查结果

1.机制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逐年递增。企业近三年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中,逐年递增的有42家,占58.80%,基本持平的有30家,占41.20%,数据及其分布如表1。

2.机制专业毕业生相应技能证书被看好。对企业关于机制专业毕业生获得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的态度展开的调查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获得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看好和较看好占主流,无所谓和不看好仅占小部分,这可能是因为调查企业的岗位的不同,对待操作技能证书侧重不同。

3.研发、操作与维护岗位需求度较高。企业对于机制专业毕业生最需要的岗位调查数据(其中包含多选)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最需要的岗位是产品研发和设备的操作与维护,部分企业对产品销售岗位占有一定比例,根据问卷反馈,少数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技术储备和工艺设计有需求。

4.企业青睐机制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调查中,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调查数据(其中包含多选)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很重视,同时对学习、沟通、解决问题、计算机能力等也较为看重,创新、外语、职业道德、文化素质等也成为人才筛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步增加。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持续学习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却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训练,导致操作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缺乏已经逐渐成为了制约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1]。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必要的大胆尝试,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机制类高技术技能人才。

(一)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形成,对专业基础知识要求不高,往往停留在“必须、够用”的程度。通过调查发现,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行业专家也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扎实,理论分析能力要加强。通过对以往毕业生的调查也发现,专业理论知识对他们的工作影响较大,占43.01%,如表5所示。因此,“3+4”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注意保证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原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常见机械加工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具有较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贴近生产实际,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机械工程实践性很强,如车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车间现场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检验等岗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实践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一项核心技能,是培养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以往毕业生的调查也发现他们更看重在校实践能力的形成,具体如表6所示。因此,“3+4”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一是设置长学时的课程,训练学生具有扎实的识图、绘图能力。二是加大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学时投入和学分占比,配合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分析能力。三是中职阶段应加大对各类实习和技能的考核,使学生获得多维的感性认识、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四是本科阶段要充分保证一整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关注核心能力,考虑学生整体发展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也称为核心能力或软能力,包括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有调查显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如责任心、敬业精神、工作主动性等,其次就是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等核心能力[2]。如今,非专业能力在学生的整体、长远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核心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善于与人合作,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人际关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对技术进行创新,发挥自己的潜能优势。在对企业进行调查时也发现,企业除了看重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就是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准确定位目标,把握学生发展方向

根据行业咨询和调研,企业对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创新设计、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编程、机械设备质量检验上。企业需要一大批不仅具有技术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而且能够懂工艺、会操作、能维护的高技术技能型生产一线技术人才。此外,企业对毕业生的非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3+4”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学生发展方向。可以按照以实践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专业与课程相互衔接的思路,突出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基于“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与机械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主要培养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在机械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械设备维修、数控加工编程、机械行业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静.本科层次机电类技术人才需求状况分析——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11(17):124.

[2]白雪宁.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分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54.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机械设计毕业生
机械设计制造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发展
数读
AI需求集中于一线城市,七成从业者月薪过万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文秘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